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2019-04-22徐秉锐

新课程·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验教育课堂教学

徐秉锐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生活化,让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教育,深化对道德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深化道德体验。真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关键词:体验教育;课堂教学;德育实效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着重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观察,动脑思考,用心感受,大胆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和灌输,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但事实证明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很多活动没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学生缺乏自身体验和亲身实践。因此,将各种德育活动引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使道德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化道德认识

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注重空洞的道德说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将鲜活、生动的教学形式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呆板、空洞的传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抽象的道德知识,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糅合在一起,通过游戏、角色表演、展示活动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角色表演中,切身体验蕴含在活动中的道德情感,获得生动形象的教育,从而深化对道德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首先,我和学生围坐成一圈,播放轻松的鼓点音乐,引导他们分享开学第一天属于自己的开心事,回忆爸爸妈妈对自己说过的话,回忆爷爷奶奶赠送的小学礼,回忆校门口老师与学生的欢迎情景等,有效地营造了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我让学生起来交流自己入校以后认识了哪些新伙伴,通过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交友经验,由此促进了学生交往面的扩大,体验到了适应新人际关系的快乐,同时在交流中总结了交友经验。第三,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网小鱼”游戏。我通过提问、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许多同学与自己的共同之处,削除了同伴之间的陌生感。同时,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分组,在组内开展交流、展示作品、制作作品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交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间的深度交往。不同的角色活动唤起了学生最初与同伴交往情况的回忆,在游戏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友谊的向往及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愿望。

二、课堂教学家庭化,升华道德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父母的心房是学生的教室。学生要想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大力开发家庭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或要求父母带孩子去体验某种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在和父母的碰撞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我针对现阶段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代沟,子女对家长存在误解等情况开展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课前,我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列出了几个有关家庭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和家长进行交流讨论,事后,要求学生把讨论交流的收获在班级交流。此次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体会到了家庭中亲情的温暖,认识到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等我们再上“我爱我家”这一课时,就感觉得心应手了。许多学生都谈到了和父母交流时的感受,通过交流都重新定义了“家”和“爱”,知道了家庭的温暖,知道了父母沉甸甸的爱,知道了自己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践化,深化道德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我在教学“消费与生活”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小学生身处“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没有体谅父母的辛苦。我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重与感激,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爱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同时,我还组织学生亲身进行劳动角色体验,他们有的上山干农活,有的跟父母进工厂“打工”,还有的随父母到集市摆摊卖小商品,他们在这种劳动的角色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辛苦。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挣钱太辛苦了,太不容易了,今后我们一定要珍惜父母的付出,自觉做到不浪费食物,不乱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审视内心,反思自我”的活动,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细节(包括吃、穿、用、行等),联系学习细节(包括学习中的纸、笔等文具)进行内视,通过对生活和学习行为上的自我反省、思考,深深地明白了,生活消费要合理,不能铺张浪费。

体验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中,产生了心灵的感悟,将说教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枯燥的道德说教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面的鼓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认识,加强了道德情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构成和谐的整体,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力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7):60.

[2]郑航.基于学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设[J].中小学德育,2016(8):14.

猜你喜欢

体验教育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