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综述

2019-04-22马芳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范式妇女马克思主义

马芳平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方位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研究范式与其所涉及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学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主要研究范式的变化可以把握中国妇女解放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学术历程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理论传统、研究路径和演进逻辑。

一、1978~1990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传统奠基时期

1978~1990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学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研究范式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理论基石,初步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学术传统。

(一)在不断整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资源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传统范式的继承与发展

1978年后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首先继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伟大人物论妇女(妇女解放)”这一研究范式。围绕“伟大人物论妇女(妇女解放)”这一研究范式,理论界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妇女问题的经典理论资源进行持续挖掘和整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代表性成果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1990年再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2)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论妇女(妇女解放)。代表性成果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1981年出版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选编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1988年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3)中国妇女解放践行者妇联重要领导人论妇女(妇女解放)。代表性成果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1988年出版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85年出版的《向警予文集》中收录的向警予有关妇女工作(妇女解放)的文章。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还发展了伟大人物论妇女(妇女解放)这一研究范式,出现了“论伟大人物的妇女解放思想”这一研究范式。“伟大人物论妇女(妇女解放)”仅仅是对伟人有关妇女解放的观点、讲话或会议记录的整理,属于史料性整理和搜集。“论伟大人物的妇女解放思想”是研究层面对他们妇女解放思想的内涵、背景、意义的理论分析,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妇女思想的理解,加深了对中共早期革命家李大钊、毛泽东、向警予等的妇女思想的认识。通过挖掘、阐发经典理论中的妇女思想,使之在中国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研究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起点。

(二)在对中国妇女运动实践资源的总结和分析中巩固和丰富传统范式

早在1964年,邓颖超同志就指出,搜集中国妇女运动资料的工作也是调查研究工作,提出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中国的妇女运动。1978年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既承继历史又关注现实,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践经验进行史料性整理和规律性阐发。

一方面聚焦历史实践,围绕“中国妇女运动史”这一研究范式,继续关注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及妇女理论指导下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践历程。1978年后,以此范式为基础对基本史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经验和启示,主要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妇女解放实践。1988年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刘巨才(1989年)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全国妇联(1989年)组织编写的《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则侧重总结和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妇女运动。吕美颐、郑永福(1990年)的《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一书则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妇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1991年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建国40年妇女运动历史编纂工作研讨会”的讨论,可以发现理论界对妇女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更加细化。以“中国妇女运动史”为范式的理论研究既是对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研究提供了史料资源。

另一方面聚焦现实实践,以“改革与妇女”这一研究范式为中心开始关注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解释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的妇女问题。1978年,中国社会在前30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在不同领域展开改革,经济社会变革的迫切性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学术界力求把握时代主题,使学术研究反映中国妇女在改革开放中的新成就以及妇女运动的新动向,并及时关注改革及其带来的社会转型使中国妇女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1990年,全国妇联组织的第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十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状况和变化,注意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也关注到新时期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在中国社会改革整体驱动下,要求去回应以下问题:第一,改革与女性的关系。改革、发展需不需要妇女,集中表现为妇女该不该回家、女工待业减薪等问题的论争。第二,改革中的女性问题。改革开放中妇女面临的新压力和困境[注]相应文献主要包括阮小琳的《竞争出现后的妇女处境》,《华声报》,1984.11;杜东方的《“求职难”的妇女们:改革使妇女面临的新问题》,《深圳特区报》,1988.5;刘志丰的《改革的新课题:“女人的危机”》,《黑龙江日报》,1989.3;傅亚军的《改革中女性的困境与启示》,《理论与现代化》,1990.7;肖桦的《谈改革中女性的困境与启示》,《党校论坛》,1991.3。,主要聚焦发展中女性整体的弱势和不利局面,诸如打工妹、女童失学、下岗待业等问题。第三,改革与妇女主体建构。与1978年后的思想解放相伴随出现的是妇女的性别启蒙和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在这一时期也重视探索在改革开放背景中如何站在女性立场发声,如何培育女性的性别意识。1988年《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的“改革与中国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妇女问题及妇女理论问题”一文,对改革激发的中国女性群体意识变化进行了分析,思考和解答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的妇女问题。

1978~1990年,理论界对中国妇女解放现实逻辑的关注还以研究具体政策实施对现实中妇女的影响为主题展开。例如,有学者致力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妇女生育价值社会补偿的探讨,有学者探讨了改革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妇女的影响。这些研究推进并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

(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对中国妇女解放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实现研究范式的学术化转向

20世纪80年代是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解放的规律进行研究。理论界使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等。代表性著作有: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基础理论》、贺正时(198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理论》,以及罗琼(1986年)撰写的《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这些研究提升了对中国妇女解放内在规律的认识。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研究的主体从妇联扩展到学术界,研究取向从着重意识形态阐释变成关注妇女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得到学术界关注和认可。《马克思主义研究》在1983年发表李小江的《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一文,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期刊发表的第一篇妇女研究论文,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妇女研究向学术化回归。《马克思主义研究》后续在1986年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历史-逻辑范畴》。以高校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术研究实践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在这一时期的理论自觉还表现在对历史实践及理论资源的反思性研究。以李小江和王政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从学理层面反思毛泽东时代的妇女解放,立足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女性经验,立足中国几代妇女的生活工作体验思考传统实践,对以往“人云亦云、未经检验、未曾深究的妇女解放理论”[1]302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探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审视前30年的妇女解放实践。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两性分工等)分析中国妇女解放实践[2-3]。

出现这些新范式反映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1978年后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成为高校知识生产的重要依托。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需要,还是妇女学的学科设置要求,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都是基础的理论内容,因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也必然具有学术化、学院化这一倾向。

二、1990~2000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理论化、体系化构建时期

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出后成为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的重要理论范式,很快被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认同,在对这一范式的社会宣讲和基础理论阐释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化、学术化、体系化初见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范式的提出

经过1978~1990十多年的争论,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回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非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和错误行为,亟需在意识形态层面正确引导,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原则性立场。

1990年3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用以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观,并首次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4]以江泽民的讲话为开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论界关注、使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

(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社会宣讲

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政府、妇联、学术界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活动。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可发现,当时很多地方年鉴收录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学习和研讨活动[注]各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活动主要有:《南京年鉴》1991年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讨活动”;《湖南年鉴》1992年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征文评奖活动”;《阜新年鉴》1992年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月活动”;《广州年鉴》1993年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实践与发展研讨会”;《四平年鉴》1993年收录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月活动”;《中国图书年鉴》1996年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纲要”;《西宁年鉴》1997年收录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丰顺年鉴》1998年收录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增强妇女的‘四有’‘四自’意识”;《成都年鉴》1999年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加大;《银川年鉴》2000年收录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报告会”。。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认知和共识,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武装群众取得初步成效。

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基础理论方面的出版物,相关经典文本的出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体系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陶春芳等(1991年)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娜仁和孙晓梅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简明教程》,山西省妇联(1991年)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全国妇联宣传部和四川省妇联(1992年)联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简要读本》,李静之撰写(1992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徐明(1995年)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纲要》。这些著作在理论层面深化了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历史根源、妇女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权利、妇女解放的过程、标准、条件和具体途径等,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思想观点,便于社会各界掌握学习要领。同时,这些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概念、科学内涵、基本立场进行了界定,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化初步显现。当然,这一时期的理论宣讲主要是以学习纲要和干部教育读本的方式呈现,理论权威不足,对现实的指导还刚起步。

(三)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理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范式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影响力。1990~2000年,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研究范式,对相关基础理论和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经典理论资源的挖掘。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渊源研究,理论界的学术建构表现在:有的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注]主要研究包括周敏的《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连大学学报》,1999.10;周敏的《〈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连大学学报》,1998.2。;有的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例如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它的研究基点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社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有的学者从“两种生产”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注]相关文献可参见胡皖萍的《试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基点》,《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1;贾秀总、倪颖的《“两种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学刊》,2000.9.,有的研究者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的作用(求聪琴,1992,《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还有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林小萍,1993,《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开始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史和发展史。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史和发展史研究,学术界的主要成果有:石巧兰(1992,《妇女研究论丛》)和姜秀花(1995,《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周亚平(1993,《湖南社会科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宋兆静(1994,《妇女学苑》)提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在批判和扬弃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确立的;李兴芝(1990,《东岳论丛》)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过程;程翠平(1995,《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发展史研究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提供了思想史佐证,而且其本身也是在创新理解经典作家妇女思想的本真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方法论自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发展史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阐释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发展史具有鲜明的历史视域,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看作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第二,阐释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发展史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论”的阐释,是通过历史的眼光发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深层逻辑。

3.阐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思想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这一实践之间的关系。在阐述、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得到明确,对树立及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罗琼(1992,《妇女研究论丛》)从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实践。1995年,罗琼在《改革开放与妇女解放》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理论指导下中国妇女改革发展的现实实践。还有部分研究关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关系,认为思想和实践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导妇女解放的理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注]相关研究可参见田学斌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0.1;莫文秀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4。,有的学者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妇女的调查为例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在中国的具体现实中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各级妇联则把推动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自身的使命,并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改革开放中的妇女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传统决定了其在改革一开始就对市场经济可能给妇女带来的冲击保持高度的警惕。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强调经济增长对妇女解放的正向价值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探讨了改革中的妇女参政问题、女职工的工作保障问题、女性领导人才崛起问题等,对改革中经济增长是不是同时带来妇女解放理论界也给以持续关注。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实践过程也是妇女主体建构的过程。王宏维(1992,《妇女研究论丛》)分析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妇女作为社会主体实现社会参与的三个不同层次(效能性参与、自觉性参与、直接性参与)。金钰(1992,《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女性主体建构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要培养和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提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作用,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解释妇女问题的理论体系,成为1990~2000年间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经过这十年的理论积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体系得到明确,理论化、体系化建设初现成效。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也形成共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是包括妇女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国妇女运动区别于其他妇女运动的根本标志”[1]6。中国妇女解放发展的引领性问题得到明确,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2000~: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本土化经验被关注时期

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以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仍在深入[注]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询到的主要有:《萧山年鉴》2004年收录的“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搬上讲台”;《嘉兴年鉴》2004收录的“开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课程”;《宁夏年鉴》2005年收录的“宁夏妇女问题研究会举办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报告会”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耒阳年鉴》2005年收录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永州年鉴》2005年收录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月活动”;《浏阳年鉴》2005年收录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月”;《邯郸年鉴》2006年收录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贯彻”。《云南日报》《甘肃日报》在2004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都发表文章,指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体系化建构方面出现了一些精品著作和权威成果[注]2002年,中华女子学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论》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女权主义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仝华、康沛竹(2004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一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逻辑进程。。

同时,21世纪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出新挑战。1995年“世妇会”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被介绍进中国[注]1995年鲍小兰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和1997年李银河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介绍进中国。另外相关文献还有郑伊编选的《女智者共谋——西方三代女性主义理论回展》,1995年,作家出版社。。21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交锋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关联融合期。在参与、批判和实践主要国际议题(例如社会性别)中国内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这些思想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注]例如王宏维教授在她的多篇文章中对西方女权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学术研究》,2002.4;《重释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回应麦金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主义批评”》,《妇女研究论丛》,2003.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别视域中的演进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其他相关研究参见:许鸿翔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吸收与借鉴》,《大连大学学报》,2000.6;荣维毅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3.7;王淼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06.9;离明月的《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李晓光的《吸纳社会性别研究 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0;王智海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联系》,《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11;金鑫的《吸纳社会性别理论 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理论》,2010.1;萨明热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异质性分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10。。二是本土改革进程深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提出新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新的实践和生活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断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应这两大问题。一是回应时代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与时俱进;二是对话、回应和批判西方女权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推进下,一些新的范式随之被关注和使用。

(一)在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表现出的理论自信

中国妇女问题语境的转换使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还要关注从中国立场、视域审视中国妇女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1978年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引导中国妇女发展、解决妇女现代化问题的时代课题和要求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仅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容和观点创新,同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创新,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理论研究的使命和必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之后研究中国本土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是中国妇女研究理论创新中方法论自觉和反思的结果。韩贺南(2007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推进》一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取得的成就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了讨论。乌尼日(2012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来源、形成以及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形成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介绍和总结[注]参见葛彬的《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与发展》,《探索》,2001.8;任建英的《我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探索与争鸣》,2001.6;潘萍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灵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8;谢凤华的《试析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3;徐云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活动》,《攀枝花年鉴》,2010.1;李金莲的《邓小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要旨分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7。,2012年后,对习近平有关妇女工作(妇女事业)的讲话精神的解读和分析也取得了成果[注]成果主要有唐娅辉的《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新贡献》,《湖湘论坛》,2016.9。。

(二)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中彰显出的道路自信

中国40年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实践也为世人瞩目。200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成为理论界总结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践规律、成果、经验的一个重要范式。

以中国知网为例:从194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出现最早,1986~1990年之间有3篇,共47篇。以篇名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精确检索发现,相关成果主要出现在1990年以后,共124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作为篇名精确搜索,共有相关研究28篇,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后。以“中国特色妇女”作为篇名搜索,共有相关研究7篇。以“中国共产党妇女”作为篇名搜索,共有相关研究15篇(见图1)。

在这些研究中,顾秀莲(2000年)首先关注和分析了中国特色妇女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王宏维(2003年)在《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研究》中论证了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在当代的合法性, 指出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方法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相一致,与对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研究的方法相一致,其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方法和理念具有相似性。谭琳、丁娟等(2004年)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探索》一书,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本土经验进行了总结。顾秀莲(2010年)的《中国特色妇女发展之路》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指导和发展妇女的实践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彭珮云(2013年)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思想来源、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等,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石红梅(2017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中国特色女权主义实践》一书则是以福建的具体实践为例说明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当代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这一研究范式理论界明确了这条道路的源泉、动力以及理论构建等基本问题[注]相关成果主要包括谭琳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妇女研究论丛》,2016.7;王毅平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男女平等和谐发展》,《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8;丁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维度与构建的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6;宿茹萍的《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构建中的六个关系》,《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6;李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话语的解析与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8;赵玉兰的《关于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3.3。。

图1 主要理论范式研究情况统计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的总结既有传统上的史料性整理,同时更侧重以中国妇女解放的整体实践为对象进行规律性研究,分析其内在规律、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例如《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2008年)、《中国妇女运动百年简史》(2009年)等有关中国妇运实践的历史论述中都涉及了对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介绍。揭爱华(2012年)在《国家、组织与妇女》一书中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运作机制,分析了在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背景下国家干预和调整性别秩序、推进妇女解放的可能性空间。谭琳、姜秀花(2012年)主编的《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历史、现实、挑战》一书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讨论。王涛(2015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阈下的中国妇女解放》一书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视角分析了新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了新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成就与局限性,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妇女发展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17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写的《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简史(1949~2000)》把改革开放40年中国妇女的发展置于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脉络,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中国妇女运动的历程。

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总结,研究成果显示,理论界对中国妇女未来发展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共识,显示出对改革开放40年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妇女发展的自信。

(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应用性研究中彰显出的制度自信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不仅立足新时期新经验,更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这些发展成绩和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研究,杨端茹2013年发表的《马克思妇女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一文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刘宁元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研究》一书则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从创立到在各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分析。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既反映实践,又回应和指导实践,成为解决现实女性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分析妇女现实状况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应用性研究的相关论文不断涌现。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应用性研究不仅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女性发展问题(即女性普遍或部分遭遇到发展的问题,例如女性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农业女性化、职业的性别隔离等等),同时还关注发展后的女性问题,即发展起来的女性的新诉求:从早期的女强人到后期的女博士、“剩女”,从社会心理到家庭模式,从职业发展到多角色调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现实议题从最初着重从妇女立场出发关注妇女自身问题,到从性别视角出发关注中国民众从单向度的人向丰富个体转变中妇女全面发展的作用。在这些应用性研究中,可以发现理论界讨论妇女问题的立足点和解决妇女问题的导向性原则,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化妇女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通过顶层设计整体协调解决妇女问题的资源路径,通过改革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妇女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四、小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有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有了较为固定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其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使过去的单一视域、路径和方法转向多元视域、路径和范式,理论诠释更加贴合经典,更加反映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从整体切入到微观分析,对妇女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经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文化体验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改革开放这一现实下的妇女活动的研究,阐明妇女以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和未来的演化趋势,从而为未来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传承机制,有了自身特有的知识生产方式。后一阶段既对前一阶段的积极成果进行肯定,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并使之在新的阶段得到整合。以“伟大人物论妇女(妇女解放)”这一范式为例,自产生至今,其不断推陈出新,发挥作用[注]妇联领导人文集中关于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指导妇女解放和妇女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邓颖超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康克清文集》,1999年出版了《陈慕华妇女儿童工作文集》,2005年出版了《平等、发展、和平——彭珮云论妇女工作》,2018年出版了《陈至立妇女工作文集》。。而“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范式的发展创新已经形成自身特色。

第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的传统学术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妇女研究在妇女观方面有了较好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在妇女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互动融合增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每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内外前沿问题研究中,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注]国外研究以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为例,其自2010年以来每年发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中,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方面的介绍都有一定比例的文章和篇幅。国内研究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其重要构成部分。。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既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取得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一个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实践运用的重要阶段,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互动促进的一个过程。

猜你喜欢

范式妇女马克思主义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当代妇女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