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起立床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

2019-04-19胡洪平林俊杨萍张碧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痉挛踝关节中风

胡洪平 林俊 杨萍 张碧瑜

作为中风常见后遗症之一,中风后足内翻是指急性期中风后,因下肢肌力恢复导致肌张力亢进或处于痉挛状态,进而引发联合反应、共同运动[1]。一般来说,若患者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或踝关节无力支撑时为足内翻初期表现;当肌张力持续升高,且跖屈愈加严重,足跟已无法随意着地,足趾呈屈曲态,踝关节不断内翻且愈加僵直为足内翻中后期表现[2-3]。临床认为,给予患者早期抗痉挛治疗,即通过中医针灸对特定区域进行刺激,能够起到平衡各肌群张力,改善痉挛情况,使运动功能恢复,进而有效改善中风后瘫痪情况[4]。电动起立床训练常用中风后早期的下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目前尚无优质的文献说明其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效果依据[5]。是否可以通过借助患者自身重力作用、负重下踝关节角度的调整来治疗中风后足内翻[6]。现研究进一步分析针刺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针刺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9~85岁,平均年龄(69.8±8.9)岁,病程3~6个月;站床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67.4±9.6)岁,病程3~6个月;针床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68.4±9.6)岁,病程3~6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后足内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表现为:偏瘫侧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或背屈缓慢无力,且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近期均未接受过矫形手术,佩戴矫形器具,未使用过肉毒素者;并已严重关节病变、并发中风患者等。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刺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8],穴位选患者下肢的血海、梁丘、照海、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及健侧上肢的极泉、尺泽、大陵、肩髃、天井、阳池。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 m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分别施于不同手法刺激,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后出针。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90°左右,频率为60次/分左右,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隔1天,连续治疗观察4疗程。站床组选用的设备为广州一康型号为YK-8000A的电动升降床,创面高度及角度应与患者轮椅相匹配,能保证顺利将患者移至床上。使患者呈仰卧位,将患者双膝关节、髂前上棘连线、胸部用固定带以适当松紧度固定住,同时为保持患者膝关节处于功能位,可于膝关节两侧放置毛巾卷,并使双上肢与创面成直角放置于桌面板上,并使脚掌尽可能与脚踏板贴合,期间应确保足掌处于功能位,以免足内翻,并尽可能后移足跟,确保小腿三头肌牵伸充足,尽可能前移健侧,确保其免受重压。期间,应不断通过监测训练者情况来及时调整立床角度。自30°~35°起,应根据患者情况将角度每日升高5°~10°,2次/日,20 min/次,1个疗程7 d,每一疗程与下一疗程间隔1 d再进行,共持续治疗4个疗程。训练前、体位变更后2 min应行血压测量,并监测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及眼发黑、下肢关节疼痛情况等,应给予训练患者每5~10 min的巡视,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并在下次训练时维持早前角度[9]。针床组同时行针刺治疗与电动起立床训练方法及疗程同前。

1.3 疗效判定标准

足内翻角度测量[10]:患者呈仰卧位或坐位,屈膝,使裸呈中立位,将腓骨纵轴线与足外缘交叉处设为测量器轴心,在保证固定臂平行腓骨纵轴情况下,移动臂,以平行于第5趾骨,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为0°~20°。疗效标准:显效:足内翻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或踝背屈角度提高4°以上;有效:足内翻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但行走姿势仍有异于健康人群,治疗后踝背屈角度提髙2°~4°;无效:治疗后足内翻症状无明显改善,踝背屈角度提高不足2°或无变化。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采用Holden步行功能评分[11]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能力越好,评分在3~5级为患者治疗效果有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针床组治疗有效率为95.0%,高于针刺组80.0%(χ2=4.114,P=0.042<0.05)及站床组77.50%(χ2=5.165,P=0.023<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分3级以上例数均有增多(均P<0.05);组间比较,Holden步行功能评分3级以上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均可改善患者足内翻,但组间比较并无疗效差异。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后足内翻属阳急阴缓或阴急阳缓两组证候,阴阳失调是引发中风后足内翻的主因。阳缓阴急、阳虚阴盛之证表现为上肢内侧屈肌占主导;阴缓阳急、阴虚阳盛之证为下肢外侧伸肌占主导[12]。张力平衡针法即在患者患肢痉挛肌及拮抗肌有效穴位施以不同针刺手法,按照痉挛优势侧、劣势侧的顺序进行针刺,进而使肌痉挛得到抑制,拮抗肌兴奋,最终实现二者平衡,以恢复运动功能,改善肢体痉挛情况,提升肌力[13]。而采取起立床训练可使患足通过站立楔形板而降低肌张力,其优势在于:可按照患者需要调整起立床踏板的楔形角度,再加上其他楔形板可以纵、横放于其上,使患足在站立时将足跟腱、小腿三头肌及内翻肌等下肢伸肌张力不断降低,进而促使踝背屈,改善足内翻。此外,起立床训练中,须将患者胸、髋、膝部以固定带固定,能保证患者处于安全且放松的状态,利于训练效果。此外,因健腿一直置于小凳或踏柜上,并不承重,全靠患腿长时间支撑负重,能够有效使肌张力得到牵拉,进而改善足内翻情况[14-15]。研究结果显示针床组治疗有效率为92.55%,高于对针刺组的85%,站床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变化(n=40,例)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肢体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纠正及缓解足内翻、促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痉挛踝关节中风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