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嗜酸细胞腺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9-04-19李宁波陈安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嗜酸腺瘤免疫组化

李宁波 陈安敏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在肾脏肿瘤中发生率约占为3%~7%[1]。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表现,与肾细胞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肾嗜酸细胞腺瘤在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现在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查询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2年1月—2018年8月年我院病理科诊断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8例,通过智业电子病历系统及朗珈PathQC病理资料及质控系统,重新查阅病例,复习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光镜观察。按照2016年WHO肾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复阅病理HE切片,均由2名以上主治医师复查复阅,明确诊断无误,免疫组化均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美国Roche公司),EnVision二步法,所用抗体CD117,CK7,CK(H),CD10,Vimentin阳性,AMACR阳性,Ki-67及胶体铁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患者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5.3±13.6)岁,6例患者因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2例患者因腰酸入院检查发现肾脏占位,影像学B超显示肾脏实质均质占位病变;CT平扫可见肾脏见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肿瘤边界较清楚。5例患者CT影像示中央见低密度区-中央星状瘢痕;其中4例患者术前诊断倾向恶性,详见表1。

2.2 病理特征

(1)大体检查:8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直径2.1~8.5 cm,平均直径(4.1±1.8)cm,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界尚清,切面棕褐色或棕黄色均质状,其中5例患者肿瘤中央可见放射状灰白瘢痕样组织,无出血及坏死,肿瘤局限在肾实质内,均未侵犯肾盂及肾包膜。(2)镜下检查:瘤细胞呈致密巢状、腺泡状、实性片状排列或有小管、微囊结构,瘤细胞形态一致,细胞呈多边形,胞膜不清,胞浆丰富,胞质内为较为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圆形,核膜光滑,位于细胞中央,核仁不明显,核异型和核分裂罕见,个别病例可见少数细胞出现多形或奇异形核,可能是肿瘤细胞退变导致,无真性乳头状结构及坏死。间质细胞少并常伴透明变性。(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阳性(8/8),CK7阳性(0/8),CK(H)阳性(0/8),CD10局灶阳性(3/8),Vimentin阳性(0/8),AMACR阳性(1/8),Ki-67(2% ~ 5%),胶体铁染色阳性(0/8)。

2.3 治疗及随访

其中4例患者行肾肿瘤根治切除术,4例患者手术方式为保留肾单位的部分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63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详见表1。

3 讨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性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发病高峰年龄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2]。本组患者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5.3±13.6)岁,与文献报道[2]基本一致,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小且个体差异导致。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血尿、腰痛或可触及的包块。肿瘤多位于单侧肾脏,4%~6%的患者为多发、双侧性肾肿瘤,少许患者可合并肾细胞癌。Biswas B等[3]报道了少数肾嗜酸细胞腺瘤根治性肾切除术后仍发生肿瘤转移的病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合并肾细胞癌才会出现,其中合并嫌色细胞癌比较常见。

表1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资料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表示RO在分子遗传水平发现1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缺失等多种基因异常[1]。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CT示肿瘤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一致,缺乏出血、坏死征象,约1/3瘤体中央可见低密度区—中央星状瘢痕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在术前诊断中具有参考意义,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4]。

肾嗜酸细胞腺瘤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肿瘤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大体标本呈棕红色、棕黄色,实性质中,少见出血坏死,肿瘤大多局限于肾脏实质,很少侵犯肾包膜和血管[5]。约33%的肿瘤中心可见放射状纤维瘢痕,纤维瘢痕多出现于较大的肿瘤。该肿瘤组织学源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光镜下肿瘤由典型的嗜酸性上皮细胞组成,瘤细胞排列可分为实性巢状或呈腺泡状、小管或微囊结构。间质细胞少并常伴有透明变性。胞瘤细胞胞浆内有较多嗜酸性,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核膜光滑规则,染色质细腻,无明显核仁,无核分裂象或罕见[5]。有少数瘤细胞核浆比升高,出现核多形性,但是无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一般无出血坏死,仅少数病例可见镜下小灶坏死。肾嗜酸细胞腺瘤中呈阳性的抗体有CD117、CK、EMA,低表达或阴性的抗体有CD10、Vimentin、CK7、AMACR,胶体铁染色[6-7]。本组病例8例CD117均为阳性,CD10有3例局灶区阳性,5例为阴性,CK7,Vimentin,胶体铁染色均为阴性,AMACR有1例是局灶阳性,7例是阴性,Ki-67指数很低,约(2% ~ 5%),与文献报道相符[6]。

肾嗜酸细胞腺瘤需要借助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与其他肾脏上皮性肿瘤相鉴别。(1)嫌色细胞性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胞浆嗜酸,但是瘤细胞膜边界清楚,细胞核不规则,常伴核周空晕;而嗜酸细胞腺瘤细胞形态单一,核小位于中央,呈规则的圆形,无核周空晕。嫌色细胞癌Hale胶体铁染色阳性,而嗜酸细胞腺瘤阴性;文献报道,嫌色细胞癌CK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00%;而在嗜酸细胞腺瘤中低表达或者阴性[8]。CK7及胶体铁染色阴性更为支持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2)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嗜酸变型)。光镜下部分透明细胞癌一般可以找到经典透明细胞癌区域;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及CD10,而CK7和CD117均阴性。(3)乳头状肾细胞癌(嗜酸细胞型):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少见亚型,肿瘤细胞胞浆嗜酸,形成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表达CK7阳性,p504s阳性,CD10阳性,CD117阴性,RO无真性乳头状结构,CD117一般阳性。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良性肾脏上皮性肿瘤,临床症状不明显,预后极好,目前多数文献报道均未见复发及转移[9]。本组病例,经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与文献报道[9]一致。由于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对肾嗜酸细胞腺瘤认识有限,与肾细胞癌较难鉴别,而对患者进行肾癌根治术。而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治疗上推荐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会使患者获益更大[10]。本组病例有4患者行肾肿瘤根治切除术,4例患者手术方式为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目前,肾脏肿瘤穿刺活检是术前明确诊断嗜酸细胞腺瘤的唯一方法,据文献报道初次活检诊断率为80.6%~93.0%[11]。而且肾肿瘤穿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所以,提高术前穿刺活检的诊断率,或者结合术中冰冻检查,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肾单位切除,避免过度治疗和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切除[12]。

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虽然有助于病变的鉴别,但最终诊断金标准还是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毕竟肾嗜酸细胞腺瘤是良性病变,若能在术前进行肾穿刺活检,或者术中给予快速冰冻检查,就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肾单位,对肾肿瘤患者,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或双肾多发病灶者,有重要意义。有个别学者报道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良性的,会出现局部器官侵犯,因此术后应密切随访[13]。

通过对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及对文献复习,进一步提高了对肾嗜酸细胞腺瘤认识,但是毕竟样本量小且局限,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以后对更大病例样本的分析归纳总结。

猜你喜欢

嗜酸腺瘤免疫组化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易误诊的嗜酸粒细胞胃肠炎1 例分析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