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2019-04-19黄种宝李金祥郑林颖杨意玲孙雪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掌握情况男女生心肺

黄种宝 李金祥 郑林颖 杨意玲 孙雪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1],伤害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在高校运动会及日常体育锻炼期间出现的意外事故,主要以扭伤、骨折、脱位、中暑、运动性晕厥、以及运动性猝死为多见。意外发生后时间成为抢救的重中之重,如面对大出血患者,如果不进行现场紧急止血,患者数分钟内即会失血身亡;又如猝死的患者,4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效果最好,因为心脏骤停4分钟之后脑细胞开始不可逆坏死,超过10分钟几乎无生还的可能。临床资料表明,如果在患者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抢救,成功率可达50%或以上[2]。因此,第一目击者现场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是降低意外伤害伤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3]。据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有效的途径[4]。学生作为主要的受教育者,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其掌握的急救知识理念和水平将影响很多领域对危重事件的处理能力[5]。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急救意识和急救技术的培养尤为关键[6]。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为开展急救普及教育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特进行本次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5月8日—5月10日随机抽取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体育学院大一、大三学生共计394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20名,女生174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及期刊查阅与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相关的文献,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及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展状况,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参考相关资料,自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获取途径与方式、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的需求。共发放问卷394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100%。被调查394人中,男生220人,女生174人;体育学院158人(其中15级80人,17级78人);化材院58人;生命科学学院98人;教育与艺术学院80人。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问卷,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各项指标的性别差异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掌握最多的是拨打120,占96.95%,其次是胸外按压的位置,占56.35%,但是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能正确掌握的只有21.57%;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最低,占6.09%。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对于“中暑的急救”,男生掌握的程度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P<0.01)。其余各项掌握情况男女生对比分别是:“急救电话”掌握情况男女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05);“胸外按压的位置”掌握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5);“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掌握情况男女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5);“心肺复苏正确流程”掌握情况男女生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判断意识丧失的方法”男女生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5);“判断呼吸停止的方法”男女生掌握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P>0.05);“判断心跳停止的方法”男女生掌握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P>0.05);“止血包扎”男女生掌握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骨折的固定”男女生掌握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P<0.05);“黄金急救时间”男女生掌握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

2.2 体育学院大一新生与大三学生心肺复苏技术掌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学院大一、大三学生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掌握情况相对较好的是“胸外按压的位置”,大一新生占50.00%,大三学生占71.25%;掌握最差的是“黄金急救时间”,大一新生占6.41%,大三学生占6.25%(见表2)。

由表2可见,体育学院大一新生“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基本与大三学生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而“胸外按压位置”的掌握程度大三学生高于大一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P<0.05);“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的掌握程度也是大三学生高于大一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而心肺复苏正确流程掌握情况大三学生与大一新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05)。

2.3 大学生急救知识来源途径调查

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其次是电视,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较被动,主动获取急救知识人数的比例较低。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应加强学校教育力度,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学校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见表3)。

2.4 大学生急救知识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度很高,普遍认为很需要学习急救知识,即95.94%的学生有学习急救知识强烈愿望,只有0.7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见表4)。

3 讨论

(1)从调查显示大学生急救技能掌握欠佳,急救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现代社会的急救场已从医院快速扩展到院外事故现场或患者家中,因为从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一般需要15分钟以上,早已错过黄金急救时间,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救助,最大限度挽救生命,降低伤残率。而本次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急救技能中只有对拔打120急救电话掌握的比较好,对中暑的急救技能掌握尚可,达46.70%,其余急救知识掌握均不乐观,虽然一部分学生知晓胸外按压的位置,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率,以及心肺复苏的正确流程,可见大部分同学不能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更低,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表1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

表2 体育学院大一新生与大三学生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现状

表3 大学生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多选)

表4 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需求情况

(2)由表2可见,体育学院大三学生与大一新生相比,在心肺复苏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大三学生均高于大一新生,这可能是大三学生有受过体育保健课程心肺复苏教育有关。

(3)从表3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获得途径,大多数都是由电视、网络、书籍中获得,而从参加相关培训中获得急救知识的只占6.6%。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急救知识学习,缺乏急救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这与朱丽莉等[7]的研究基本相同,但与胡苏珍等[8]的研究不同,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来源占比重最大的是相关培训。

(4)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度很高,认为很需要掌握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占了95.9%,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意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这与侯睿、张佳丽[9]的研究基本相同。与陈唯等[10]的研究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3.2%的大学生意识到了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的结果相似。

4 建议

(1)加大大学生基本急救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比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设急救知识选修课、为期一周的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将急救课程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11];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板报、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等推送急救知识,进行广泛的急救知识宣传;依托学校团委或学生会定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竞赛活动,这即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巩固相关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可有计划的请医学专家为大学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可提高急救意愿[12]。

(2)高校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体育课、军训、现场急救学习演习等形式,创新大学生基本急救知识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以假期社会实践形式,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向县、乡等农村或偏远山区进行宣传或实践;另一方面,在校园角落、走廊等学生经常路过的醒目位置张贴急救知识画报,营造一个学生想学就能学的良好份围。

总之,做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意外伤害的现场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技能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无论对大学生、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掌握情况男女生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
学校费心防早恋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