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就”在同形复说格式中的主观分析

2019-04-19赵原胥

现代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观性

赵原胥

摘 要:现代汉语同形复说格式“X就X”是以情态副词“就”为核心、前后搭配相同的动词词组的复说结构,格式带有言者“自我”的表现成分。本文试从言者的视角、情感、认识三个方面考察结构的主观性表现,分析言者在使用该格式时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识解与言语事件中交互主观性的特点。在共时层面分析主观化对该格式语言编码的影响,通过历时考察发现,由于“便”早于“就”完成了副词化,该格式的早期形式为“vp便vp”,直至明清时期凝固为“vp就vp”。

关键词:“vp就vp”;“就”;主观性;主观化

一、引言

现代汉语“X就X”格式是以副词“就”为核心的同形复说格式。对该格式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可借鉴的成果,但在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却说法不一。本文认为,该格式是言者带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成分的表达形式,是言者心理预期维度的主观性述义。所以从“主观性”(subjectivity)与“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角度去分析该格式,以期对该格式的语义信息及认知解释有新的发现。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即言语中含有言者“自我”主观态度的成分,是言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感情,而在言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董秀芳(2016)认为,汉语中的一些主要语法形式的出现都与主观性表达有关。张滟(2014)认为,(交互)主观性概念语义以及识别话题的话语语用功能驱动,塑造了“A就A”格式的句法形式和行為。刘正光(2011)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主观化与句法限制的消融等问题。

基于主观性与主观化在汉语研究中的成果,为了对该格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研究范围缩小,把“X就X”格式中的一部分——“vp就vp”格式作为研究对象。格式中由于中心词“就”表达的是小量,“就”的语义指向是指前的。在同形复说格式中,言者对“就”前“vp”成分(客观实体)表达一种主观性心理预期,从而体现言者心理预期维度的主观性述义。言者将客观实体标记进行主观化,表现为言者从客观实体的述义转变为言者的主观“识解”。在特定语境中,主观化会对格式的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先看下面的语料(文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个别转引他处的语料均已标明):

(1)走就走呗!

(2)吃亏就吃亏,又不是外人,吃点亏怕什么。

(3)对于这种话,你听了也就听了,不必全当真。

(4)相声本来就是逗笑的工具……爱听就听,不喜欢拉倒。

(5)说老外说吃东西响是猪的标志,那我中国人民就是响,你爱听就听,不听老子不跟你玩了,谁怕谁啊?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由于格式是言者主观性表达的语法形式,格式前可以附加“爱”/“想”/“愿意”等情愿动词或格式后附加“吧”/“呗”/“嘛”/“啊”等语气词,在语义或语用功能上增强言者的主观性表达,由于主观化的提升对语言的编码形式也产生作用。

二、情态副词“就”的语义特征

在“vp就vp”格式中,“就”是情态副词。在这一格式中,“就”的副词特征独特而明显,不会与其他类副词的“就”产生混淆。但在个别句式中,“就“可以与“便”替换,具有书面语色彩。如:

(6)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不懂便不懂,不要装懂。

(7)对于这种话,你听了就听了,不必全当真。→对于这种话,你听了便听了,不必全当真。

据周守晋(2004)的研究,直接表示唯一性或排他性的“就是”最早始于宋代。“就”与“就是”、“便”可以替换,是言者语义主观化的结果。

在(6)(7)句中可以发现,言者将“(听者)不懂”、“(听者)听了”这样的客观事件转化为主观的心理期待或主观愿望,从而形成言者的心理预期维度,“就vp”达成言者心理预期维度中的主观判定,言者认为的“你真的不懂”/“你真的听了”。“不要装懂”、“不必全当真”则表明言者在这一心理预期维度中的终点,即:“我认为你真的不懂,所以不要装懂”“我认为你真的听(到)了,所以不必全当真”,可以发现“就”、“就是”、“便”在言者心理预期维度中具有了“唯一性/排他性”的意义。

此外,格式中有时会带有量的标记,但在“就”[唯一性/排他性]的语义作用下,“就”所具备的主观量的标记,表现为言者主观性的小量标记。如:

(8)他有些勉强:吃一个就吃一个。

(9)喝一杯就喝一杯,奶奶个熊,不怕好孬!

在格式中“就”前后的量虽然是等同的,但“就”嵌入格式后,则表现了言者的心理预期维度。“就”前的量是客观事件,言者引出并肯定这一客观事实;进入心理预期维度之后,“就”后的量成为言者心理预期的主观量;而且必须与前面的客观量保持一致,才能达到与言者心理预期的比较。如果不同,则达不成这一比较模式。如:

(10)*他有些勉强:吃一个就吃两个。

(11)*喝一杯就喝两杯,奶奶个熊,不怕好孬!

无论客观量在现实世界中是大是小,只要进入这一格式,经过“就”的标记之后,这个量都成为了言者心理预期维度中的主观小量,体现言者在心理预期维度上对主观量的情感态度。如:

(12)他有些勉强:吃一百个就吃一百个。

(13)喝一百杯就喝一百杯,奶奶个熊,不怕好孬!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vp就vp”格式中,情态副词“就”在进入言者心理预期维度后,帮助言者将客观量标记为言者的主观小量,在表达中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语义特征。

三、“vp就vp”格式义的主观性

Edward Finegan认为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言者的视角、言者的情感、言者的认识。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析“vp就vp”格式的主观性特征。

(一)言者视角与主观性

言者的视角,即言者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沈家煊:2001)。在“vp就vp”格式中,言者往往是在一定的话轮或语篇话题引入之后,使用该格式来表达言者的主观义。即语境中对话者或客观事件的某一元素触动言者的主观表达意愿。

(14)我周围的人都说我过于清高,拒人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15)呼天成默默地看了她一会儿,说:“这样的会,主要是树正气。会上说什么,你也不要太当真。会嘛,也得有始有终,再开两天吧。”秀丫说:“那,开会就开会,怎么还‘箩人呢?!”(李佩甫《羊的门》)

在(14)(15)中可以发现,首先言者在一定的客观事件或语境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言者对语境或客观事件的某一元素进行主观性的选择,之后进入格式“前vp”主观标记,最后“就vp”表达言者对所挑选元素的主观意义。在(14)中虽然客观事件是外界对言者的评价(清高、拒人千里之外),言者选择这两个元素进行复说,实际表达的含义是言者对这些评价毫不在乎的主观意义。在(15)中对方叙述了一系列信息,但言者选择只“开会”这一客观事件进行复说,实际表达言者认为开会与言者的心理预期不一致的主观意义。

(二)言者情感与主观性

言者的感情与言者的视角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vp就vp”格式中,同样客观实体的复说如果加上不同的语气词的话,那么它在反映言者主观义的情感程度上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16)甲:好吧,分手吧!

乙:分手就分手!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16)中“分手就分手”反应出言者乙的主观性,有肯定、强调客观事件“分手”的含义,但整句表示乙言者的主观性意义可以有多种解释。如:言者乙“愤怒”、“伤心”、“表面上不愿意输给对方”等。若在格式末尾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则更容易判断出言者的主观倾向。如:

(17)乙:分手就分手啊!

乙:分手就分手吧!

乙:分手就分手呗!

乙:分手就分手嘛!

可以看出,在格式末尾加上语气词,言者乙的主观情感倾向有了明显体现,传达出在言者心理预期维度中对该事件的主观态度。语气词在表达言者主观性之后使用,并不是为了在交互中增减言者的主观性,因此在言者主观性真值程度上并沒有体现。其原因大概是可以方便言者交互目的的表达,成为言者语用目的的手段。

(三)言者认识与主观性

“vp就vp”格式中的情态义表现为言者的认识情态。情态副词“就”虽然含有“肯定、强调、确认”等语义信息,但在“VP就VP”格式中,“就”所表达的含义为:言者从主观角度对客观事件(判断)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述义。

(18)走就走呗,怕黑还算是果农!

(19)吃亏就吃亏,又不是外人,吃点亏怕什么。

(20)对于这种话,你听了也就听了,不必全当真。

(21)女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害怕就害怕,脆弱就脆弱,不用担心被别人小看。

在(18)(19)(20)中,格式中“走”“吃亏”“听了”是言者心理预期活动中对客观事件的主观性判断叙述。即“走”“吃亏”“听了”是言者判断(假设)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或言者认为可能发生的客观事实。另外,在同形复说格式“vp就vp”中,“前vp”带有情态动词的情况有很多,如在(21)中言者连续使用了四次该格式,在前两个“vp就vp”格式中,言者通过情态动词“想”完成对客观事件的假设,进行心理空间维度的构建,从而使言者表达认识情态的主观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vp就vp”格式的主观化表现

主观化指对某一实体从相对客观的识解转变到更加主观的识解。Traugott(2000:297)认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主观化是说话人越来越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用会话隐涵义或语用推理来表达未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结果也是主观化程度越高相应的表达形式越少。”

语法化和主观化,在共时层面表现为在客观事件述义时因言者主观意识的介入,导致语言编码的变化。在历时层面表现为因言者主观性的介入而使言语形式发生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词由“实”到“虚”的变化。

根据Langacker(1991,2000)主张的“典型事件模型”中的“舞台模型”理论,共时层面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的关系表现为,主观化的程度高低跟语言编码形式的多少成反比:主观化程度越高,观察对象越是脱离舞台,在语句中登台呈现的语言形式就越少(参见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舞台模型①如图所示:

典型事件模型:舞台模型

“vp就vp”格式是言者交互主观化的一种表现。言者在一定语境下使用该格式构建心理预期维度,从而进行主观性述义。即言者在“言语事件”中下意识地对某一实体进行主观“识解”。例如:

(22)颂莲说:“你这会儿又要干净了,不吃就滚蛋,卷铺盖去吧。”雁儿说:“我吃,吃就吃。”

(22)中言者(雁儿)先是进行了一次客观识解,即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客观事件进行述义。接着,言者(雁儿)使用该格式构建了心理预期维度,虽然实际表达的还是雁儿(言者)→吃(事件)的过程,但格式中言者已经将言语中的参照点抹除,这个参照点已经成为言者的一部分。言者的表达从客观事件的述义转变为言者主观的“识解”。Langacker将类似的事件视为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即在言语事件中,实体之间的关系若不引发“言语场景(Ground)”,则这种关系处于客观轴上。否则,这种关系就处在主观轴上。如图所示:

图示说明:G代表“言语事件”,tr和lm分别代表“射体”和“路标”,连线xy代表实体之间的关系

按上述定义,当雁儿说出“我吃”时,雁儿与颂莲的关系处在客观轴上,而当雁儿说出“吃就吃(vp就vp)”时,引发出言语场景(Ground),实际就是“言语事件(speech event)”,两人的关系已调整到主观轴上。

假设将(22)的言语场景作为原型,在保证同一言者同一语境进行相同客观活动的前提下进行语言结构形式上的转变。根据主观化程度高低跟语言编码形式的多少为反比的原理,对“vp就vp”进行分析。例如:

(23)a.“我吃。”

b.“吃就吃。”

c.“吃就吃呗。”

d.“吃吃(长音)呗。”

首先a句是言者客观事件的述义,不涉及言语场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还处在客观轴上。b句使用该格式构建心理预期维度进行主观性述义,实体与实体之间从客观轴转移到了主观轴。c句虽然语言编码加长,但c句的主观性并没有增强,语气词的作用只是达到交互目的的手段,即c句较b句主观性强度没有变,只是c句较b句增添了语用功能。d句,主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副词“就”在主观化及语法化的作用下被省略掉,用语音的形式代替了“就”的句法功能,这样既表达了言者的主观义,同时也保留了其语用功能。所以,在特定语境下,现代汉语口语使用中也常见由语音形式控制“vp”形成的“vp+vp+语气词[吧/呗/嘛/啊]”格式。其原因就在于主观化程度的提高所导致的语法化,表现为“vp就vp”格式通过言者的语音形式而省略了副词“就”。

五、“vp就vp”的历时考察

Traugott认为,语法化的演变在语义上一般都经历了由“实”变“虚”的过程。历时的层面语法化与主观化表现为:语义并没有淡化或消退,不过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只是语义的重新调整而已。语言表达的意义从突显客观实体述义逐渐向突显主观述义发展。如同形复说“vp就vp”在共时层面已经没有了客观实体述义的形式。但在古代汉语中,可以发现该格式客观实体述义的存在。例如:

(2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vp就vp”是不是由此而来还有较大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副词“就”的语法化与(24)中的“为”关系不大。

“就”本是由实词虚化而来。《尔雅·释诂》:“就,成也,终也。”《说文》:“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义为往高处去。“就”的本义目前说法不一,“就”后引申为有“趋、赴”义的趋止动词(周守晋,2004;孙锡信,2005),则是目前较为统一的说法。

“vp就vp”格式中“就”的语法化过程,我们比较赞同周守晋(2004)与孙锡信(2005)两位先生的观点。根据周文的研究,副词“就”带有主观性成分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宋元以后,具有唯一性或排他性的情态副词“就”在明清时期流行开来。“就”的语法化进程孙文则有详细地梳理,孙文认为,“就”的虚化与“便”和“即”的关系很大,三者在由实到虚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就”虚化为副词的时间较晚,在这之前用作让步连词的情况较多。“便”的虚化与“即”相互联系,在汉代时副词“便”与副词“即”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可以互换。中古以后,“便”出现了让步连词的用法,“便”与“就”完成同类虚化,“便”的副词意义及用法促进了“就”向副词的转化。

依據两位先生的指示,我们发现同形复说“vp就vp”格式的早期形式是“vp便vp”,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宋词中已非常常见,直到元代使用频率仍然很高。考察发现,“vp便vp”格式在语义表达和主观述义特征上与现代汉语中“vp就vp”格式并无二致。例如:

(25)不下便不下,如斯太可怜。(唐末五代贯休《怀四明亮公》)

(26)休休休便休,美底教他且。(宋张先《生查子·双调》)

(27)富贵浮云,身名零露,事事无心归便归。(宋张元干《沁园春·欹枕深轩》)

(28)(搽旦云)折了你那手爪子。走便走,这么扯扯拽拽的做甚么?(元李文蔚《燕青博鱼》)

(29)(杨景云)兄弟也,走便走,你这般叫怎么。(元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就”副词的意义及用法逐步完善,加之“便”在元末明清有了双音节化“便宜”的用法,为防止混淆,“vp就vp”格式遂逐步取代了“vp便vp”。

(30)你去就去;你不去便是催督不完,烧了仓廒,已绝粮草,到了朝歌,难逃一死。(明《封神演义》)

(31)王明道:“砍头就砍头,割颈就割颈,甚么人跪你!”(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vp就vp”格式中,情态副词“就”在表达中有唯一性/排他性的语义特征。从言者视角来看,“vp就vp”可以看作是言者在被动语境的前提下表达的主观性言语;从言者情感来看,“vp就vp”格式中客观实体的复说加上语气词并不增减言者的主观性,而是言者的一种语用手段;从言者认识来看,“vp就vp”格式中的情态义表现为言者的认识情态,表达言者对客观事件(判断)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主观性述义。

“vp就vp”格式的产生是言者对客观实体的识解提升到言者主观识解的结果。言者在一定语境下使用该格式构建心理预期维度,进行主观性述义,即言者在“言语事件”中下意识地对某一实体进行主观“识解”。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于主观化的提高而对格式的语言编码形式产生影响,副词“就”有时也会脱离该格式。从历时层面来看,同形复说“vp就vp”格式的早期形式是“vp便vp”,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的诗歌,宋词中已非常常见,元代使用频率仍然很高。明清时期,由于具有唯一性或排他性的情态副词的“就”逐渐成熟,“就”成为言者主观性表达的副词工具意义逐步增强,加之由“便(biàn)”衍生出了“便(pián)”,便(biàn)的使用逐渐用于书面语。到了近代,“vp就vp”就逐步取代了“vp便vp”。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焦慧莹. “X就X”格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考察[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李洁.“X就X”格式研究述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

[5]莫启扬,文旭.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化和语法化[J].外语教学,2017,(3).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7]孙锡信.“即”、“便”、“就”虚化过程中的错项移植[J].语言研究集刊,2005.

[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徐义志.语言的主观性:对情态、及物性和“亲和”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1]张滟.结构性话语标记:语义——句法——话语界面:以“A就A”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4,(1).

[12]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指示、限制和关联[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l,1990.

[14]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 [A]. In: Dieter Stein & Susan Wright.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猜你喜欢

主观性
基于科创节平台的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语法教学的新思路
中西方社会性灾难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对比研究
论色彩在影视动画艺术中的运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