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2019-04-22邵春波
摘 要:“求商的近似值”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作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教学,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要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还要了解教材所体现的方法、技能、情感。基于此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合理的教学增删,就能顺利实现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新课改提倡教师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新理念。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数学教师,下面就利用教材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舍五入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取近似值的方法,由于实际生活情况的需要,虽然仍需要求商的近似值,但出现了不满5也要进1的“进一法”,满5也要舍去的“去尾法”;看似同四舍五入法矛盾,但它符合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又多了另外两种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确定。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是必要的,并感受到近似值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用“四舍五入”法并不是取近似值的唯一方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些更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取近似值的例子。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要突破难点就需要结合具体实例来诠释。
青岛版数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求商的近似值”第37页自主练习11题,有这样一道对比练习题:
1.糕点房要用10千克五仁馅制作一批五仁月饼,做一个月饼要用0.06千克五仁馅,糕点房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月饼?(教材附单个月饼图)
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比较合适?
学生会用10÷0.06计算,在取值时会遇到问题,根据生活实际应保留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167个不符合实际,通过讨论会得出:剩余的五仁馅不够做一个月饼,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值166个,此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2.如果制作的这批月饼每8个装一盒,那么要准备多少个盒子?(教材附精致月饼包装盒图)
学生利用第1题的结果,很容易想到用166÷8计算,编者的意图是利用此题让学生领会和理解另一种取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而此时通过讨论学生会感到困惑,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取21个,但也有个别学生受“月饼包装盒图”和“去尾法”的影响,认为月饼既然裝盒包装作为成品去卖,那剩下的6个月饼就不够装一盒,所以应去掉剩余的6个月饼,准备20个盒子才对!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也是合理的。问题出在教材编题时,没有考虑到教材所附精致月饼包装盒的导向作用,以及“去尾法”的迁移作用,所以我认为第2题这样设计应该比较合适:
“如果制作的这批月饼分盒包装,每个盒子最多可装9个,那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盒子?”
这样设计,不但表述的更加严谨,而且对学生理解“进一法”也会事半功倍。
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由于学生的个性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备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怎么样使用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设置的意义、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要努力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既要学会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风格、学生的特点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使教材更利于我们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通过反思,感受最深的是: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只有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简介:邵春波(1970.01—),男,汉族,籍贯:山东济南,学历:本科,职位:年级主任,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