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趣 有益 有效

2019-04-22陈丽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趣着力点有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着力点在于创设有趣、有益、有效的课堂,建议通过科學把握学生、教材、教师,注重训练题的设计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练习 着力点 有趣 有益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0-02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育的使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着力点。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展现自我的个性,展露学习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学生、教材、教师和训练等层面的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引领下快乐地学习数学,研究问题。

一、有趣——学习的力量之源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是刻板地传输知识,传授解题方法与技巧,机械重复地训练学生做题,那么数学学习就会陷入泥潭,让学生苦不堪言。“我不喜欢数学,作业太枯燥乏味了”“数学作业不是计算就是解答应用题,太没意思了”“一看到那一堆挤在一起的阿拉伯数字,我就头晕”……这是学生的心声,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研究数学呢?

(一)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引领。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情境设计、情感激发、兴趣激活等工作,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自觉地思考,积极地创想,从而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体验。

例如,在深化“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小凌早上起床后,拿起20千克的牙刷,挤出1克的牙膏,使劲地刷起了牙。然后,他喝了250克的牛奶,吃了一只60千克的鸡蛋……最后背起3克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通过动漫的方式,凸显“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建构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千克和克的使用范围。学生会在思考后发出舒心的一笑:“牙刷20千克,比我的体重还重,三年级的小朋友拿得动吗?”“鸡蛋60千克,相当于3个人的重量,有这样的鸡蛋吗?”“书包3克,比一块橡皮还轻啊,这是什么样的书包呢?”学生的质疑,无疑能促进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进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表象,深化对这部分知识的领悟。

(二)设计趣味化的训练题

要达成数学学习的趣味化,一方面取决于教学思考,另一方面取决于学习训练。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数学训练成为学习乐园,能够让学生发出“玩游戏的数学作业更有趣呢”“我最喜欢用图画表现数学了”“我很喜欢数学作业,真有趣呀”“我喜欢需要研究的数学作业”的感叹。

一是设计说的训练。说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学会分析与表达。如每一次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向爸爸妈妈介绍一番,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些环节,说说最难理解的计算过程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写成小故事,说给伙伴们听听……说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在梳理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反思过程。同时,学生也会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设计做的作业。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改善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必定能提增学习热情,激发探究兴趣。如在“时、分、秒”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钟面上的大格、小格以及时针、分针和秒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时分秒的构成,学会认读相应的钟面,学会认读不同的时间。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会思考。

三是设计问的作业。数学训练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能够从学习反思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进而养成问题意识。如,在《认识平行线》的教学反思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或疑问。“我还是不太懂,你们看教室天花板上的那条线和底面的那条线,它们不相交,但它们是不平行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学生的问题也会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在研究中深刻领悟“在同一平面内”的核心意义。“因疑而问,因问而开悟。”这是一种有趣的学习状态,它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梳理思考,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助长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丰富、灵活的数学训练,能够让数学学习充满吸引力,也会给学生一个再学习、再创造、再游戏的欢乐园地,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学习,并在数学训练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有效——学习的核心追求

教学是智慧的传递,是思想的碰撞,也是情感的交互。为此,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要摈弃给予的行为,从而引领学生去自主获取。因此,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探索情境,给予学生必要的研究时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而获得积累,学会学习。

例如,教学“体积”这部分内容的思考:

首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水,引导学生观察。“谁能告诉老师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最终得出:“两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这个过程重点在引导学生观察,学会把握现象中所隐藏的本质:“玻璃杯中的水面高度一样,所以倒入杯中的水也应该是同样多。”从而有机地渗透体积的感知,也克服了单纯记概念的不足。

其次,指导学生将一块小石头分别放入左边的玻璃杯内,并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杯中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们还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加自觉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并得出:“杯中放入了石头,水平面就升高了。”紧接着教师追问:“水面为什么会比先前的高些呢?”学生思考后得出:“放进去的石头是要占地方的,它就把水挤上来了。”尽管学生的语言稍显稚嫩,但这个结论一定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也会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同时,学生的回答也隐约地揭示了“物体总是占据一定空间”这一道理,并能够影响课堂学习的走向,让体积的初步感知深入学生内心。

再次,指导学生把另一块石头放入右边的杯中。“比一比两只杯中的水面,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会直观地感知到:右边的石头一定比左边的大,因为右边的水面比左边的高……

最后,引领学生探究类似现象,总结体积的意义。真实的活动,仔细地观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到:物体都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体积的概念。

数学教学重在引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知知识的存在,体会知识的形成,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善于创设一个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进而实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教学目标。

三、有益——学习的根本所在

有益的本质就是数学课程性质的灵魂体现: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把握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引领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識储备、经验积累,在独立思考中实现学习的新突破,促进智能的再提升。

例如,在“体积”学习之后,教师设计这样的课外趣味活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一只土豆的体积吗?

在学习成果展示时,有的学生说:“我把土豆煮熟后,压成土豆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模子中,量出长方体土豆泥的长宽高,再计算出体积。”有的学生说:“我先称出土豆是120克,再切出一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称出它的重量是1.5克,这样计算出土豆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有的学生说:“我家有标有刻度的烧杯,先在杯中放入400毫升的水,再把土豆完全放入水中,这时刻度是478毫升,我想土豆的体积就是78毫升。”

……

学生的发言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智慧的,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的训练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不是简单地运用知识技能去做题,而是引领学生去创造,去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学会解决问题。

当然,这样的训练内容还有很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亿粒大米的重量,1张白纸的厚度等。这些训练活动,打破了常规,走出了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的新途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长期训练,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能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基。

总之,数学教学要具备长远的眼光,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基础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的发展,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需,成为一种乐于参与的探索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陈丽华(1982— ),女,广西博白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一等奖,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教师竞赛全国一等奖。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有趣着力点有益
独处有益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静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