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传过程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
2019-04-19南懿珊谌莉文
南懿珊 谌莉文
摘 要:本研究以30名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受试对象,考察英汉交传过程中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通过口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译后访谈,进行受试内(比较有无语义选择困难的两篇文本试译)与受试间(比较有无主体角色构建的两组受试表现)比较研究。研究显示,英汉口译过程中,主体角色构建能减少提取准确意义的难度,角色互动频率越高,主体性构建障碍越低,语义选择的准确率越高,反之亦然。实验结果可为主体性概念框架构建提供实证数据,为处理英汉交传过程语义选择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英汉交传;角色构建;语义选择;实证研究
口译认知加工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译员角色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影响其主体性意识的认识(任文,2010:40),因而被视为口译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角色构建是指译者主体思维与发言人的角色以及听众角色之间产生互动。国内口译研究的重心仍偏重于会议口译,对口译交际行为的主体译员角色等相关研究明显滞后,缺乏实证研究(邢星,2015)。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虽然语义选择、主体性意识、主体性协同、口译过程认知障碍等微观探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缺乏数据支持,至今还未有针对译员和主体性角色构建框架的数据描写,针对不同范畴群体的角色构建特点的语义选择障碍,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把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的语义选择困难作为切入点,考察主体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策略的影响。我们相信,通过组间实证研究,将有助于探究主体角色构建能否降低英汉交传中语义分析的难度、主体角色概念框架的激活能否影响译员语义选择策略。研究旨在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新的发现,也为口译教学与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一、文献回顾
口译过程中,思维运作的核心在于语义(Seleskovitch,1995),口译中语义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译语产出质量和交际效果。用当代认知语义学所提倡的范畴空间观(Evans & Green,2006:157-159;Fauconnier,1997:2)来表述,口译过程的重点就是揭示从源语空间到译语空间的意义构建,包括从发言人到译员以及由后者转向译语听众的思维叠加运作,源语表意所承载的概念内容穿行于以源语发布者、译员和译语接收者为主体导向的三个基本范畴空间(谌莉文,2016)。正是这种思维叠加不同程度抑制口译过程中的概念框架构建,发生语义选择困难。因此,口译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控制主体思维运作的主体性协同表征——角色构建。
截至目前,随着口译实践的深入,翻译过程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凸显(宁佳,2016),然而,对口译过程的主体性研究大多着眼于译员主体性意识和伦理意识的调研(任文,2002;项霞、郑冰寒,2015),而将三个基本范畴空间进行系统考虑的协同研究远不如前者活跃,对于主体性运作这一重要认知变量的构建方式与语义选择关系的重视度仍显不足,尤其缺乏探究其如何影响口译交际效果的实证研究。美国社会学家R.Bruce W. Anderson于1976年发表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s一文,指出译员在口译过程的角色及行为与社会学有密切关系,将译员视为一个权利角色(a powerful figure);Berk-Seligson(1988)提出译员是具有自身形象、人格和影响力的人;Hatim&Mason(1990,1997)将口笔译视为交际活动,从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译员角色,认为译者/译员通过对交际活动中交际各方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分析与判断,来达到对文本或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传递。
由于口译对于环境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译员须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动态变化中做出适当选择(包蕾,2015)。在不同环境下,口译员应做出不同的选择。谌莉文和熊前莉(2014)研究发现,口译需要在线搭建主体性协同平台,通过角色互助、情感延伸和意图重构等协同方式影响口译语用功能。因此,將主体性协同置于口译过程框架下进行研究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本文聚焦于主体性协同中的角色知识构建,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主体角色构建是否能降低交替传义中语义分析的难度?主体角色概念框架的激活如何影响译员的语义选择策略?
二、实验设计
(一)受试
以浙江XX大学外国语学院30名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为受试对象,展开受试内(比较有无语义选择困难的两篇文本试译)与受试间(比较有无角色知识互助引导的两组受试表现)实验,按年级交叉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以保证两组受试口译能力相当。30名受试皆对《每日秀》中某期节目进行交替传译(语篇B有10处语义选择难点)。实验组15名受试进行交口译之前,主持人对其进行主体角色知识辅导,内容包括语篇形式、话语目标,发布者角色、地位及相关知识,听众角色及其相关知识预测,译员自身的权力、地位、立场,与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译员与当事双方的角色认同分析等。对照组15名受试则省略该程序。
(二)选文
在英汉交传中,由于文化、人物角色、话语目的的不同,受试可能会多次出现语义选择障碍。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一段外媒评述中国双十一天猫购物节为语篇A。语篇B为《每日秀》中Trevor Noah评述美国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泄露用户数据事件。两个语篇都是受试很熟悉的事件,风格统一,作为交传题材可操作性强。原文基本信息统计如下:
(三)实验步骤与评分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
1.主试简单介绍实验流程,并帮助受试进入相对自然的实验状态;
2.对照组离开8分钟,主试结合PPT为实验组就《每日秀》节目风格、主持人Trevor Noah以及节目受众等进行背景介绍和角色知识引导;
3.对照组重新进场,实验正式开始,主试在控制台播放音频,整个过程被录音记录;
4.交传完成后,主试分发问卷要求受试现场作答,问卷着重关注主体角色构建对意义提取的影响;
5.收回问卷后,主试开始一对多向全体受试提问,受试作答并全程录音;反思当时的思维过程,并就如何增强主体性协同提出看法。
两位评分者独立匿名评审受试的交传语音数据和转写数据,按百分制打分。评分主要依据为Lambert等(1995:41-42)提出的“正确译出信息单位数量”,对意义单位评审,并兼顾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受试最后得分为两位评分者给分的平均值。
采用目前较为热门的三角验证模式(Triangulation Model),将收集到的三方面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兼顾研究结果的可概括性与典型性。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包括组内分析与组间分析两个环节,前者旨在界定语义选择难度和观察点;后者验证主体角色构建能否能降低英汉交传中语义分析的难度,以及主体角色概念框架的激活如何影响译员的语义选择策略。
首先,我们对两组受试两个语篇的成绩做了一次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组别”和“语篇”这两个因素对分数均有显著影响。由于两个语篇的主要差异是有无语义选择难点,两个组别的主要差异是有无进行主体角色构建,而成绩则显示英汉交传的结果。数据表明,语义选择难度和主体角色构建均对英汉交传结果产生影响。
(一)语义选择对交传造成的困难
1.数据定量统计
问卷调查(表4)说明,30名受试中,80%认为B语篇更难,而53.3%认为没有构建主体角色知识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此外,在“造成原文中语义选择困难主要原因”的回答中,53.3%认为是主体角色概念框架激活与否,40%认为是上下文语境。由此得出,主体角色构建对文中10处语义选择难点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73.3%的受试认为,语义选择困难中理解环节更具挑战性。
2.定性分析
口译产出效能不仅与译员对语言和副语言方式的运用有关(Pochhacker,2007),而且是多重思维主体多次跨空间概念映射和概念压缩的结果(谌莉文、熊前莉,2014)。对文本的翻译必须依赖于语境才能使其得以恰当、正确的解码和编码,从而达到动态等值。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语境中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或相互知识来帮助确立词义(刘明东,2001)。
以第五个语义选择难点(“we are only a few more data breaches away from learning Mandarin”)为例(见表5)。30名受试者中,只有8名同学译出,并且都来自实验组。在采访中,他们均表示,能译出这个难点完全得益于译前进行的角色知识框架辅导。他们在译前就已经明确节目主持人会将Facebook泄露数据并共享给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一事件进行讨论。所以,听到这句话时并不会纠结语义。当询问对照组受试为什么未能译出此难点,他们指出此难点出现在整个语篇的开头,来不及构建主持人、数据泄露事件以及中国公司之间的框架关系。因此,在交传中出现困难。再以第六个语义选择困难点“He looks like hes in Westworld right now”为例,共有14名学生译出此难点,其中实验组8名,对照组6名。在采访对照组这6名同学时发现,除了一名同学事先就知道Westworld是美国HBO年度科幻大剧外,其他5名同学都不明白此词在语境下的含义。他们觉得能译出这一点是因为联系了上下文。在上文中听到了“He looks like hes in Westworld right now”,在后文中又出现了“Zuckerberg sent a robot version of himself”,从而正确推断出此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角色知识框架辅导和上下文对语义选择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原文的10處难点中,难点8的理解错误人数百分比最高,达到了87.2%,由于对发言者角色、语篇形式不够了解,再加上中英文化差异,给受试者短时间内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12.8%的受试者表示,因为了解发言人角色所以能够推测到这处难点的意思,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导致表达不够通顺。除了难点1和难点3以外,其余8处难点翻译的失分原因主要是理解错误,而非表达不当。
这种客观翻译情况与受试主观感觉之间的差异或可借助“精力分配模式”来解释。Gile(1995:171)指出,“要使口译得以顺利进行,译员本身具备的对各项任务的总体处理能力必须等于或超过各项任务需要的总体处理能力,同时译员执行每项任务所需的处理能力也必须等于或大于每项任务分别需要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口译过程中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上的处理能力就相应减少,从而可能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由于对发言人意图和听众的接受程度不够明确,且对相关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导致受试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明确理解这些难点要表达的意思,以致无法准确传递源语的信息。
不可否认,由于受源语结构的干扰,译员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脱离源于外壳”(Seleskovitch&Lederer,1995),并用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将源语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受试者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无法在瞬间理解源语的表达内涵,从而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译文词不达意甚至表达不通。
以上通过组内比较,论证了缺乏角色构建的确为交传带来的主要困难,并探讨了造成困难的成因。下文将聚焦探讨实验的结果,讨论主体角色构建在交传中语义选择的作用。
(二)主体角色构建在语义选择中的作用
1.数据定量统计
图2 两组受试两个语篇交传平均分与交传语义难点平均分(满分 100)
如图2所示,无论语篇A还是语篇B,实验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分相差分别为3.4与9.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组别”因素中,两个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另外,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语义难点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6)结果说明,不同组别的语义难点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图2体现的语义难点平均分差实验组高于对照组5分。可见主体角色概念框架的激活可显著降低英汉交传中语义选择的难度。再看实验组问卷中关于主体角色构建的数据,见表7。
表6 语义难点成绩单因素方差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 595.350 1 595.350 6.364 0.014
表7 两组问卷相关选项统计
主体角色构建是否有利于交传? 哪种方式理解转喻更有效? 主体角色构建是否有助于交传时更关注意义而非字词? 主体角色构建是否在一定程度弥补语言不足? 是否希望译前进行主体角色构建?
是 否 说
不
清 构建主体角色 字面组合推测 是
否 说不清 是 否 说
不
清 是 否 无
所
谓
选项
人数 11 0 4 12 3 11 3 1 12 1 2 14 0 1
百分
比% 73.3 0 26.7 80 20 73.3 20 6.7 80 6.7 13.3 93.3 0 6.7
问卷结果从受试反馈角度支持了上述结论。实验组绝大多数受试认为在遇到语义选择难点时,构建主体角色知识比从字面组合推测更有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補语言不足。由于对照组没有进行主体角色知识构建,问卷只收集到15名受试对主体角色构建的期望值,其中80%认为主体角色构建会有助于英汉交传,93.3%希望译前进行主体角色辅导。
2.定性分析
表8 两组受试在语义选择难点3、5、6、8的表现
实验组(%) 对照组(%)
理解、表达皆正确 理解正确、表达错误 理解、表达皆不正确 理解、表达皆正确 理解正确、表达错误 理解、表达皆不正确
3.It balanced out 62.5 23.2 14.3 47.8 33.2 19
5.We are only a few more data breaches away from learning Mandarin 74.6 25.4 0 21.5 18.1 60.4
6. He looks like hes in Westworld right now 46 32.5 21.5 33.3 27.6 39.1
8.Tinder guys tried swiping left 34.3 47.2 18.5 14.5 15 70.5
采访数据表明(见表8),受试普遍认为语义难点3较为简单,其中实验组中62.5%的受试与对照组47.8%的受试,理解、表达都正确。而语义难点5,对照组有60.4%的受试完全理解错误,将其译为“我们阻碍了汉语学习”,或干脆省译;而实验组对该语义难点则全部理解正确。
因此,对主体角色相关知识了解越多,译员对语言的依赖性越小。实验组几乎所有成员都明白该语篇发言人不拘一格、言语犀利,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活动颇感兴趣,因此在语义选择上会更准确。相反,对照组大多数受试在传译过程中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语义纠结上。这也说明,主体角色构建与激活有利于降低英汉传译中语义分析的难度。
此外,在实验组问卷中,研究者提问:主体角色构建是否对交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00%的受试都同意主体角色构建对交替传译有所帮助。在具体帮助体现这一栏,85.5%的受试选择了主体角色构建有助于理解全文,12%选择了主体角色构建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16.3%认为主体角色构建能帮助其更加流畅的表达。
本文通过数据收集和实例分析,探索主体性概念框架构下的主体角色构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源语思维理解过程中,缺乏角色构建(侧重发言人因素的激活及其与译员思维主体的互动),导致语义分析困难(理解困难、理解失误)。
第二,记忆检索过程中,缺乏角色构建(侧重发言人因素、听众因素的激活及其与译员思维主体的互动),导致语义分析困难(记忆困难、记忆失误)。
第三,译语思维重构过程中,缺乏角色构建(侧重听众因素的激活和融入),导致语义选择困难(重组困难、表达错误)。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实验规模和实验参数(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RBW. Interpreter Roles and Interpretation Situations: Cross-cutting Typologies[J].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1978.
[2]Berk-Seligson,Susan. The Bilingual Courtroom[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3]Bruce A.& W.Anderson.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C].London.Routledge.2002
[4]Evans &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dinburgh, 2006.
[5]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5.
[7]Hatim, B.& I.Mason. Discourseand theTranslator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8]P?chhacker,F. Quality Standards in Interpr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7, (2):10-16.
[9]Seleskovitch.D.&M.Lederer.J Harmer (trans.).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ation[M].Luxembourg&Paris: Didier Erudition.1995.
[10]包蕾.生态翻译学角度的口译选择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5,(7):72-74.
[11]谌莉文,熊前莉.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4):75-80.
[12]谌莉文.意义运作的概念化认知[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13]刘明东.语境与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定[J]. 外语教学,2001,(4):54-57.
[14]宁佳.陪同口译中译者主体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6,(13):228.
[15]任文.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的互补性——伊恩·梅森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 2007,(6): 52-53.
[16]任文.MTI口译方向专业实习探索[J].中国翻译,2012,(6):46-51.
[17]任文.试论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中立性”问题[J]. 中国翻译, 2011,(6): 36-41.
[18]项霞,郑冰寒.隐喻的理解与表达:基于英译汉视译过程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422-436.
[19]邢星.国內外译员角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1976—2014):一项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J].上海翻译,2015,(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