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观察及围手术期护理
2019-04-20卫皓洁高菊林史珂慧
卫皓洁,高菊林,史珂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陕西 西安 710061)
动静脉内瘘狭窄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针对这一疾病若不及时的进行诊治,可引起内瘘闭塞、功能丧失,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中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1]。当前临床中在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上,常是采取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的手术治疗方式,采取该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对患者的创伤小、安全、经济实惠、无射线危害。最大限度利用血管资源,保证血管解剖结构的完整性[2]。然而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中,影响因素较多,这常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PTA治疗过程还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本研究中,探讨了对行血液透析治疗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使用PTA治疗的效果及围术期护理策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53例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28例,女25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2.2±2.5)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取PTA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术侧肢体外展,局部利多卡因麻醉,超声引导下经皮于动静脉内瘘狭窄5cm处穿刺进入内瘘血管,送入导丝,置入血管鞘,拔除鞘芯,静推2000iu的肝素,沿着导丝将扩张球囊置入到内瘘狭窄的部位,在超声监控下缓慢加压至6-30个大气压不等,直至狭窄血管扩张,支撑30秒,球囊减压,根据狭窄部位可反复进行以上操作,术后超声确认,待内瘘狭窄血管安全充盈,取出球囊、导丝及血管鞘。拔除穿刺针按压20min,手术完成。
1.3 疗效评价
患者内瘘狭窄血管明显改善,血管内径明显增大,狭窄血管较扩张前明显增大,透析血流量增强,流量>280ml/min,超声稀释法测量内瘘流量>600ml/min,再循环测试为0。如图:
1.4 围术期护理
1.4.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士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介绍PTA治疗方法的优势并邀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此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术前测量体温、生命体征,做肝肾功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传染指标等检查,再次使用超声工具评估内瘘狭窄部位的基本情况,为PTA治疗提供有利参考,清洁术侧肢体。
1.4.2 术中护理
术中协助患者做好体位摆放,给予心电监测,必要时吸氧,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做好麻醉工作。术中护士做到无菌物品快速准确的传递,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手术进行超声操作,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必要时为患者补液。
1.4.3 术后护理
术后当天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情况,主要是PTA治疗过程全身肝素化,穿刺部位压迫及绷带包扎可能影响血运,为此在术后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绷带松紧度进行调整,如发现渗血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对无渗血者可在包扎20-30min后解除加压绷带;有肿胀者在24h内于肿胀部位冷敷,24h后湿热敷,促进血肿的吸收。术后加强内瘘护理,及时查明血流不足原因,对血流不足所排出因位置不当、管路压迫等所致,需及时告知医师护理,此外还需经常巡视及观察内瘘杂音及震颤,教导患者触摸及听诊内瘘方法,出现杂音、震颤减弱需即刻联系医师。告知患者术后1个月需进行B超复查,根据血管情况定期复诊。
2 结 果
53例内瘘狭窄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随访术后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下血肿情况,经对症处理后该患者在1天后血肿消退,其余患者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B超随访患者于3个月、6个月分别出现1例内瘘再次狭窄情况,针对再次狭窄患者依旧行PTA治疗,经治疗手术均顺利进行,血流量也恢复到良好的水平。
3 讨 论
血液透析是临床中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弥散、对流、超滤、吸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的生命线,然而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常会因患者血压过低、自身血管原因、静脉压力过高就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而导致动静脉内瘘狭窄并发症[3]。针对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一旦确诊可及时的实施PTA治疗,通过治疗可借助内瘘狭窄情况,该治疗方法也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这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然而因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治疗过程影响因素诸多,所以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围术期间还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围术期护理的实施,借助术前、术中及术后科学的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血透合并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实施PTA治疗及围术期护理患者治疗均顺利进行,术后虽说发生并发症及复发,但经对症处理后改善,这表明PTA治疗的效果显著,且行围术期护理还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指导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