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2019-04-22孙杰
孙杰
摘 要:阅读是语文知识内化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知识外化的展现形式。语文教师应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与写作
语言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文字是定格化的语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体。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更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其表达更具有语文学科的特性,进而让其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促进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升阅读的转化能力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知识也得到积累。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语文演讲比赛,让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合理地整合和运用,从而让其加深对文字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转化能力。
近期,我以“杨绛奶奶从未离我而去”为主题举办了一次语文演讲比赛,让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阅读内容,提升其语文素养。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设定演讲内容的范围和规则。学生可以运用散文、诗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但是必须要将自己的理解和竞赛的主题巧妙联系起来。其次,设置奖励。我会将优秀的演讲内容展示在学校的门口,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观看,进而提高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积极性和重视度。最后,讲评环节。我会统计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针对错误的集中区域进行讲解。此外,我会讲授具有普适性的写作手法,提升整体的学生写作水平。我截取其中一段演讲作介绍。小陈走到讲台说:“‘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杨绛奶奶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吗?时间无情地带走了她的生命,可是她的思想却是我们心灵的养料,滋润我们成长!因而她从未离我们而去!”我运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阅读积累的内容,提升学生阅读的转化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我们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章中的作者情感,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我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法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阅读文章,提升其閱读能力。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我和学生一块学习这篇文章,为下一步的生活化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引导询问。我对学生说:“你如何理解爸爸对作者的严爱?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解释!”再次,科学分组,组织讨论。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进行分组。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充分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从小组中选择较好的实例,大家商量将这个实例表达得更为贴切和简洁!”最后,展示讨论成果。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我询问学生:“哪个小组可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寓积极地举手说:“有一次,我的数学成绩考了90分,妈妈非常开心,我也特别高兴。为了得到爸爸的夸奖,我将这个考试试卷拿给爸爸看,爸爸看后,要求我重做一遍,我认真做出了答案。但是爸爸却勃然大怒,严厉地批评了我,我哭得很伤心。但在过年的考试中,我改掉了粗心的习惯,考了100分,我看到爸爸笑得比谁都开心!”我通过运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写作打下基础。
三、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独特审美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因而阅读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而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实践,通过其眼观和耳听,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特审美力。
比如,在讲授《咏柳》这首诗时,我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提升其对于美的独特感知力,并让其表述观察的景象,增强学生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讲解课文。为了将低学生的学习坡度,我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增强对诗中文字的理解力。其次,分组观察。我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并保证每个小组中有不同成绩层的学生,并为其划分特定的观察区域。再次,适时引导。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从柳树的形态、颜色等角度进行描述,还可以以诗中的描述作为参考!”最后,展示实践成果。我截取其中一段进行介绍。小寓走上台说:“远远望去,柳树在阳光的映衬下,好像是一块碧玉,而它的枝条就像是美人的秀发,微风一吹,仿佛在抚摸它的头发一样!”我运用实践教学法,使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美的独特感知力。
四、总结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激发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其通过自己的感知力品味语文中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8).
[2]杨建.古诗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J].学周刊,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