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04-22陈德银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预习语文

侯健

摘 要:长久以来,小学生的语文四项基本能力都被分割训练,极少在整合中训练。所以,学生急需一种平台,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时间成本,二来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力。将对此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故事;语文;训练

2017年,新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他还指出,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另外,阅读题量也增加了,考试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往年悄悄增加了5%~8%。

溫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无独有偶,近两年的北京高考卷子,也开始出现以文学巨著为话题的小作文题目,海量阅读的理念也正在兴起,题阅读、一主两翼的教学也在加速推进……这一切都说明:阅读积累很重要。而从阅读积累,我们能联想起相关的听、说和写。

如果我们把听和读归为“(信息)输入”,读和说归为“(信息)输出”,那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呢?答案有很多,我的答案是:故事。因为故事兼具听、说、读、写、演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有效平台。而且,无论是听故事、讲故事,还是读故事或写故事,它都具有文化传承的特点。

一、概念解释

那何为“以故事为平台的语文四项基本能力训练”呢?在明晰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语文四项基本能力。语文四项基本能力有多种说法,本文在此表述的语文四项基本能力是指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那如何以故事为平台呢?由于故事兼具听、说、读、写、演的功能,所以,本人可以把故事和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融合,形成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和写故事。当然,各大类还可以细分,比如,讲故事可以分为复述故事与自创故事等等。

二、意义

故事,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文化记忆,从这一点上来说,符合时代特点。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

最近几年,在国家宏观的战略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国家领导人曾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构想。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可见,我们的顶层设计中已经明确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故事则是最好的传承。

(二)是落实地区文化特色建设的客观需要

2010年,广东省正式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并于是年颁布《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近年来,广东省更是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要求以进一步建设文化强省以配合中央相关政策。而作为现代化大都会兼省首府的广州,除了一如既往地支持顶层设计,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外,还在2015年正式启动了文化建设。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新一轮重点文化的建设,折射出了广州的“文化自信”。地区文化便是故事,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讲好这些故事。

(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各地各校从未中断的追求目标。在2017年小学语文新部编教材中也着重强调了要着力对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的培养,在本人的研究中,在以故事为训练平台的综合训练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将得到提高。同理,语文科老师也需要为此而积累大量的文史哲乃至数理化知识,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有较大推进作用。

三、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人类的智能分为八大类,当中包括语言智能,而对于大脑正在发育的学生而言,学生的语言智能是关乎学生能否有效地运用语言及文字的能力,而本训练是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开发自己语言方面的智力。除语言智能外,本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展交际智能。还有学者从内省智能中分拆出了“灵性智能”。这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智能。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而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本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平衡过程,使学生能比较快速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有效建构。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而人类的最强本能之一就是对文化不知不觉地传承,因为这会在语言及文字的表达中得以传承。本训练恰好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开发自身语言的潜能。

四、原因

(一)学生的语文四项基本技能发展不均衡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哑巴型”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只会写和看,不会说。除此以外,学生还会出现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不均衡的情况。以我们班为例,在本项训练开始之前,我班的学生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说不会写,也就是只会口头表达,不会笔头表达;另一类是会写不会说,也就是笔头表达跟不上口头表达。比如,A同学3岁就开始阅读绘本,到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具备每学期阅读10万字和书写300字作文的能力,他的读写能力已经超过了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可惜他不懂表达。连最简单的复述句子都磕磕巴巴,很少能完整复述故事。所以,均衡发展学生语文四项基本技能的能力很有必要。

(二)语文学科教师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尽可能宽的知识面和尽可能多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老师所讲的班会课,是一节关于节约用水的特色班会课。可惜任教老师在讲到我国南北方的节约用水情况时,连南北方的分界线都是错误的,当有学生具体问到的时候,该教师也只好模糊回答。这不能不让人脸红,地理知识在广义上也属于大语文的范畴,所以,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史、地理等知识亟须全面加强。

五、具体实施

此项能力训练会具体如何实施呢?本人为此做了以下的分析研究:

(一)调查分析,提高针对性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究竟如何?为此,我设计了几节课,专门针对本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做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班内大部分学生对听的能力只停留在懂得聆听他人发言,还没有能力在听的过程中收集有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只停留在懂得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并不具备复述等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读和写的能力都只停留于阅读简单文本和看图写话阶段。至此,问题及整体情况基本明了,可以实施具体的措施了。

(二)多项措施方法并举,提升质效

对于以上问题,我首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听的练习。比如通过课内的班會课、故事分享会等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让学生有效提升专注力和在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在班级举行的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说”的练习。对于读和写,则需要通过每天阅读半小时和每周一次的续编故事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优化管理,提高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故事、讲故事、阅读故事和续编故事的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分享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利用故事融通及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

2.优化教学

本人在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故事的喜爱。比如,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会以读故事、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转到让学生复述故事或讲故事,最后发展到自主阅读故事及笔头或口头续编故事。

(四)深入研究,提高可操作性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为了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深入研究后设计了一些训练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四项基本能力。

训练环节如下:

a.复述训练

这是对听和说的综合训练,也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b.朗读训练

读可以划分为很多种,而对于学生来说,读可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所以需要着重训练。

c.讲故事比赛

学生通过读故事之后的一种表达训练。

d.仿说故事比赛

学生天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学生可以从中练习肢体语言及表达逻辑。

e.续编故事

这是针对笔头和口头的训练。学生通过充分的说之后再进行笔头练习。这样可以进行有效的由口头输出到笔头输出的训练。

六、案例

本班的B同学,在小学入学前是一个不会写自己名字,甚至完全不识字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况,他刚入学一周就显现出颓势了。因为B同学相较同班学生而言近乎文盲。对此,我觉得采取帮扶措施,让学生尽快跟上班级速度。我开始邀请B同学的家长一起对其进行帮扶。首先是我每天课后都会抽出半小时为其一对一读故事,其次,也请B同学的父母每晚半小时陪伴他进行亲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B同学的父母和我一样,要求学生顺着手指进行指读和认字,这样能有效加强识字。到了学生能静下来阅读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我经常还在课后一对一地教他如何进行绘本阅读。他所有的良好表现,我都采取积分制,而所有的奖品都是书籍。这样一个学年下来,该生逐渐具备了自主阅读绘本和最基础的复述能力。

升入二年级后,B同学开始具备简单的讲故事能力,我顺着他的进步,对其进行强化性质的讲故事及创编故事练习。一年后,该生的语文四项基本能力已经超过班级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琳.北京市京剧音乐地方课程社会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胡梦妮.浅谈“赣剧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推行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刘学梁.教育政策视角下的“京剧进课堂”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4]周若鹏.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2014(22):81.

[5]芮仁杰.第二课堂涵育更开放的教学领导力[N].中国教育报,2016-09-28(005).

陈德银

摘 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而教育也正朝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科学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尤其是在语文学习的预习中,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和构建,达到预习的目的。从网络信息技术给语文预习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开放的预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网络信息技术中语文预习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语文;预习

传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课本的预习,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预习只能通读课文,再借助一本辅导资料,浅显地了解课文。而且这样的预习是很枯燥无趣的,可能让学生对预习产生抵觸的情绪,学生的预习效率也是很低的,这样的记忆很容易忘。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去预习,失去预习的意义。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中丰富的学习资料,对语文课文的背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下意识地去了解更多的资料,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语文预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给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非常方便快捷,利用检索阅读的方式,只要输入所需资料的关键词,我们可以很快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非常全面,或许花两个小时来检索就查到了去图书馆一天才能查到的资料。如在教学《番茄太阳》时,我事先让学生查查卫宣利这个作家,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卫宣利三个字,知道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因为出了车祸,被双腿截肢,又因为家里的逼婚而离家出走,最后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出现了问题。学生一下子理解到了课文第一段中的“那年,我来到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楼房里,生活艰难,心情灰暗无比”这句话,在他们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声音是那样的充满悲凄,那样的低沉,几乎都是眼含眼泪。好像他们自己也处于那种无比灰暗的人生低谷之中……老师千言万语的启发,以及讲解如何如何去读,乃至范读,此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确确实实地体会到了“灰暗”一词的真正含义。课前搜索不仅让学生快速感悟了文章内容,而且节约了教师很多的教学时间,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引入效果。又如在教学《望月》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去搜索赵丽宏,去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是赵丽宏先生在“文革”时写的,他当时正在下乡,可以说那时他也是年轻的,但是对生活却充满了迷惘。这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读的就不仅仅是一种美感(普通教师讲解时只会强调景物的描写,强调月光之下的江景之美,那么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有误导之赚。)文中更包含作者一种淡淡的迷惘,甚至有淡淡的哀愁。

二、网络信息技术为语文预习提供了开放性的支持

语文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利用老师提供的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困惑。而现代化的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预习,也就是说让学生除了预习课本之外,去更大的课堂寻找更广阔的知识,在实践中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接触课本中新的知识点。而这个过程需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也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钻研性地阅读课本,积极思考,记录自己的感悟。在作者和课文的情感活动中,调动思维,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体验。感受到来自作者情感的熏陶,充分享受作者的审美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渐渐懂得独立思考。比如中小学阶段的一些课文,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只通过课本并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课文的内涵,这些课文往往也是比较深奥的。这时就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快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开放性地认知课文,进行迁移和整合。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被广泛作用于教育领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习的内容非常广阔,而且很多内容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这时网络信息技术就为语文预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自主获得知识体系,发展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来自作者的审美情感,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国丽.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7):137.

[2]张欢贵.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实例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15(14).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技术预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