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综述
2019-04-20黑晟斌
黑晟斌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对劳动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我国学者纷纷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2008~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提炼出了历年来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观点,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比对分析,探索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并大胆预测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中职学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23-05
职业生涯教育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运动的兴起而开始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职业分化、经济剧烈变化而产生了严重失业问题后,为解决社会失业和就业问题出现的。美国是第一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首先使用了“指导概念”。1960年,施恩教授提出了“职业锚”理论,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形成。之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逐步得到了各国的广泛认同,并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实践研究。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成型的界定,虽释义各不相同,但大都体现出职业生涯教育是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教育[1]。综合各家之言,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以个体的终身生涯发展为教育目标,倡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从而帮助个体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意义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一些学者还特别指出 “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基本一致,但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职业生涯教育”虽包括就业、创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更强调的是学生终身的学习、持续的发展,着眼于“教育”,着力于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形成。它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一线劳动力的主阵地,理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外部环境,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助力国家经济战略稳步推行。
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总体研究情况梳理
(一)研究文献分布情况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最早的文献始于1983年魏贤起出版的《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介绍加拿大对生涯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质量劳动者的需求逐年增长,很多学者意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始了对该领域的研究探索。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必修课,由此职业生涯教育在全国中职学校的应用与研究拉开了序幕,现已历经11年的发展历程。笔者以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通过知网检索得到以“中职生”“中职学校”为研究对象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献662篇,其中期刊论文522篇,硕士论文140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开始关注职业生涯教育。从各年度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來看,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各地对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关注普遍加强,研究文献数量创新高。虽然相对于全社会层面而言,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逐渐丰富,但中职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相对不足。
(二)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随着课程教学的逐步推进,各地学者开始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尤敬党、吴大同等立项的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青少年生涯规划与发展研究”,致力于研究青少年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的杜爱玲、蒋乃平牵头立项的北京市朝阳区“十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研究与实验”,对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特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江苏省南通市的王建华牵头申报了南通市级课题“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等。笔者以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2008~2013年,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职业生涯设计研究,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问题、对策等主题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2014年,研究热点开始转向职业生涯教学模式、职业生涯教育及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这说明职业生涯教育在中职学校逐渐得到了重视,学者的研究能力增强。查阅文献可知,2016年,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双精准”“立德树人”“互联网”“产教融合”等新视阈,虽然此类文献为数不多,但足以反映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更加贴合时代要求。从对研究主题的调查来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主题分布相对单一,研究内容重复。
(三)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研究成果可信度的保障。对历年来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客观地看待以往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依据。张恩铭[2]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数理统计分析,这对归纳总结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统计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的研究方法出现的频数,如表2所示,目前我国对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中观点、意见的研究占62.26%,其次是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以定性的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量研究。
二、重要研究观点梳理
由于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科学性、前瞻性等特性,职业生涯教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此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地投身到了该领域的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涯教育内涵、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笔者从历年的研究文献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加以研读分析,对重要观点进行了梳理。
尤敬党、吴大同[3]指出,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完满发展,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基于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进而对有关人生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生涯教育进入学校是十分必要的,学校生涯教育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普及性与差异化原则、教育与咨询统一的原则、认知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职业生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普及教育,但同时也应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途径除了开设共识性的课程外,还应结合个性化咨询,以满足学生不同时段、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此外,职业生涯教育应关注人的个性心理发展,因为人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塑性。在生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应加强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开发。
蒋乃平、杜爱玲[4,5]在2008年、2009年先后发表了较有影响力的生涯教育观点,指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强调指出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生涯设计思路,必须符合国情,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重视成功教育[4]。这充分说明了中职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必须确保方向性、实效性、针对性,要注重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这一研究结论为一线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
蒋乃平[5]还指出,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帮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现阶段自身的个性特点,着眼点在于《教育规划纲要》中强调的“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具体操作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选职业”与“职业选人”的辩证关系,着力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做个性的主人,以现有个性和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为依据,调适个性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珍惜和拓展生存与发展机会;二是引导学生在外部环境有可能的条件下,在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中寻找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职业。这些重要的研究观点,不仅明确了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框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凸显了学科课程的重要地位,还清楚地指出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提高,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赵英兰、舒文华、苗战勇、杨娅[6-9]将研究关注点指向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问题、对策,虽然研究地域不同、研究主体不同,但反映出的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相对集中,大致归类为五个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生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授课方法单一。 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胡万通、庞佳波[10,11]认为,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丰富教育途径,校内除开设专门课程外,还应该开展专题讲座、相关咨询、主题班会,还可拓展到校外,如参观考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区服务、国际交流等。高慧、董雪[12,13]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有不少文献,其中江秀萍[14]以问卷的方式对课程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更实用,教学方法应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如活动体验、角色扮演、辩论等。赵磊[15]提出应项目化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还特别强调要立足活动体验,丰富职业生涯教学形式。除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外,张艳萍、刘丹、单于冰[16]认为应按不同年級学生的需要,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教学具有针对性。综上,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发掘具有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的职场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感悟,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规划意识。生涯教育教师不仅要提升个人的教学素养,还要与企业合作,丰富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准确把握企业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和未来的人才发展方向,将职业生涯教育从课堂引入实践活动中。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产物,直接影响着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部分学者转向了实证研究,并将关注点集中在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上。赵季秋[17]的研究指向了中职生职业效能感的相关分析上,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家庭环境相互影响,家庭环境、自我概念对中职生的生涯目标选择与生涯规划相关度最高,生涯能力与生涯兴趣对中职生整体生涯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中职生的生涯自我效能属于中等以上程度,但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地位的中职生有差异,职业的自我评价与目标选择的信心程度最高,而问题解决信心的程度最低,显示中职生对自己与职业有关的自我评价的信心程度较高。王震[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究,发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职业环境与发展因素、父母的期望与支持因素、家庭地位因素、学校因素、个人知识能力因素和社会文化及观念因素。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个人方面,中职生要积极寻求职业生涯帮助、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和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在家庭方面,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方面,要实施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生涯规划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社会方面,政府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立法,引进或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同时也要促进“不唯学历凭能力”社会氛围的形成,从整体上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范式,让研究内容更加深入,也体现出我国学者的研究力量正逐步加强,科学的数据分析让研究结论更具可信度,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职业生涯教育出现了新格局,促使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与创新。刘宇航[19]提出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并提出中职学校应建立前瞻性的入校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专业性的在校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持续性的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跟踪服务体系。职业生涯教育应兼具为个体可持续性发展而服务的作用,应协调各方力量让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全程性、全员化的特点。随现代职业教育新体制的推进,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郑德煌[20]提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出校企共同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共同营造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氛围的建议。这意味着时代发展推进了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的不断提升,研究内容应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想切实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联合家庭、学校、企业多方力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特性,展现出职业生涯教育的独特魅力。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研究基础
扎实的理论研究是提升研究价值的有力保障。目前,中职教育阶段的研究者对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支撑、重要概念的内涵了解不全面,研究视野狭隘,职业生涯教育理念落后,研究内容重复。加强对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观点,不断扩充教育视野,拓宽教育渠道,更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找出新的生长点,丰富研究主题。
(二)注重学科间交融,提升成果的应用价值
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在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领域的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研究者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创新与传承,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生涯教育体系。因此,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能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深度,还能体现出职业生涯教育的應用价值,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全员、全面、全程等特点。只有促进多种学科交流与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不断发展与完善,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丰富研究范式,扩大学术影响力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相对单一,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主题多集中在理论性研究上,呈现出研究内容重复、实操性不强、研究结论可信度低、学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局面。而单一的研究范式已经无法满足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需要。今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应注重以丰富的研究视角、多元的研究方法展开定量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科学的数据客观反映职业生涯教育现象,让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四)注重多方力量协同,提升研究内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形式。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是注重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应具有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单靠学校力量无法实现,只有协同多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手段,拓宽渠道,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师可了解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具体要求,依据实际需要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意义,拓展教育领域,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以协同教育为切入点,将是未来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重要的研究价值取向。
注:本文是湖南省“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校企协同视野下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18BZY078。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教育[EB/OL].[2010-05-12].http://baike.baidu.com/view/1253940.htm.
[2]张恩铭.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审思[D].郑州:郑州大学,2018.
[3]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5.
[4]蒋乃平,杜爱玲.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开发做到的“三个必须”——对现代职教课程开发理念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6-28.
[5]蒋乃平.职业生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赵英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
[7]舒文华.营口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8]苗战勇.广东省中职教育生涯规划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杨娅.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10]胡万通.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0(9):254.
[11]庞佳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意义、现状、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19-21.
[12]高慧.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以株洲地区学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3]董雪.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D].保定:河北大学,2016.
[14]江秀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赵磊.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
[16]张艳萍,刘丹,单于冰.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2):75-77.
[17]赵季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3.
[18]王震.中职生生涯规划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5.
[19]刘宇航.全程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5.
[20]郑德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途径[J].招生就业,2016(1):148-149.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财经学校,常德,415101)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