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四点思考

2019-04-22季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故事习惯生活

季华

摘 要: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和热点。如果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依照课本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生活的实际和思想的现状很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并以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生活;故事;习惯;爱

当前社会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和热点。如果我们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依照课本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生活的实际和思想的现状是无法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引起学生兴趣的,其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如何让学生在短短40分钟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呢?新课标中指出了: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为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激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引起我的四点思考。

一、关注生活,联系实际

一味地讲授,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会将学生推向另一个品德世界:枯燥而乏味,缺乏形象与生动。教师应该认识到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出来,而我们要努力发掘出各个道理所蕴含的实际意义,找到或给它配一个生活的原型,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道德和生活,多与现实事件相贴近。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时,我抓住了请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这一环节,经验介绍时,台上的学生认真地讲解,台下的学生仔细地聆听,不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会心一笑,这样做,让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学习并不可怕,关键是得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安回家》时,我通过观看一段交警叔叔手势讲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辨认了交警的各种手势,让学生真正了解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拉近交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二、以讲故事抓住学生

哲学家斯宾塞曾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牢牢抓住这把钥匙,就能开启儿童一生幸福的大门。”品德教学多与叙述故事有着天然的联系,孩子们喜欢故事,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孩子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我们常常欣喜地发现,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笑声中道德的花骨朵开始萌发,插上了快乐的翅膀,飞进了孩子的心底世界,在孩子们心底长出了朵朵鲜艳的花朵。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不给邻居添麻烦》时,我便讲述了一只无人看管却能听懂人话的小狗到邻居家偷听人们聊天,由此产生一系列误会的有趣童话故事。于是在笑声中学生真正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多么重要,知道了时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了尊重他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可以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进而轻松地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态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受益终身。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地集中,怎么办呢?除了前面讲的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兴趣之外,我们还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在课堂上多表扬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生成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时,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多树立一些现实的榜样,对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大部分学生自觉模仿,进而形成好的学风、班风。

四、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品德课堂上,当我们以高涨的激情欣赏优等生,为他们的精彩回答而喝彩时,我们千万不要冷落了其他需要表现的学生,即使他们的回答乏善可陈,我们教师也不能嗤之以鼻,也许有时只是需要我们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和一个鼓励的眼神。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请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学校,我把更多的机会倾向中等生,用鼓励的眼神与亲切的话语,让他们真正感到有话可说、有机可表,进而增进他们的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說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水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触动孩子们的心弦,拉近品德课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品德时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与生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从而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注(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出版社,2006.

[3]陈永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故事习惯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