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改革探析
2019-04-19杨励李莹葛长娜
杨励 李莹 葛长娜
摘 要:学分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构成,如何在特定条件下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这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学分制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结构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当前高校课程结构改革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分制;课程结构改革
作者简介:杨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问题、企业改革、会展经济;李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葛长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广东 广州 51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项目“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41-03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它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高校应该按照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将教育教学作为入手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消除能力培养、知识传承和素质提升之间的矛盾,并将成长教育、专业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改善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实现专业化发展。
一、优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 选修课程数量不足。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偏低,导致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学分制的基础是自由选课,但由于高校缺少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团队,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虽然高校能够开设一些选修课,但如何保证课程的质量,也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2. 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高校采用学分制后设置了多门课程,实验室、教室等设施和设备的使用频率不断提升,管理工作量增加;行政班概念逐渐弱化,在管理学生时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由于大部分高校采用辅导员制,这给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3. 配套措施严重滞后。尽管一些高校已经采用学分制,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针对学分制出台相关政策,高校也没有采取任何配套措施,在人事制度、收费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二、学分制背景下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1. 课程结构优化。
(1)合理分配必修和选修学分,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在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时必须重视选修学分和必修学分的比例,二者的比例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和课程的开展。如果对必修课进行较多的限制,就无法使学分制教学发挥自身优势,当学分制教学失去灵活性后,就会使其演变为学年制教学,假如设置过多的选修课,会给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阻碍,不利于学校控制和管理学生。高校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中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为1∶1,学生通过学习必修课,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学习选修课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不仅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开放的学科专业平台。相同学科下的各专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可利用它们的相似之处建立学科教育平台,利用差异构建选修课资源共享空间;这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分配达到均衡、规范的要求,并且能够推进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改善他们的综合素质。
2. 课程类型优化。
(1)加强应用环节占比,合理设置学分学时架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设课程时应该重视社会的实际需求,确保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校积极开展教学建设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邀请企事业单位、政府、各行業人员参与其中,这些人员能够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议。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规定课程讲授学时不能为零,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实践部分,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行业实习、实践调研等机会。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重较大,理工医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比为51%,人文社科等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为44%。
(2)构建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毕业标准与行业需求对接。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对教学方式、授课讲义、教材等元素进行分析,挑选合适的元素,突出本学科的专业性,发挥师资特色,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行业用人需求设定毕业标准。高校利用实训、实习等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确保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社会实践、生产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为其提供指导,按照学校、企业以及行业标准对学生的论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近年来,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超过75%的论文选题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领域。
(3)合理纳入非课堂教育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课堂教育时间所占比重较小,学生主要在非课堂教育中掌握专业能力,学习各类知识。高校在建立课堂体系时必须重视非课堂教育的有效作用,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种类包括两类,一类是非课堂教学,另一类是课堂教学,前者涉及成长教育、专业实践等;后者涉及专业教育、公共教育等内容。
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任选课、限选课、必选课构成。
专业必修课也被称为专业核心课,指的是各专业按照学生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某些专业技能,由这些内容构成的必修环节和课程便是专业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也被称为专业模块课,指的是各专业依照学科专业发展形势,按照各行业的用人需求,以专业口径的拓展为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能够体现各专业某些业务发展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志愿等挑选专业限选课,通过学习该类课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专业任选课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改善其综合素质、提高其专业能力设置的。学生可自主挑选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指的是各专业依照学生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等。
成长教育类课程指的是采用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与艺术、公民责任、领导力等素养。
3. 课程形式优化。
(1)课堂教学。在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时,可采用大班讲授理论、小班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将翻转课堂、微课等课堂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使教学模式达到专业、规范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校在开展教学创新时还应该重视过程的考核,可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实施考核工作,通过开展考核工作,了解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变化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2)非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非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各专业院系在开展非课堂教学时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对非课堂教学和参与活动的界限进行区分,并制定评分标准,明确学分获得形式,为非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4. 课程评价方式优化。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专业口径宽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理论水平较高,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时必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筛选多个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工作。
过去,高校将期末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当课程结束后,该项课程的师生会发生变化,此时评价结果无法发挥指导作用。尽管采用该方式能够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了解,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这种评教方式无法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将期末评教和过程评价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教师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环境影响着高校实施的学分制,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改革课程结构时必须重视本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为了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果,相关部门必须出台一些政策,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支持;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课程改革,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天相,黄进,曾玉玲.从学分制的本质论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77-79.
[2] 徐高虹,周珑.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8):76-78+94.
[3] 吴涛,姚志刚.学分制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2018,(8):277-281.
[4] 朱贵喜.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4):95-96.
[5] 董泽,伍哲臻.学分制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9):50-52+57.
[6] 丘敏,林徐潤,杨帆.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及路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4-27.
[7] 董香君.学分制视野下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7,(1):35-39.
[8] 屠火明,黄进,苟小军,刘晓.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重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9):131-132.
责任编辑 张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