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及其对策研究

2019-04-19丁郭明

神州·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

摘要:农业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然而自然风险给农业上带来的灾害从而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负担是不可轻视的。沿海地区农业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台风、暴雨、干旱、虫灾等主要问题上。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成为所要探讨的关键。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预防;科技手段;善后治理

一、引言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在农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灾害的治理方面我们要始终秉着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的原则,从源头上认识灾害,从而遏制它的产生,以及在灾害产生后对农作物的损失以及农民财产损失等善后处理上着手,科学有效治理,尽量减少损失,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双灰山村农业背景及其现状

(一)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且种类多危害大双灰山村位于如东县丰利镇东南部,地处黄海之滨,主要从事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生产活动,主要有植物病(纹枯病、穗节瘟等)、虫灾(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天气灾害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灾害是可以做到提前预防的,然而像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治理方面还是难以控制的。灾害种类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等特点。特别是台风这类灾害,每年都会从沿海一带登陆,如东似乎成了台风的必经地,与此而来的则是暴雨,对农作物危害极大,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每当台风过后,会有大量农民进行扶棉花、扶黄豆、疏理水槽等农业活动,耗费民力物力巨大。

(二)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不足跟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双灰山村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废旧且不够完善等问题。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双灰山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据统计,六十岁以上老人从事农业生產的占双灰山村总生产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几。而农田分割细,导致基础设施投入却无法施展,现在很多农民用的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产器具。像无人机喷药等现代先进农业技术仍未推广到农业生产中,据不完全统计,一户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不足百分之十,占家庭总支出的约五分之一。国家对于农业方面虽然有各项政策及科技、资金的扶持,然而收效甚微,效果不够显著。

(三)对于防灾减灾意识不足虽然这边灾害频发,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年人为主,受传统经验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不够科学,效率低下,灾害信息接收不够及时,不能合理提前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灾后重建等方面受固有经验的影响,往往会错失良机,造成更严重的损失。这些则是与农民教育程度低,不能合理利用现代化科学产品以及我国对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息息相关的。更有甚者,由于信息的滞后性,灾难发生后,对于财产损失的补贴等认识不到位,也无法充分利用农资社等合作社中的资源,而这些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建立具有应用先进现代化生产资料水平能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和防灾治理的现代化新农民。

三、灾害产生的原因

(一)季节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双灰山村地处亚热带季风带,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加上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台风时有发生,所以台风、洪涝是夏季灾害中的主流。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反常,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夏季太平洋上的水汽无法到达大陆,从而又会出现旱灾。骄阳似火的天气加上雨季的迟迟到来,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巨大压力。而台风、暴雨、大风不仅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且会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造成极大破坏,经常会有很多大棚等受到损坏。

(二)人为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人类本能的贪欲,加上人口急剧增多,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地方进行耕作。进而出现了很多围湖造田、乱砍滥伐、填河造田的现象。使得绿化植被覆盖面积和河流面积急剧减少,雨季的到来更是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对于生活上的废水、废物的乱排垃圾乱丢、农畜排泄物的乱排现象导致了河流污染严重,灌溉水源严重不足,干旱天气能用于灌溉的水源严重短缺,从而导致灾难加剧。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如稻草对等很多人就地燃烧,不仅产生了很多有毒气体危害人健康,而且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从而使得气候变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不良或反常气候现象的产生,危害农业生产。

(三)对虫灾等缺乏认知和手段由于虫灾涉及到生物学的方方面面,而绝大多数农民是毫无了解的,对于虫害的预防只能凭借传统的经验判断。而这样则往往会很大程度上造成决策的失误甚至造成重大财力投入的浪费更有甚者会错失虫害防止的最佳良机。而有的新型病虫,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找到治理的最佳办法,正是由于这些认知的不足,不能做到从根源上防治,从而使得很多病虫害长期困扰着农民,这也使得年年治年年有的现象发生,不仅造成经济浪费收效甚微,而且也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愈演愈烈。而这些则是由科学手段有限,对病虫害的认知手段有限造成的,需要的是大量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科研成果的驱动,从根源上找到原因,从而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到有效治理促进农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四、自然灾害治理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减少灾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对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治理从本源上也可以说是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人为本。由于灾害产生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所以要随时做好准备,闲暇时可进行防灾演习,灾后重建方面也应当以人为本,尽量减少损失,实现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应当加大对农民对于防灾减灾的教育,加深农民对于灾害的认识,加大对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引导农民有效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做到重科研、重创新、重教育、重投资,给农民生产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于灾害即将发生也要系统分析及时预报备案。

(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对于政府方面而言,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进行灾害预测和防止,对即将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提前告知,合理备案,预防灾害。对于农民而言要随时接受有效信息,对自己的作物进行提前防治,减少危害。由此可见需要的是众多科技成果的投入,利用先进手段控制好农作物生长环境,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前预防,尽量做到预防位为主。对于不可避免发生的灾害也要在预防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损失。从而做到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加大投入,优化治理加大投入需要从科技、资金、人才、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只有通过资金的投入,吸引·大批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从事农业科研领域,利用先进技术,创造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灾难防止的基础设施才能从本质上推动农业的发展。这也是现代农业里最重要的体现。如现代农业先进国家的利用数字技术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药物喷洒、利用大机器从事农业生产。而这些科学手段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也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化肥的投入使用使得土地单产率显著提高这正是科技成果带来的成就,而农药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这与古代蝗灾频发的现象相比更凸显了科技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在灾后补贴和善后处理上加大投入。很多农民为了减轻灾害损失成立合作社,也有的通过投资借贷的方式进行灾后重组。而这些的规范和投入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政府或者集体,利用集体力量办大事,对于灾后重组以及灾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是很有成效的。加大农业合作社的投入,利用短期信贷等方式,鼓励农民借贷,投入到现代农业,对于灾害治理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9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715

[2]张红梅,魏电信.我国西部农村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内容构建的初步探讨[J].生态经济,2011 (10)

[3]李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1 (9):79—80.

作者简介:丁郭明(1997.9.28)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学历:本科在读,宿迁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农业自然灾害治理。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
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
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
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可靠性研究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
清水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初步研究(1459—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