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弹幕的特征和使用动机分析

2019-04-19张亚雪张菊兰

新闻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完善措施

张亚雪 张菊兰

【关键词】视频弹幕;使用动机;完善措施

【基金项目】《新疆媒介文化消费状态及现代文化引导力研究》成果之一(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5BXW090)。

一、视频弹幕的兴起及其特征

(一)弹幕的定义和视频弹幕的兴起

彈幕是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观众彼此间的互动留言以文字或符号等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起先,只有大量的评论横扫屏幕的时候才称之为弹幕,后来,少数评论从屏幕中飘过也叫弹幕。

“弹幕”一词最早源于日本,2006年日本的动漫视频网站NicoNico 推出了弹幕功能,把弹幕加入视频中。2007年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鼻祖AcFun成立,俗称“A站”。“A站”模仿NicoNico,推出“弹幕”这一即时评论字幕功能。而后Bilibili(B站)等专业弹幕网站建立。2012 年,土豆网启用弹幕视频接入门户 “豆泡”; 2013 年,乐视网与 “A 站” 和 “B 站”进行合作,爱奇艺的部分节目也引入了弹幕功能。[1]2014年,弹幕视频网站开始在大陆全面兴起,看视频玩弹幕成了看剧一族的新选择。同年,弹幕开始拓展到线下的电影院,出现了电影弹幕。2014年8月,《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成为首批进入电影院的弹幕电影。伴随影片情节的推进,观众发出的吐槽弹幕在屏幕两侧的墙体或者银屏上直接显示出来。2015 年,“满屏弹幕攻陷春晚”,当年春晚直播弹幕突破1亿。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确定,随着网络视频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各大视频网站都相继开启了弹幕功能。

可以看出,弹幕最先是在动漫、游戏视频网站中兴起,随后逐渐走向大众视频网站,并成为视频网站中的“标配”,最后出现在电影放映和电视晚会领域。

(二)视频弹幕的特征

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评论形式,大致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性质:趣味性、高度自由的简短表达、互动性、语言狂欢。[2]

1、视频弹幕的趣味性

看弹幕比看视频有趣,这是多数网友的经典吐槽。因为弹幕中掺杂着受众恶搞的元素,并且多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表达,所以它是一种趣味性比较强的评论。

2、视频弹幕表达简短

由于弹幕是受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即时评论,其中多数是匿名发表的,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受众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充分表达个人意志。在弹幕上受众可以对视频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以及演员的每个动作,甚至对演员本身作出评价。所谓简短是指当下所有含网络评论功能的平台,都进行了严格的字数限制。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评论形式自然也不例外。弹幕对发言字数进行了规定。这个规定使弹幕具有简短性,要求受众语言简洁,用语准确。

3、视频弹幕的互动性

弹幕从推出以来,便自带一定的社交互动性,通过弹幕,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彼此之间是陌生人,只要兴趣相投,受众都可以通过弹幕进行隔空交流。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最初看到的是不含有任何弹幕的原视频。这些观看原视频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发出弹幕评论,并进行再次传播;于是这些带着弹幕的视频在不断的传播——加工——再传播过程中,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

4、视频弹幕的语言狂欢性

观看视频时,任何一个受众都可以随时发送弹幕,发送的弹幕会瞬间出现在屏幕上。弹幕的出现并不完全同步,受众自己可以选择任意时段开启或关闭。但开启弹幕的时候,前人发出的弹幕会飘过屏幕,并且受众可以随时发出自己的弹幕。这就制造出一种所有人都在看同一个视频,大家同时吐槽的假象。日本学者滨野智史把这种弹幕文化所独有的时间性称为“拟同步性”。这种“拟同步性”极易引发一种局部性的、狂欢式的语言交流。[3]

二、视频弹幕的受众使用动机

受众使用弹幕,大致可以分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喜欢弹幕这种评论形式,单纯地为了发送弹幕而选择视频弹幕;第二种是喜欢看剧的时候读弹幕,一边看视频,一边看网友吐槽;第三种是前两者的结合,他们既是弹幕的发布者又是弹幕的观赏者,喜欢通过弹幕讨论问题,进行社交。

笔者认为,视频弹幕之所以能有大量受众,一是因为视频弹幕的内容是观众的自我呈现,二是视频弹幕能满足受众多种需求。

(一)受众的自我呈现

弹幕的受众主要是“95后”群体,随着弹幕的发展,许多“80后”的受众也加入弹幕大军。这些受众群体不是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当下接触新媒介最多的人,他们有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和自我实现要求。总的来讲,受众使用视频弹幕,大致有8个自我呈现类型,分别为:情绪型、科普型、翻译型、预示型、无意义型。[4]

1、情绪型

受众会对演员或者根据情节对角色进行评价。在这一情况下,视频弹幕呈现一种宣泄和情绪表达的状态。

2、科普型

例如,受众看视频时,屏幕上飘过的“求介绍纸牌屋本集现实背景”、“不同纬度重力速度不同是什么鬼意思?!!”等类似话经常活跃于不同的视频内容中。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观众知道答案,往往会在几秒之后发出回复弹幕,送上“新鲜出炉的答案”。

3、翻译型

当看一个没有字幕的外文视频时,如果有字幕君做的弹幕翻译,就不担心看不懂视频内容了。这一类型多数出现在泰日韩等国的影视作品中,热心的观众会主动翻译剧中的对白,目的是使观众通过发送的弹幕理解视频内容。

4、预示型

在精彩桥段即将出现或者剧情紧张的时候,弹幕上会飘过“前方高能”或“高能预警”等内容。这种高潮部分的温馨提示,会给正在刷剧的受众一种刺激的紧迫感。预示性的词句在弹幕中有很高的位置,B站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2018年弹幕热词, 基于2018年弹幕发送量排行,“前方高能”排名第二。

5、无意义型

弹幕中的内容并不都有其特定意义,像“哈哈哈哈哈哈”、“666666”这类文字只是观众刷存在感的表现。

(二)满足受众多种需求

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个人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这促使受众参与到视频弹幕传播过程中。

1、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需求

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理解会有偏差。用选择性理论来说,每个受众所接触到的内容不同,因此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继而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所触及的社会阶层、知识储备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各不相同。前文提到的科普型自我呈现和翻译型自我呈现就是受众为了获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进而选择观看视频弹幕的。因为同一弹幕可以被不同的受众看到,因此一些受众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换言之,视频弹幕延伸了受众的思考深度,信息量更丰富。

2、观点及情绪表达的需求

当下,传播打破时空限制,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沟通。当弹幕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看到它的受众就会潜移默化地接收到字幕添加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这满足了那些有表达欲的受众的需求。有学者把受众在视频弹幕上的表达称为前台行为,前台行为并不是受众的真实状态呈现,但在这种互动交往中,受众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受众因为有相同的兴趣而找到了彼此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受众在看同一个视频、看弹幕发弹幕的时候,说明大家对同一问题有认同感。通过弹幕沟通的方式使志趣相投的受众自觉地团结在一起,这既增加了群体归属感又满足了受众个体的表达需求。

3、吐槽消遣的娱乐需求

视频弹幕的受众参与,对视频内容的再生产和重构产生较大影响。弹幕经大众传播后,把每一次的社交互动放大,创造出大众化的新内容,其中绝大多数是影片中的“槽点”。在综艺节目中,弹幕已经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弹幕中的吐槽能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节目组打造的“话题梗”。当受众在看剧时发出的弹幕得到回应时, 其消遣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

4、寻求参与感的陪伴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受众在看视频弹幕过程中,发送的“飘过”、“路过”等字幕都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缓解自己的孤独感。网络视频兴起后,全家人观影的时刻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各看各的。这种情况下,弹幕无形之中充当了陪伴者和倾听者的角色。

三、视频弹幕的完善及改进措施

视频弹幕的互动性使受众在交流中易产生游戏心理,让受众为了娱乐而娱乐。不少受众甚至将视频弹幕视为“快乐源泉”,但这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部分受众对视频弹幕中的剧透弹幕很头疼。当影片还在进行,就有受众提前剧透后面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还会引起部分受众的反感。此外,视频弹幕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当过多碎片化的、无意义的弹幕飘过时,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此时原视频内容的完整性被损坏,使观看效果浅显化。另外,因为受众的媒介素养各不相同,少数视频弹幕中的“三俗”、恶语相向等内容降低了受众的期望值和观看体验。

(一)加强对视频弹幕内容的监管

平台对受众的弹幕内容进行管控,过滤掉不良信息和“三俗”内容,做视频弹幕的第一把关人。此外,对视频弹幕设置关键词屏蔽功能,提高发布弹幕的门槛。当发布的内容中有敏感词汇时,就无法上传和播放。或像微博一样采用后台删帖的方法,平台方对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弹幕从后台删除,防止对受众产生无形诱导。另外,为提高受众的自觉意识,后台还可以对“违规者”实行禁言。对视频弹幕的监管,疏堵结合会更有效。平台方可以培育意见领袖,让其将弹幕的使用经验与发言规则等传递给受众,通过以上方式引导受众遵守网络公约。

(二)受众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發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的呐喊,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受众发言的门槛,实现了“去精英化”的效果。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从中可见我国网民基数庞大,网民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媒介素养低的受众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分析力偏弱,更有甚者为了求关注会追求刺激和迎合他人,造成大量低俗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因此,受众自己应做到自律,加强自身对信息的判断力,规范自身言行,还使用弹幕的受众群体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相关部门加强专项整治力度

对人民群众意见强烈,社会危害大的网络空间违法违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集中力量,通过专项治理行动形成震慑作用,不仅要对违规用户进行处罚,还要对管理疏忽的弹幕网站进行曝光和惩罚,以此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语

我国的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喜欢弹幕的受众重合。弹幕凭借其独特性在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满足了大众的表达与娱乐需求,平台、受众和监管部门合力而为,视频弹幕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注释:

[1]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02):37-40.

[2]吴辉.“会飞的评论”——论弹幕与互联网时代的影评[J].视听,2018(09):142-143.

[3][4]瞿旭晟,李静.弹幕视频网站中用户的自我呈现[J].新闻采编,2018(08):21-22.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完善措施
检察机关如何做好网络安全工作
浅谈激励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谈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完善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探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新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