APP下载

融入传统文化打造魅力课堂

2019-04-22苏菲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提升策略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包括“深度挖掘教材资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文化感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文化素养 提升策略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05-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滋养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思想。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启蒙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汉语文化素养以及语文阅读能力的重任。针对此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古今汉语、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突出教学的人文性,不但能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若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每一篇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一不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结果,而这些文章可以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养料。这表明,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传递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文化宝藏。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蓝本,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教师需要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为学生筛出,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

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讲的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名人故事。故事中的司马光除了是《资治通鉴》的作者,还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身上有太多故事值得发掘。教材中收录的这篇作品,记载了司马光儿时的一件事:他与小伙伴在玩耍,其中一名小伙伴不小心跌入了水缸,正当大家不知怎么办时,是他机智、勇敢地砸了水缸,救下了小伙伴。司马光成功救人,为他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个故事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着中华先祖的智慧和品质。教学时,笔者从这个角度深入教材,对司马光机智勇敢、乐于助人的品质进行发掘,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这种美德,同时教导学生不论处于任何紧急状态,都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惊慌失措,对无法自行处理的危机或者难题,一定要及时通知他人,学会借助外力解决问题,避免伤害到自己。通过笔者的启发,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文本内涵以及本文透露出的人物优秀品德。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教材,精研教材,挖掘出教材的传统文化精华,然后给予正确解读与引导,可以真正起到教育学生、传承文化的目的。

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教育教学理念是支撑一位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基础。如果教师没有真正从内心重视传统文化,那么,语文课堂只会沦为一个单纯教授语文知识的课堂,对学生其他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打个比方,如果教师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很容易将一篇本来语义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教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文本内涵,也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近年来,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知识型教学,还要追求情感性教学,以全面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由此层面出发,需要教师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反复诵读等方式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提升自身文学审美水平。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讲解教学法,而是转变理念,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如笔者课中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感受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进行角色扮演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彰显人物个性,笔者会引导學生在对话、心理活动、动作等方面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扩充。这样能够避免照搬原文而出现对话过少、人物内心世界呈现不够深刻等问题。笔者带领学生对原文进行润色,填充细节,还能使角色扮演的剧情更加连贯。

对于类似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教师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布置剧本创编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角色表演活动开展教学。为了增强课本剧表演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其中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出任总导演,直接负责整个流程。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掌握合作技巧,而且也能深刻感受到文本的中心思想。此教学形式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学生编写剧本时会搜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他更多作品,无形中又受到一次美妙的文化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转变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式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切切实实浸润在传统文化精髓中。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浸润传统文化精髓

一般说来,文化的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光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难以完成。为了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教师需要付出十足的耐心,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凸显传统汉语文化特色的文本,如古诗词、文言文等,吟诵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浸润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助于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以及文本的中心思想,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笔者十分注意言为典范,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中的西湖独特的风情。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西湖美景,以晴天和雨天作为对比,将西湖比喻成西施,突出其“不施粉黛,国色天成”的美。作者用诗意的笔触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西湖美景,让读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吟诵环节,为了突出这首诗的美感,也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诗境,笔者十分注意吟诵的节奏,将重点内容画出,如“水光”“山色”“西湖”等,让学生体味这首诗的独特意境,强化学生对诗中描绘景色的印象。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浸润在西湖美景的氛围里,逐渐领悟了诗意,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可见,学习古诗词这类特殊的文学题材时,重视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日常自觉的诵读中,揣摩作者的意图,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激发内心对文化经典的兴趣。

四、提升文化感悟,强化传统文化认知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只有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从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理解古人的行为,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笔者课前准备了一些问题,随堂提问学生:“为什么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就砸了古琴,立誓不再鼓琴了呢?”单纯从故事的角度来说,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行为,所以,在笔者抛出这个问题以后,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质疑:“我不明白,子期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伯牙完全可以给别人鼓琴啊,难道世间的知音就只有子期一人吗?他也太看不起别人了吧?”“对啊,难道只有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声,别人就不行吗?”笔者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认知,并更好地让他们理解:人世间会认识很多人,但对于伯牙来说,知音只有钟子期这一个。所谓“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这就是伯牙摔琴绝弦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解,笔者借机为学生讲解一些其他的交友故事,比如将相和、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理解交友,促进学生感知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傲然独立、光明磊落的精神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文化的渗透才有价值、有意义,学生也才能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和初高中相比,小学课程相对轻松一些,而且学生也拥有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对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充裕的课余时间,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索互联网整理一些文学常识、名人轶事,或者组织学生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学沙龙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直接帮助学生学习到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也会在无形中使学生维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綜合素质自然有所提升。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聊聊书法》。众所周知,学习书法不但能提高审美情趣,还能陶冶品德情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且书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大量的书法家和无数的书法趣味故事,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教学素材。然而,小学生对书法的认知并不是那么深刻,而且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除了写作业会动手写字外,其余时间经常接触到的都是电脑打字、手机语音等,导致他们的写字机会越来越少。对此,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渗透写字的重要性,还积极组织一些书法实践活动,如毛笔字大赛、硬笔书法培训班;或者在校内主办书法展览,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或者组织学生去当地的书法博览馆进行实地考察,在游览中为学生讲解书法知识,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知。

渗透传统文化,需要落在实处。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甚至能够学以致用。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当然,教师还需要保持一颗耐心,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积极引导,始终坚持言传身教,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切实掌握、理解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苏菲(1973—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提升策略小学语文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