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集体,爱心德育

2019-04-22黄素团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德育

黄素团

摘 要: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秉承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才能让教育在舒适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这也将有助于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最大满足,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才能够让德育真正赋予感情的基础内涵。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德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人物介绍

一个冬日的早晨,门口值日教师将我们班的A同学送进了我的办公室,说:“孩子奶奶怎么哄都不肯吃早餐,就干脆把早餐都塞到他书包里了,并让我转告你,一定要让孩子吃早餐。”我让孩子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很温柔地问:“孩子,怎么了?怎么不吃早餐了呢?能告诉老师吗?”他低着头,不停地玩自己的小手,一言不发,仿佛没有听到我的问话。这时,我又接到了孩子奶奶的电话,在电话中,奶奶表示孩子早上因为不想吃早餐和奶奶闹了别扭,希望老师能够叮嘱孩子吃早餐。结束了和A同学奶奶的电话之后,我在孩子的保温杯里灌了点温水,对孩子说:“早餐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如果不吃早餐给你上课,肯定会在讲台上晕过去!万一你也晕过去了,可就把老师吓坏了哟!”孩子听完我的这番半开玩笑的话,忍不住笑了一下,我看着他的态度有所缓和,就顺势说道:“等会儿要把早餐吃了哦!我会让你的同桌看住你的(A同学十分内向,同桌是他在班级上唯一信任的朋友)。”孩子點了点头,算是答应了,我就让他回教室了。

二、唯有源头活水来——问题归因

在引导孩子吃早餐之后,我也确确实实认识到这个孩子的问题远远不止不吃早餐这么简单,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母亲在他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重新组建了家庭,父亲对他也是不闻不问,对他继母生的妹妹更喜欢一些。奶奶平时对他十分溺爱,基本上是他要什么,奶奶都会尽可能满足。我通过对这位同学的家庭情况的大概了解,找到了A同学在学校的行为的原因。

首先,是来自隔代教育的溺爱。一方面A同学来自重组家庭,相比较他的父亲和后妈,A同学更倾向于同他的奶奶进行交谈,而隔代教育的方式,毕竟在管教方面更加松弛,孩子很多小缺点不会被奶奶所注意,因而逐步养成了娇纵的性格,在另一方面,奶奶的过于溺爱,影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吃早餐都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要形成阳光的性格。

其次,是淡漠的父子关系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早逝,对他不闻不问的父亲,更加加重了这个孩子心灵的创伤。因此,他也特别内向,很少信任同学,跟班里的同学也没什么交流,他在班级中的唯一的朋友就是他的同桌,这对孩子融入集体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两岸猿声啼不住——德育措施

我深知,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倘若A同学无法在这一时期建立正确的三观,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情况,应当及早进行思想教育,实行德育措施。

(一)和孩子的奶奶沟通,避免提及“再婚家庭”

在和孩子的奶奶一起沟通时,奶奶一再强调孩子生长在“再婚家庭”,语气中满是对孩子的亏欠。当我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之后,于是建议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基于这个初衷,我表示对孩子家长心情理解的同时,也提醒孩子的奶奶,尤其是“再婚家庭”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里的“包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家庭不一样,这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最为极端的是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二)让孩子担任班干部,在责任担当中收获信心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孩子身处其中,从而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以正当的方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在集体中拥有真挚的、健康的友谊。同时,我还让他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孩子逐步得到同学的信任,其自信心也在不断提升。除了以上之外,我也意识到他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也经常和他的父亲进行电话沟通,希望能够为孩子着想,多和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孩子的父亲在后期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三)和父亲沟通,再婚家庭也可以充满温暖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如今社会上的再婚家庭并不少见,再婚家庭对孩子产生的性格缺陷的比例往往也要比原生家庭更大,但是这不能一刀切地认为再婚家庭就是“妖魔化”的。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家庭氛围,我积极同孩子的父亲进行沟通,建议孩子的父亲应当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给儿子和女儿的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孩子的父亲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他也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儿子太冷漠了,以后会尝试担任好孩子父亲的角色。

四、轻舟已过万重山——德育成果

在我和孩子的家长共同努力下,A同学远远比以前自信阳光了许多。下半学期的一个下雨天,我送学生出去时,看到一位陌生的家长在我们学校门口,身旁有一位小女孩,只见小女孩笑着在门口喊:“哥哥!哥哥!”我转头一看,A同学笑着和她招了招手,然后走到小女孩的身边。我微笑着走上前去问道:“这是妹妹吗?”他还是有些腼腆地点点头,但是点头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他在微笑,笑得十分灿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A同学的继母和妹妹来接他放学,但是我也相信,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参考文献:

张培炜.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7(2):146.

猜你喜欢

低年级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