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19-04-19郑映冰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比较分析整本书

内容摘要:探讨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1.在深度对接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2.在多元解读中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3.在比较分析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思辨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 经典名著 整本书 思维品质 深度对接 多元解读 比较分析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的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课堂是思维集中训练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加上以往用来训练思维的材料多是“内涵浅显单薄”[1]的单篇选文,其对人的思维训练难以有大的效益,所以,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不能只停留课堂上,而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也就是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与提升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学生课外接触的阅读材料在其“思维发展与提升”中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像常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的“电子文本”[2],就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且还容易“导致涉猎不精和慵懒,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的衰退”[3]。诚然,“在养成语言的清晰和思维的深刻方面, 无论网络阅读还是手机阅读抑或报刊阅读, 都无法与书籍阅读相匹敌”[4],但是,即便只是书籍,那也是浩如烟海。对此,我们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削平了‘深度的”[5]或“通俗”[6]或“流行”[7]的书?还是选择“高值化”[8]的经典名著?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后者已屹立在“人类文明的高地”上[9],其思维成果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人类高级思维的范本。另外,从新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的教学要求、各种素养都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质量描述”和“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来看,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当属于作为“整本书”的经典名著的教学[10]。

教学目标有了,教学材料选对方向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按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于教学的文本[11],并据此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12]。这里,主要探讨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若干路径。

一.在深度对接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优秀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要指导学生与作者“深度對接”,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而随着学生对作家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就会更好地把握住作家作品,也懂得“知人论世”,懂得由表入里、由果及因地认识问题,思维的深刻性也因此而有所提高。而当学生懂得把这种“深度对接”的阅读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到其它作品的阅读中去时,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提升得更快。

二.在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要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必须清楚一点:阅读是学生一种个性化行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之上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13]。故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元”解读或允许“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关注的重点,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想象、体验和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得具有个人色彩的思考和感悟,久而久之,其思维的独创性就会形成并不断提升。

三.在比较分析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思辨性和批判性

显然,课外阅读教学“离不开比较分析”[14]。作为认识世界万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比较分析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对象角度看,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分析大致上可分为特性、空间和时间三大类。1.文本特点、性质的比较分析。这一类的比较分析既可以在同一文本内进行,如《白鹿原》中两位男主角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比较分析、《飘》中两位女主角斯嘉丽与韩媚兰的比较分析等;也可以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如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的比较分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英雄形象的比较分析等。比较分析的内容,包括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等,既可以是其相同点也可以是其不同点。2.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文本的比较分析。如西方式悲剧《哈姆莱特》与中国式悲剧《窦娥冤》的比较分析、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作品(《莫泊桑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比较分析[15]等。3.不同时代之间文本的比较分析。如《牡丹亭》(描写封建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与《终身大事》(描写现代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比较分析、《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论)与《人间词话》(中国近代文论)的比较分析等。

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上述中不论哪一类阅读比较分析,均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明白不仅有“此”还有“彼”,不仅能够那样“生活”还能够这样“生活”,不仅可以那样“思考”还可以这样“思考”,不仅能够那样“表现”还能够这样“表现”。这种阅读思维空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使思维变得越来越具敏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为思维走向高度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奠定了根基。

四.结语

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理性检验的生活不值得过”,思维是人活着的证明,而思维品质则是人的价值等级的内核。然而,通往高级思维品质的道路何其艰难,试图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来提升孩子们更不是易事,因为左右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太多的因素。

在“学以致考”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16]背景下,“在被称之为音像时代的今天”[17],“在许多似是而非的学术与非学术观点盛行于思想界、教育界”[18]的当下,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本分,坚信新技术产品“只能给传统图书增添新的使用价值,而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图书”[19],相信“多读一些值得一读的课外书”“非常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20],坚守“经典名著”“不可替代”的价值立场[21],以“多读经典名著”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22],来使自己变得有“高水准的引领技巧”[23],并通过“尽心引领”[24]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25],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22.

[2]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115.

[3](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黄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4-115.

[4]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136.

[5]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41.

[6]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12.

[7]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02):24.

[8]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9(01):15.

[9]姚佩琅.例谈校办读书节的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6(01):115.

[10]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5-99.

[11]黄袭曉.以同读一本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9(02).

[12]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19.

[13]姚佩琅.高中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以《课标》、教材、高考的分析为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5):29.

[14]姚佩琅.略论当前中学文学教学的“八重八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84.

[15]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

[16]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6.

[17]郑惠生.城乡小学生最喜欢哪些杂志和报纸——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84.

[18]郑惠生.“图像时代”大学生最认同的读物的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八[J].美与时代(下),2005(12):91.

[19]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30.

[20]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87.

[21]郑惠生.关于大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原因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5(05):48.

[22]郑惠生.论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五因——从城乡小学生的心里话谈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95.

[23]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下),2005(09):83.

[24]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1):88.

[25]陈宝红.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0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在课外阅读中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项目编号:2018YQJK345,项目负责人:陈宝红)

(作者介绍:郑映冰,广东省潮州市饶平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比较分析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