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9-04-20叶思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性

叶思思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然而,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却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等。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是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并介绍了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在提升心理课专业性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形成的成果。最后,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性;教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32-04

一、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心理课的专业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为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工作内容。

教学设计[1]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目前,在教学设计环节,心理教师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是自己设计课程,缺少团体的研讨、支持和反馈;大学受训的知识框架难以有效迁移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对于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常常只依靠手中仅有的几套教材或者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这显然远远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識、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课程。基于心理活动课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学生、主题、理论、方法和步骤。

“学生”指的是教师需要对任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累积学生在自我、人际、情绪、学习、生活适应、生涯、生命等方面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充分了解,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需求上的心理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主题”是指教师需要对上课的主题进行澄清,明确该主题的定义,比较分析与其他相近主题的异同。明确课程主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聚焦、明晰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要达成的具体任务。

“理论”是指教师需要查阅与上课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从中找到契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观念与素材,作为支撑起本次教学设计的“骨架”,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是指可以达成教学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操作法。除此之外,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与技术可以极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也是可以被运用于课程中的。

“步骤”指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步骤,包括热身导入、主体活动、总结分享、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同的,以45分钟的课程为例,热身导入大约5分钟,主体活动25~30分钟,总结分享5~10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下面,我以自己曾经上过的“换位,宽容的钥匙”这堂公开课进行具体阐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功课: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人际伤害事件,从中找到比较有共性的事件作为上课的素材。

第二,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澄清宽容和宽恕的不同,并明确定义了宽容: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并不等同于被冒犯者在行为上与冒犯者和解。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明确了教学目标。

第三,整理了关于宽容与宽恕领域的理论,找到宽恕的模型[2]。宽恕的模型包括回忆伤害、共情、承认、承诺和执行、克服不宽恕。宽恕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的行为方式取代了消极的行为方式,而这一过程需要以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共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为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第四,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我选择了故事导入、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脑力激荡的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是交往的模式,是人与人的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这种关系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基础,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能动、互动的精神建构过程,使得参与者的关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协作、对话的关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对话的关系,这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需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好奇学生的内在发生。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更深更真实的关系,也才有机会影响学生、支持学生。当然,心理教师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不同的,心理教师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明确正确价值导向的任务。因而,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心理课的实施规范和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并坚定地执行。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已经做出的探索和形成的成果

厦教德〔2009〕14号文件明确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的标准。要求从2009-2010学年起,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列入中小学(中职)各年级课程表,每两周安排一课时的心理课,所需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或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中统筹解决,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文件颁布至今,厦门市初中学校基本达到了文件的要求:初一初二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初三以年级为单位,通过团体活动或者心理讲座的形式开展。

在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件非常重要同时也极具挑战的事情,这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心理学将初中阶段称为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问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异常迅速,但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引发了初中生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危机,外在会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与父母的激烈冲突、失控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厌恶及畏难情绪等,严重的会出现离家、自我伤害等问题行为。提升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初中生面对自己生命的挑战是初中心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近五年的工作中,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努力尝试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给初中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特别是在表达性艺术治疗和萨提亚模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绘画、音乐、舞动、身体雕塑、角色扮演等方式,协助当事人纾解压抑与隐藏的情绪,帮助当事人对过去的经验进行重整和再诉说[3]。

我们将绘画、音乐、舞动、身体雕塑、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于自我、情绪、人际、生活适应等教学模块中。

我们将绘画运用于情绪的自我觉察上,选择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情绪并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提升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了解不同的情绪储存于身体不同的部位,进而对情绪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我们将绘画运用于生活适应主题,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及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重新建构,调整对挫折的非理性认识,挖掘积极正向的力量。

我们将音乐运用于情绪的表达上,引导学生通过演奏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以达成对情绪的疏导和释放的作用。

我们将舞动运用于人际边界的觉察和调整上,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人际距离带来的不同感受,帮助学生清晰自己的边界,了解、尊重别人的边界。

我们将身体雕塑运用于人际沟通模块,帮助学生运用身体感受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四种沟通姿态,觉察自己在生活中常用的姿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沟通状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平衡和调整自己的沟通姿态以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我们也将身体雕塑运用于校园欺凌的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身体感受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不同姿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对于帮助初中生觉察、表达情绪,了解人际交往法则,学习换位思考,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挑战,发掘生命积极正向的资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是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主要用于家庭治疗,试图从家庭、社会等角度更系统、全面地理解每个个体所背负的压力和呈现出的问题。其工作的目标是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实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而不是只求消除“症状”。在其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用于家庭治疗,还被广泛用于自我成长。

萨提亚模式的工作信念和冰山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萨提亚认为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之。我们无法改变事件已发生的事实,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有可能的。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萨提亚用冰山来比喻个体的自我,一个人容易被看到的部分经常是说的话或者做的事,就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这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一个人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就如冰山潜藏在水底的部分,巨大而常常不被看到。它们由浅入深包括应对方式、感受、对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层次。冰山理论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行为背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情绪、期待和渴望。因为,相同的行为背后的内在经历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清晰学生的内在经历,教师才能更有针对地教育学生。

我们将萨提亚的工作信念运用于亲子沟通模块,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理解父母,看到父母的局限,鼓励学生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

我们将萨提亚的工作信念运用于自我模块,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识别可能存在的非理性的观念,鼓励学生纠正对事件不恰当的认知,用积极的认知取代消极的认知。

我们将冰山理论运用于自我模块,让学生明白自我是生命力,是人的核心,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特的,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我价值。

我们将冰山理论运用于情绪模块,引导学生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的观念、想法、期待和渴望,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好地结合,这源于萨提亚模式的人本主义倾向。萨提亚女士曾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会长,她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生命正向健康积极的部分。她深信每个人都拥有成长所需的内在资源。萨提亚模式秉承的工作理念非常契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三、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研训结合的方式。通过两天的工作坊,让教师们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理论和技术,然后开设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公开课以激发教师的思考,推动教师将理论技术运用于实践。这样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们一边学习一边运用,提升了参与的主动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例如,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或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两次的工作坊是难以达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发展为导向的,而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更倾向于治疗。因而,找到更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水平,继续推动心理咨询技术在心理课上的运用,是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未来努力践行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宗培,白晋荣.宽恕干预研究述评 ——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1010-1015.

[3]邹凤梅.艺术治疗在学校中的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4):44-46.

[4]杨凤.萨提亚模式在家长心理沙龙中的实践与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9):38-41.

(作者單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361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专业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关于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专业性功能建设研究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育儿必读的宝典
康师傅网站专业性诊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