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本插图优化文言文教学

2019-04-22韦海静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课本插图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建议教师用课本插图唤起学生阅读原动力,拓宽文本深度解读能力,提升读写训练想象张力,从而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多维度深化,优化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插图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83-02

统编教材自2016年启用起,便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师生面前。统编教材分类板块更分明,更注重学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提升。北京大学教授、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语文课应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当前,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精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的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仍沿用现代文的教学形式,还是另辟蹊径,改变目前一字一句串讲的尴尬境地,还原它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思考的命题。

统编教材中的插图形式多样,从形式上分有写意绘画、简笔勾勒、高清摄影、旧照还原等;从内容上分有人物肖像、山水风光、风土人情、事件刻画等。翻阅统编教材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本,文言文篇目附有插图的有《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狼》《卖油翁》《木兰诗》《河中石兽》《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庄子〉二则》《卖炭翁》《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曹刿论战》。这些插图直观、形象、可感,是对课文的解读和补充。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课本插图,或许对文言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带着这样的设想,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课本插图,唤起学生阅读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只要唤起他们的阅读原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就能够专注,就会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教师想要利用课本插图唤起学生阅读的源动力,需要找到插画和文本的合理切入点。

(一)教师要树立备图意识

以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为例,该文插图中画着三个人物,讲学家、老河兵、寺僧,三人立在河边,谈论该到何处寻找沉入河底的石兽。在插图的左侧,老河兵的右脚踩在石兽之上,结合文本,可以看出老河兵在正确判断落点后,将石兽顺利打捞出水。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教师可根据这幅插图,布置预习作业:认真观察画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从三人的身上,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根据学习认知规律,他们更喜欢直观可感的具象。相比之下,图片比文字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布置这道预习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中的细节刻画,如老河兵爽朗的笑、与讲学家的穿着对比等,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人物的表情、动作反映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次笑意味深长。讲学家自恃博闻广记,“究物理”,由理论知识推断实际,一知半解却又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插图中讲学家穿着长衫,摇着折扇,一派文人雅士装扮,哪里曾下河去实测探明河床情况呢,又怎么能合理推断出石兽的走向呢?老河兵不同,他穿着草鞋,握着铁锹,带着自信淳朴的憨笑,常年与河道打交道,经验丰富,在实践基础之上再用理论推断,终于准确地找到了石兽。

学生可以通过把握插图中两个主要人物细节刻画的不同之处,反推出人物个性,通过讲述这一事理,得出文章主题。学生找到的不同点越多,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越透彻。可以说,预习从插图入手,以倒推逆向思考的形式推进文本理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以插图作为导语,精准又新颖

导语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导语,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平时教师大量翻阅课外资料为一则导语绞尽脑汁,殊不知,课本本身就有很多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合理辨析并有效运用。

如教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将插图设计成为导语。学生自然会关注木兰的穿着打扮和动作,教师再引导学生谈她当时的身份。可抓住“木兰是英雄”的切入点,和木兰本身的女儿情怀,进行矛盾式赏析,以全新多面的视角看待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教师设计导语:(先观察插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总结)插圖中,花木兰英姿飒爽,手握弓箭,向远处眺望,旁边陪伴她的,是她的战马。这样的穿戴和姿势,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位征战疆场、保家卫国的英雄。在这样的英雄情怀背后,我们还能看到她的另一面吗?今天我们用矛盾式赏析法学习《木兰诗》,感受多面的花木兰。

再如,教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师设计以下导语:如果让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某个地方很美丽,我们可能会说“这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如果给我们一支笔画出心中的桃花源,画中应该有什么呢?(学生想象并回答)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在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由插图推进的导语,旨在给文言文教学增添一点趣味,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将绘画和文学这两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图读文。

二、妙用课本插图,拓宽文本深度解读能力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巧用课本插图这个“支点”,同样可以走近文本,深入解读,以图懂文。

同样是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在《桃花源记》的插图里,你看到了什么,和文中哪些句子相照应”贯穿全文。如果只是单纯串讲,即使学生完全理解字词,也很难体会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深意。经由画面传递,学生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展开想象。笔者选取几位学生课堂上的表达进行展示。

生1:一叶扁舟,停泊于曲折蜿蜒的溪边,桃林深处,小径时隐时现,拨开桃枝,走进去,桃枝仿佛长有手脚般,密密匝匝垂摆下来,来时的路竟隐没其中,再遍寻不着。这和文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欲穷其林”相照应。

生2:穿过桃林,看到山中有个洞口,隐隐约约透出微光。穿越最初的狭窄逼仄,一切變得豁然开朗。层峦叠嶂,烟雾横斜,从整个画面看,真有“白云生处有人家”之感。这和文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相照应。

生3:有人耕田,有人放牛,有人砍柴……房屋错落有致,看上去很安静祥和,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往来种作”相照应。

画面上的云雾深处、小桥人家都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以图识文,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感受到这是一幅远离战乱、自给自足、老幼怡然的世外桃源的图景。文末,位高权重的太守遍寻不着桃花源,高尚雅士刘子冀计划踏上寻找之旅,也未果,引导学生纵深思考。清溪、桃林、田园、垂柳,春风荡漾、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这是陶渊明想而未得的社会图景,虽不可实现,确是其竭尽一生不懈的追求。学生能理解到这个层面,应该说,对该文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活用课本插图,提升读写训练想象张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炼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思想先行。活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读写训练,不失为文言文读写结合的高度融合。

叙述性较强的文言文非常适合进行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插图用白话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写作训练。叙述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对重点文言字词的准确理解外,更要充实内容,补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这既是文本阅读的初解读,更是个性写作的再创造。由插图一个点生发,延伸到多点多面,应该说是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最佳方式。

以七年级下册《狼》为例。原文故事性强,短小精悍,改写难度较低,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成头脑风暴,以图写文。以下是学生的习作片段。

生4:屠户右手举起,紧握屠刀。两腿略微弯曲,做出防御姿势。表面上看,面色如常,勇武有力,实际上他的心在“砰砰”狂跳。不知与他对峙的狼有没有看出他右手的微微颤抖。屠户用余光扫了扫四周,发现只有一只狼,另一只不知所踪。眼前的狼丝毫没有畏惧的神色,眼睛泛着绿光,不急不躁,盯着屠户瞧。越瞧,屠户的心里越是发毛,他来不及细想,只觉得脑门一热,豪气上涌。“不行,必须快刀斩乱麻”,说时迟那时快,一场决斗就要开始了……

生5:狼静静地蹲着,神情好像很安详。屠户感到奇怪,心想,这畜生到底在干嘛?屠户摸不透狼的想法,犹豫着不敢上前,握着屠刀的右手也迟迟不敢举起。狼还是一动不动,不仅如此,还闭上了眼睛,好像睡着了。它在卖什么关子?屠户更疑惑了。一时之间,狼不动,人亦不动。不一会儿,趁着月色,屠户隐约找寻到狼面部有一丝微光。狼在假睡!这狡猾的杂种!屠户发现了狼的阴谋,它居然想使诈,细思极恐,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突然狂叫一声,高高跃起,一刀砍向狼的面部。击中目标后,他乘胜追击,把一辈子练就的屠宰绝学悉数用上,几刀就把狼给结果了。

类似的以图写文还可以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曹刿论战》等课文时展开。以图导文,以图识文,以图写文,三个环节螺旋式纵深,将语文素养的各个基本要素分而化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体系。

在对统编教材近三年的教学尝试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有较严重的畏难情绪,课堂上学生有问可答,不只是语文基础较好的群体,还兼顾到更广的大众面。插图融入文言文教学的形式获得了较好的反馈,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真正做到吃透课本,全方位解读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运用课本插图,优化文言文教学,使课堂演绎更多的精彩,使学生思维更灵动多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黄秋燕.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基于部编人教版教材分析[J].课外语文,2019(3)

作者简介:韦海静(1979—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研究。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