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研究

2019-04-22傅桂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凝下肢血栓

傅桂兰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214)

目前深静脉血栓已被视为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但由于临床医学对这种并发症缺乏足够认识,导致误诊率逐渐增加,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可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该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该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按护理干预模式将患者分为两个组,每组有50例。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整体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 环境干预 在临床护理干预中,环境干预作为一项有效的干预模式,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据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湿度及温度进行调节,为其构建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利用红外线理疗照射促进患者血液的有效循环,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1.2.2 用药指导 在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静脉溶栓药物作为首选,在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肢的颜色、张力、温度严格观察,如若患者患肢颜色转红、肿胀缓解、疼痛改善则表示效果较好。

1.2.3 卧位引导 当患者卧床时间在1~2周,护理人员则需对患者进行卧位引导,抬高患者上半身约为15°、下肢则应抬高25°,对患者采取这种体位不仅可使水肿症状减轻,对静脉回流也十分有利。由于患者患肢存在供血障碍,从而产生压疮,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换洗床单,确保病房的清洁。

1.2.4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疼痛感明显,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影响患者预后效果。据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情绪变化严格观察,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来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手段相关知识向患者普及,以此来建立患者自信心。

1.2.5 并发症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出血、肺栓塞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大并发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出血作为DVT常见并发症之一,为了预防出血症状,应为患者采用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尿常规、凝血时间相关实验。

1.2.6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疗法,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大有益处,据此护理人员在饮食护理中应对患者每天的热量加以控制,尽量多摄取粗粮、蔬菜、水果,尽量减少摄取高脂肪、高盐分、葡萄糖等饮食,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在饮食干预下还应对运动合理指导,使患者心血管功能、脂肪代谢紊乱得到改善。

1.2.7 疼痛护理 对于手术治疗而言术后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应激反应,基于这一状态下患者的凝血功能便会出现异常,进一步升高了患者肌张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干预,给予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另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饮食干预,合理搭配患者饮食,多食用糖分低、脂肪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以及盐分低的食品,禁止食用油腻类、辛辣类食品,并加大饮水量,使患者血液逐渐稀释,对血尿粘稠性加以调整,确保患者血栓的有效缓解。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n(%)]

2.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n(%)]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中10例患者出血,占比20.00%、肺栓塞患者2例,占比4.00%,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中出血患者为1例,占比2.00%、肺栓塞患者为1例,占比2.0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3 所示。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经笔者研究,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由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便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内膜便会被严重损坏,从而形成血栓。在这种情况下加大预防管理可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为了避免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提前预防静脉血流滞缓现象、预防血管内膜损伤问题、防止血液高凝状态,详情如下。

(1)提前预防静脉血流滞缓现象。为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产生率,首先应对血流滞缓现象提前预防,以防小腿肌群收缩以及瓣膜倒流的发生,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加以鼓励,合理开展床上动作,有必要时可引导患者穿加压弹力袜,确保患者静脉回流,以此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预防血管内膜损伤问题。在创伤刺激与压迫性刺激的影响下,患者静脉极易发生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做好术中护理,对患者四肢周围组织加以保护,以防静脉壁损伤的发生。为避免小腿静脉回流问题的发生,应确保小腿放置环境的平整,从根本上避免血栓的形成。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创伤性出血一旦发生会损害患者的血管内膜,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加以关注,为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引导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使微循环得到有效疏通。如果有必要可对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在手术治疗后4~6 h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改变体位,同时开展下肢运动,为了促进血液循环还应对大腿根部进行按摩。老年患者可穿弹力袜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中12例为显效,占比24.00%、有效患者20例,占比40.00%、无效患者18例,占比36.00%,护理有效率为64.00%;观察组中显效为25例,占比50.00%、有效为23例,占比46.00%、无效患者为2例,占比4.00%,护理有效率为96.00%,两组干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整体性护理干预运用到行外科手术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可提高护理干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高凝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