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有效策略

2019-04-22任玲艳赵晓敏张华

大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大学新生新媒体

任玲艳 赵晓敏 张华

[摘 要]课题组以“坚持生本情怀,培育健康人格”为切入点,着力从高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进而培育大学新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新生;生本情怀;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136-03

作为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成果的新媒体,一出现就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 后”“00后”大学生,他们对新媒体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更高,甚至产生依赖。可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带来影响和冲击,也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提升带来了机遇。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做人的起码资格、性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质有着密切联系[1]。人格障碍容易引发个体心理异常,人格发展缺陷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对处于心理敏感期的大学新生而言,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或是后勤服务人员,都应坚持生本情怀,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创新育人途径,打造全员育人的格局,促进大学新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教学工作体现“生本情怀”,实现教书育人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所有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回归教育教学本分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大学本科教育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中第二个回归是“回归本分”,强调教师要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3]。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他们期待的大学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准则、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端庄的仪表容貌,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均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应该回归教学本分,以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确立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保证高等教育工作始终把握正确方向,推进高等教育长足发展[4]。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高校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新生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共同探讨教学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热情。在人本教育中,教师应以内化生成为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理论讲授法(LBL)、讨论分析法(TBL)、案例教学法(CBL)、问题导向法(PBL)等,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从单纯地学习知识到自觉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把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加以概括提炼,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立体化展示出来,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新媒体手段的融入,既可以消除新生对手机的被动依赖,又可以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效率。

(三)优化教书育人效果

教育,始终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以塑造学生整体素质为指向。以学生为本,才可以避免个体生命的浪费,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正能量,并让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清晰地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5]。教师的工作,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授课教师应利用课堂及课下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走近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做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成长的引路人。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运用问卷星、調查派等编制习题、问卷适时进行测试、调查,及时掌握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还可将课堂延伸至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向学生推送相关链接或习题资料,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教师还可向学生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或者办公室面谈,帮助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难题、适应期的迷茫,等等,为新生排忧解难。

二、管理工作体现“生本情怀”,强化管理育人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应给予新生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此,各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学校—系(部)—班级三级管理。新生入学后,学生管理部门应围绕校史校情、人才培养方案、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安全管理、奖助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带动他们积极主动关注学校,关注自己的专业和自身发展,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各系(部)、班级应从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思想、道德法制、入学转型等方面加强对新生的教育,使其对大学产生全新的认识,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二)关注新生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新的阶段,从此将面对和处理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许多重要的人生课题,而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好这些课题的前提和基础。面临崭新的环境,新生本来就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出现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产生心理危机和道德感缺失,导致网络依赖和自制力失控等,所以各高校应特别关注新生的心理健康。

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6]。各高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更应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师生比,吸引更多的专业心理教师投身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应对当年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将情况及时反馈至各系(部)、班级,并持续跟踪、关注和疏导,有效预防和解决新生心理问题。

该中心还应在全体大学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或相关选修课,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帮助新生获得心理保健和心理修复的能力,提升心理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同时,借助“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有特殊含义的日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此外,应定时在心理咨询室开放接诊,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对学生在学习、情感、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压力和困惑给予个体化咨询和疏导,或定期不定期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与咨询,提高工作效率。

(三)引导新生读书为本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本科教育,首先要回归常识,即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7]。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各学校应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新生回归读书本位。除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可以邀请相关专业负责人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指导新生进行职業生涯规划,或者举办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报告会、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讲坛、行业专家讲座等活动,让新生从入学之初就感受所学专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勤奋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或是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或是通过展板或学校官微、校园网表彰报道获得奖学金、各种荣誉的学生以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以榜样典型激励大学新生努力学习。此外,还有必要开展诚信教育,严格考试纪律,以考风保证学风。以上种种,均可以营造良好的学风,促进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三、服务工作体现“生本情怀”,促进服务育人

(一)打造优质成长环境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文化的窗口,校园显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校园绿化良好、环境肃静典雅、楼宇布局合理、校舍美观干净,会使受教育者感到舒适、愉悦和享受。学校的各类建筑、场所及设施应独具特色,体现丰富的教育意蕴,校内、走廊及教室点缀的花草盆栽、悬挂的条幅标语、张贴的名人书画等,有利于学生消除生理疲劳,形成优雅的气质和健康的心态。校园的隐性文化即精神文化,一般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会深深地印在沐浴其中的学生脑海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能力、彰显自我、释放个性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个性,满足精神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校的每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应占领网络平台,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以健康向上的格调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对校园热点、社会热点等及时快捷地发布消息,传播正能量,抵制低俗文化和负面舆论的扩散,形成积极正向的校园社会生态氛围,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在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理解与批判,明白媒介所运用的各类技术以及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维护自身利益,获得健康向上的力量,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8]。

(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服务坚持以学生为本,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困难,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就餐需要,学校餐厅要做好科学膳食,粗细搭配,还应考虑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口味,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开设各种特色风味窗口,打造舒适干净的就餐环境。其次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稳定,学校的安全工作应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等,将安全工作做到科学细致,杜绝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创设良好的读书学习条件,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汲取知识和能量的主要阵地,更应以学生为本,营造安静有序的学习借阅环境。最重要的是各个服务人员均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端庄得体的举止、充满爱心的微笑感化学生的心灵。最后要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服务部门应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广泛吸纳和认真听取学生对后勤服务、校园安全以及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三)解决新生实际困难

学校应根据大学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新生排忧解难。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在入学时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根据贫困等级发放相应的困难补助,并想方设法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改善其大学生活学习条件,并培养其自强自立的意识。学校还应为新生班级配备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帮助和指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还可以考虑让高年级优秀的学姐和学长担任新生班主任,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使其以同龄人以及过来人的角色现身说教,效果更佳[9]。

此外,应特别关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经历,出身于不同的家庭条件,彼此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在相处之初就可能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宿舍关系成为重灾区。各高校应重视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人际交往或人际沟通类课程,指导和舒缓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和矛盾冲突,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以应对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构建有心理辅导教师、政治辅导员、学生心理骨干参与的官网或QQ 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群体,形成积极的网络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同时还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多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快乐,接纳他人,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要培育大学新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质,各高校均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各教育工作者均应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坚持“育人、护心、筑梦”的工作理念,提供完善的教育、指導、咨询和服务,使每一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本”,着力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潜能,调动自身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Chamorro-Premuzic & Fumham.persona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beliefs about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14):49-66.

[2] 王益明.刘会杰.在校大学生人格变化之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1(2):105-106.

[3][7] 教育部.[EB/OL].[2018-06-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4] 田原.“以人为本”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OL].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4):56.

[5] 褚平.以学生为本: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理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42-43.

[6] 光明网[EB/OL]. http ://edu.gmw.cn/2016-12/12/content_23245458.htm.

[8] 田婉卿.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6(13):219.

[9] 史海峰.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3):8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大学新生新媒体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