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早期康复护理
2019-04-19韩碧园
韩碧园
(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21)
骨关节损伤属于常见疾病,其诊断与治疗难度不大,但后期康复效果并不好。多数患者缺乏早期康复意识,没有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康复速度缓慢,关节功能恢复较慢[1]。本文以我院骨关节损伤患者为例,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其中的运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时间段的骨关节损伤患者70例,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后,将患者按照就诊时间,成立为两组小组:实验组与参照组,每个小组均为35例患者;实验组年龄最大值为64岁,最小值为20岁,平均年龄为(42.12±0.68)岁;病程区间为3个月-5个月,平均病程为(4.63±0.84)个月;其中,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为21例,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为14例。参照组年龄最大值为63岁,最小值为19岁,平均年龄为(42.68±0.84)岁;病程区间为2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为(4.73±0.81)个月;其中,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为18例,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为17例。一般资料显示,统计学不存在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用塞来昔布(生产厂家:波多黎各 Pfizer Limited;批准文号:H20120355)治疗,治疗后,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为:(1)康复训练:将患者患肢抬高,运用冰敷的方法,消除患肢水肿症状,每天冰敷3次,每次20分钟[2];护理人员每天按摩患肢,按摩力道由轻变重,再慢慢变轻,每次时间为15分钟;指导患者进行关节锻炼,上肢以屈曲、伸展为主,通过握力,促进肌肉收缩,每天锻炼2组,每组为10-20次;下肢以背伸为主,伸屈状态保持10秒,每组动作重复15次,每天3次;患者完成锻炼后,要将损伤部位重新固定,增加患者肌力运动,同时引导患者步行训练、可以靠墙或拄拐行走,行走时间为10分钟,适当给予患者负重等[3];(2)心理护理:患者骨关节损伤后,活动能力受到限制,难免会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安慰,定期疏导其不良情绪,以此消除其负面心理,让患者对康复治疗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运用LREF评价下肢功能,SHEF评价上肢功能,总分为100分,分数与肢体功能成正比;(2)护理满意度:按照我院自制的问卷对本次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设置为100分,以60分、80分为分界点,共有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肢体功能
见表1,实验组肢体功能恢复的更好,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对比(x±s)
2.2 比较两组满意度
如表2显示,患者对实验组护理效果更满意,统计学含有意义(P<0.05)。
表2 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骨关节损伤比较常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患者需要制动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患者的肌肉、关节的机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4]。以往,临床常采用的常规护理干预,并不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劣势明显。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在早期康复护理中,主要从肢体功能锻炼着手,旨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通过按摩、消肿处理等,加强患者治疗效果;通过功能锻炼,让患者训练关节功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通过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让其对康复充满信心[5]。早期康复护理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也满足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本此研究显示,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之后,其上肢与下肢功能均得以提高,且两项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患者,体现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在患者满意度上,实验组概率达到了91.43%,而参照组却只有71.43%,充分显示了患者对实验组方法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结合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升医院护理质量,临床价值颇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