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澄海话单字音的声学实验研究
2019-04-19傅思泉林雅婷
傅思泉 林雅婷
摘 要:澄海是广东汕头的下辖区之一,澄海话也是汕头话乃至潮汕话的代表之一。近二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澄海地区人口的不断流动,澄海话是否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这是我们的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听取了7名“95后”澄海本地大学生的单字音,分析其中的声调基频值,然后对比传统的听辨结果,一方面来验证传统的听辨结论,一方面观察澄海话单字音声调是否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95后;澄海话;声调;实验语音学;基频值
一、传统听辨分析
澄海属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六大辖区之一,被誉为“粤东门户”。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语言之一,早已有王笑(1987)、林伦伦(1994、1995)等学者对澄海话进行传统的听辨研究,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有同有异,具体可见下表: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澄海话有8个声调,其中传统听辨相同的有五个声调——阴平(33)、阳平(55)、阳上(35)、阳去(11)、阳入(5);不同的有阴上、阴去、阴入这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中,阴上与阴入的区别主要在于音高不同(如王笑认为阴上是42,林伦伦认为是52或53),阴去的区别则比较大,王笑(1987)认为是种升调(13),而林伦伦(1994、1995)则认为是种微曲调(212)。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除了研究近20年来澄海话声调有没有受普通话的影响外,还可以验证传统听辨结果,从而更客观地了解澄海话的声调。
二、声学实验
(一)发音人简介
为了以上研究目的,我们选取了7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在读本科生,他们均是土生土长的“95后”澄海大学生,自幼在澄海长大,家长均为澄海本地人。7名学生具体情况如下:
蔡奕铭,男,1996年5月生,澄海西门人;
林树钿,男,1997年4月生,澄海隆都人;
李彦榆,女,1996年10月生,澄海莲上人;
林伟淇,男,1997年3月生,澄海凤翔人;
林跃杭,男,1996年10月生,澄海盐鸿人;
林鸿斌,男,1995年11月生,澄海盐鸿人;
林泳,女,1996年2月生,澄海澄华人。
(二)录音材料
我们要求以上7位发音人按照正常说话情况朗读以下8个声调材料,朗读时,要求每位发音人朗读完一个字后停顿2秒,再以正常说话的状态朗读下一个字,为避免前后发音的影响,每段录音材料朗读2遍。
阴平:诗、分 阳平:云、时
阴上:死、粉 阳上:混、是
阴去:四、奋 阳去:份、示
阴入:忽、薛 阳入:佛、蚀
(三)实验方法
1.音频采集
本次实验采用Praat软件(版本号为6.0.40)的录音功能对以上7位发音人进行录音,采样频率为44100HZ,录音环境寂静无干扰。录音结束后,将所录制的音频材料保存为wav格式,做好标记,以便后续处理。
2.音频处理
在数据处理上,我们参考了前人的各种处理方式,如傅思泉(2005)、刘珊珊(2007)、明茂修(2011)、张慧娟(2014)、王坤(2015)、梁晓兰(2017)、王红洁(2017)、吴媛媛(2017)、张宁芷(2017)等,我们决定选取两份朗读材料中最清晰自然的一份进行处理。
处理时,用Praat软件自带的“Edit”功能将选取的音频材料进行编辑,去除了“弯头降尾”部分。去除这部分的原因是考虑到朗读者会受到气息的影响,在发音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弯头”和“降尾”部分。该部分实际上无任何声调信息,为避免影响实际的声调曲线,需要进行手动删除(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网页http://www.hejingzong.cn/blog/ViewBlog_50.aspx)。去除的结果可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到,去除后的声调曲线平顺,更加符合实际发音。最后,反复确认去除“弯头降尾”部分后音频的有效性,保证音频材料的准确无误。
图1 去除弯头降尾后的窄带语图 (发音人:林跃杭)
3.音頻分析
在处理后的音频上,我们运用代码按照12个等比率时间自动提取基频值(具体代码可参见网http://www.hejingzong.cn/blog/ViewBlog_48.aspx)。为避免“弯头降尾”部分对前后发音的影响,我们最终只选择了中间的10个等比率时间的基频值。
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所有基频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声调曲线走向。在标准化处理上,学术界目前主要采用T值标准化公式(公式1)和lz-score公式(公式2)。根据朱晓农(2004)、谭菊英(2016)、王红洁(2017)、梁晓兰(2017)等研究证实,T值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与采用lz-score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在此采用了T值标准化公式进行分析。
三、声学实验结果
(一)原始基频值结果
经过前述各项工作,我们最终获得了7位发音人的8个声调的原始基频值,每组声调都有12个等比率时间提取的基频值,为了保证声调不受“弯头降尾”部分的影响,我们只选择了中间10个基频值(见“附录:7位发音人10个等比率时间提取的原始基频值”),即第2个等比例时间到第11个等比例时间的基频值,然后再将8个声调的所有10个原始基频值进行了平均处理,获得8个声调的原始基频值的平均值(见表2)。
从原始基频的平均值可以看到,整个声调的最高点是188Hz,最低点是116Hz。同时,从附录中的原始基频值可以看到,女生的声调基频值明显高于男生,女生的原始基频值范围是171Hz~313Hz,男生的原始基频值范围只有79 Hz~177Hz。
(二)标准化基频值结果
当然,以上原始基频的平均值只具有参考作用,要更准确反映声调的规律性走向,还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
我们采用公式1对发音人以上所有原始基频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7位发音人的标准差分别是0.19、0.26、0.25、0.27、0.18、0.15、0.27,进而计算出7人的标准化基频值结果,再将7人标准化值进行平均处理,最终数值如表3所示:
(三)时长值结果
在进行基频值的标准化处理时,我们也获得了7位发音人8个声调的原始时长值,然后根据公式3对原始时长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得出7位发音人每组声调的标准化时长值,最后再进行平均处理,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
四、声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调值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标准化基频值最高点为4.95,最低点为0.23,为了能够与五级调值相对应,我们以1.18为间距,将0.23至4.95之间分成四档,从而将8个声调制作成如下3个折线图(图2、3、4所示),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调值。
差异最大的是阳去、阳上和阴去三个声调:阳去的传统听辨是11平调,而实验调值是21降调,而且降调过程比较明显;阳上的传统听辨结果是升调,由3升到5,而实验调值是微曲折调,大致由2.2左右降到2再升到3.2,因此我们分析为223;阴去的传统听辨有争议,存在13升调和212曲折调两种分析,而实验结果显示的是微降后的平调,可以分析为21或11。
(三)与传统听辨差异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部分声调的实验调值与传统听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随着普通话的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平声调有靠拢的迹象。普通话只有阴平55一个平声调,而澄海话的传统听辨有33和55两个区别比较明显的平调。但是实验结果发现,阳平已经没有55那么高了,只有44调值,显示出向阴平33调靠拢的迹象。
第二,阳上产生微曲折状。澄海话的传统听辨中只有阴去存在曲折过程,而且存在13和212两种判断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阴去已经没有任何曲折过程,而传统听辨中为35升调的阳上反而表现出曲折状态,尽管这个曲折过程没有普通话214那么明显。
第三,去声有归一的迹象。澄海话的传统听辨中,阴去和阳去两种调值差异较大,前者为13或212调,后者为11平调。但是从我们实验结果来看,阴去和阳去的声调曲线开始趋向一致,都呈现降调状态,两类声调的音高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可以归为21調,有明显的趋同迹象。
以上便是我们对95后澄海话的实验研究,从实验本身来看,取得了理想成果,一方面帮助确认了传统听辨结果中存在某些争议的调类(阴上和阴入),另一方面,实验结果显示95后的澄海话已经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特别阳上、阴去、阳去三类,声调曲线与听辨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认为可能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所致。
当然,本次实验研究也存在一定客观环境的局限,要想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还需要展开更大规模的实验才行。同时,对于普通话到底如何影响95后年轻人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特别是现在潮汕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大量接触普通话,从儿歌童谣到影视传媒,普通话已经从潮汕人的孩童时期就渗透进日常生活中。我们相信,普通话对潮汕话的影响远比我们研究的单字音声调复杂。因此,我们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学者关注普通话对澄海话乃至潮汕话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惠松,陈钦松.近期潮汕方言的语音演化[J].韩山师专学报,1993,(1):64-67.
[2]傅思泉.方音的特征提取、比较与计算机处理[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李东风,郑桂敏.潮州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3):369-373.
[5]李豪杰.犍为方言单字声调声学语音实验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10(13):37-41.
[6]林伦伦.澄海方言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7]林伦伦.潮汕方言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3):75-83.
[8]林伦伦.广东澄海方言音系记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1):82-91.
[9]林伦伦.潮汕方言声调研究[J].语文研究,1995,(1):52-59.
[10]林伦伦,陈照儿.外砂话声调与澄海话、汕头话的比较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56-60+95.
[11]刘珊珊.柳州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4-96.
[12]梁晓兰,唐七元.桂平麻垌话单字调实验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17.
[13]明茂修.贵州威宁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16-22.
[14]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15]詹伯慧.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J].学术研究,1994,(5):106-108.
[16]谭菊英.音高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6):44-48.
[17]王红洁.广灵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105):54-59.
[18]王坤.南宁白话(新派)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J].语文学刊,2015,(4):37-39.
[19]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文澜.广西全州才湾话单字调声学实验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6,9(31):34-39.
[21]王笑.潮汕方音特有声韵调探源[J].韩山师专学报,1987,(2):84-87.
[22]王笑.略谈潮汕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韩山师专学报,1985,(1):10-16.
[23]吴媛媛.山东济宁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12):163-166.
[24]向宁,石峰.长沙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J].语言研究,2007,2(27):53-58.
[25]张慧娟.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J].课外语文,2014,(12):175-176.
[26]张宁芷.汕头市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J].艺术科技,2017,(5):228+256.
[27]朱晓农.基频归一化——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J].语言科学,2004,3(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