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教育中的“赏”与“罚”
2019-04-22周晓亮
摘 要:小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赏识与惩罚两种教育手段,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两种教育理论,提出教育方向,对未来小学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赏识;惩罚;尊重
小学阶段是打好知识基础、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传统的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取代,用好“赏”与“罚”,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一)内涵
赏识教育是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适用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交往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小学生的心理处于上升的高峰期,加之年龄限制、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鼓励、赞许和表扬。赏识教育从人们本身所希望受到的欣赏与肯定的需求出发,由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基于肯定的鼓励、赞扬、理解、宽容、信任、奖励等为教育手段和方式的一种迎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赏识教育具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斗志,激励其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二)作用
赏识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年龄和心理状态都需要赏识的关键时期,人性化的鼓励与人文化的关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其向期待方向发展。赏识教育体现的是尊重,是爱,是鼓励,甚至教育者一个眼神,一句简单的表扬,传递给学生的就是真诚的交流,会激发学生活跃的行动,比如表现为更加认真地听讲,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努力改正当前存在的不良习惯,进而变为良性循环,达到通过赏识扩大范围,用优点转化缺点的目的,让学生在接受赏识后变得更好。
二、什么是惩罚教育
(一)内涵
小学生处于顽皮的年龄阶段,敏感多动,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不高,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表扬而没有批评,对于孩子坚强个性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惩罚教育。惩罚教育不是对学生施暴,在新课改“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的要求下,懲罚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给予明确的指导和纠正的过程。特别要注意,这种纠正的方式绝对不是对身体的惩罚,更不是言语上的挖苦,而是一个否定缺点,改正错误的过程。小学生需要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教育。
(二)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只能赏识,不能够批评,要正确引导赏识教育,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行为。这种观念是极端的,更是不全面的。面对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的管理苍白无力,这样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惩罚教育应该发挥其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因为,惩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执着精神。在小学阶段,当学生产生一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时,适当的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和改正的方向,让学生警醒,让其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三观,帮助温室中的幼苗抵御未来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因此,惩罚教育在帮助小学生理清错误原因、提高受挫能力、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小学阶段如何用好赏与罚
(一)教师要掌握理论,学会赏罚的方式
赏罚分明向来是治军良策,对于小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也是如此。教师要正确看待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学习相关理论,结合小学生特点掌握好赏罚的规律和方式。当学生有进步时,要肯定其优点,鼓励其进步,提出表扬;在学生有错误时,要提出其问题,指明改正方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自控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要全盘否定学生,要帮助学生改进,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当前阶段正确的事情,引导学生积极改正,努力做到更好。
(二)要把握好赏与罚的“度”
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一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培养好、教育好学生为目标,掌握好“度”的问题。赏识教育要考虑好赏识的时机以及赏识的方式,语言、动作、奖励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否则一味地赏识或者缺乏目的性的赏识都会增加学生的乏味感。因此,赏识教育要有针对性,要能够唤起学生的认同感和被赏识的骄傲感。而惩罚教育更要认识到惩罚不同于体罚,要人性化地进行,绝不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可以探索一些惩罚的手段:语文课不听讲,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背诵重点内容,以对课上进行补充。当学生违背校规校纪时,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件好人好事弥补等。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怀学生。
参考文献: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01:23.
作者简介:周晓亮(1984—),女,满族,辽宁鞍山岫岩人,小学一级教师,2005年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2010年自修毕业于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