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在新形势下的转变研究

2019-04-18周羽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就业观高职学生就业

摘要:高职院校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其他类院校一样就业压力重重,虽然近几年有所回升,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如何让当前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对于促进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是指从事与大学生价值身份相符合的社会劳动,能创造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社会活动。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其在校期间经过读书学习以及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而慢慢在思想中形成的、个人对就业形势、选择、目标等问题比较理性、稳定的判断和看法。近年来,社会和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转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紧张的严峻问题,而不少企业也有招不到员工的情况。

一、高职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过分依赖心里

传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常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重,而忽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学习和职业的思考和规划,缺乏主动性。另外,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着依靠家长找关系、走后门安排工作的情况,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择业自主性的原因之一。

(1)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很多高职学生把职业看成是静态的,没有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傳统思想影响,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仍较陈腐,固执地认为到国有和集体企业、国家政府机关工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到私企工作或是自主创业就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是小型企业招不到人才。

(2)个人期待值过高。现今高职学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开始认识到就业形式的严峻,但不顾现实情况,盲目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的情况依旧很普遍,宁可待业也不肯放低要求,到条件艰苦一些、名声低一些的地方工作,尽管有时到这些地方工作从长期来看发展前景不错。当代大学生就业倾向呈现出职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的态势;大学生毕业后普遍期望就业于发达城市,希望就业于外资和国有企业,对薪资的要求也比较高。

(二)被“专业对口”的观念束縛

许多高职学生在找工作时只把眼光局限在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范围内,而忽视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低的职业。以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便是白上了大学,或者干脆认为自己没有从事其他职业的能力。

(三)社会价值观淡化

张春苏的调查显示:“就业目的是什么”的问题的调查结果,选择“奉献社会”的人数仅占人数比例的11.5%。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从自我的立场角度出发,较少有人从大的宏观角度出发,把社会因素加进去。调查结果显示,有29.3%的学生选择“使生活更加优越”,59.2%的人考虑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多数比较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却忽略了社会的实际职业需求。

二、转变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层面

(1)相关部门要采取鼓励政策及刺激措施帮助高职毕业生就业观转变。政府要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学校也要策略性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和做法。积极融入支援西部行动、青年创业计划等,实行跨省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而言,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积极鼓励参加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培训;通过“前创业教育”提高自己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转化能力和责任意识。

对于不愿就业于基层的当代高职毕业生,应该鼓励其进行深入基层实践磨练,同时设定必要的限制条件或者建立相应的晋级和职称评价机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构建推动学生基层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加大对基层尤其是农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工作环境。通过对继续教育、工资收入、编制、福利保障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

(2)媒体要用榜样力量引导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参与就业实践。媒体要着力宣传具有示范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大学生就业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就业实践,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就业导向。传媒和社会舆论对毕业生就业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如果不能改变社会中普遍的就业观,就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当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仍有一些高职学生依然坚持要选择就职于大城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或一些事业单位,大多不愿就业于基层地区、中小企业,归根结底,这种思想还是由于受到社会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因此,要帮助当代高职毕业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应该改善社会的传媒局面和舆论氛围,广泛的宣传职业无差别和贵贱的思想。

(二)高校层面

(1)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完善以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在大三、大四阶段,课时也不多,对学生的就业难以起到根本的指导性作用。应该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能仅仅将专业知识作为授业重点,应将就业指导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大学教育,同时形成个性化定制的就业指导方案,促进高职学生整体顺利就业。

形成循序渐进又前后衔接的教育方式,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逐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职业生涯有正确的规划。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力度,比如:大一时对其进行职业测评教育,辅助性地助力大学生选择理想专业并深入学习;到了大三、大四则进行就业招聘的实践性教育和市场实际分析,让他们充分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人才需求,明确自我求职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并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和咨询。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择业时存在的被动性和盲目攀高的现象,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代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生涯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全程的动态过程,毕业择业只是其中一个步骤,而非终点。毕业生择业时之所以会只关注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应尝试开设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并结合各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辅之以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帮助大学生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求职的每一步,并积极主动地探求自身特点、做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选择。

(3)开拓实习基地,创新就业路径,完善就业市场。高校应该立足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作为突破口,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生长点,以高级能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探究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体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和创造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合理定位,实现个人能力与职业需要的匹配,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要注重和强化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密切合作,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开拓就业新市场部门,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单位的需求以及与本校人才资源的匹配度,根据实际进行大学生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和机会。

(三)家庭层面

传统就业观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但要做好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单纯依靠社会和高校的力量不能全面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而家庭教育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不仅造就学生的个性,同时还是建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觀的基石,关系到学生的终生成长。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家庭影响的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其潜移默化的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

父母应当引导大学生摆脱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树立自身的良好就业思想,积极的了解社会就业相关信息,主动分析认识社会发展现状和就业环境政策等情况,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就业期望、国家相关政策、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职业形势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给予当代高职学生准确的就业指导。要鼓励子女先就业、后择业,更多地积累就业经验。

(四)自身层面

(1)对个人进行准确定位。高职学生应该反观自己,对自我进行评估。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我的职业期望与我能从事的职业差距在哪?如何弥补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的差距?当大学生能够客观的理清上述问题的思想,再为自身的职业类型和发展规划进行选择。

对个人准确定位的同时突出有个性特点的就业观念。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人类是个性化的社会成员,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人才,社会化的发展使得大分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多,只有充分发挥创新性才能使社会化进程顺利进行。

(2)通过社会实践树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在于参加社会实践本身,而在于更好的去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以便顺利实现就业。认识对社会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去重新认识,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的推动自身发展。

学生要充分的接触社会,才能对当前社会形势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高职学生要了解社会,包装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目标应该在实践中确立,只有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自身现状与社会现状充分结合起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结语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转换,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客观上也需求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院校的建设发展更需要毕业生就业观念进行转变。所以,大中专毕业生在新的形势下率先转变就业观念,于社会、于学校、于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市场环境下,人作为市场资源的要素之一,不再由国家安排,而是通过竞争和自由选择的方式由市场进行配置,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的一员。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当代大学生也渐渐出现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和蔓延。这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当前就业压力大,面对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高职学生需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丢掉天上会掉焰饼的幻想,正确积极对待市场,努力竞争,脚踏实地,珍惜就业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孙启航,王芹芹,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众化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⑴:51-51.

[2]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7(1):68-69.

[3]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05⑶:17-18.

[4]张春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5]王博.论如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4X).

[6]徐秀娟,张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正确就业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94-95.

[7]周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祖国,2017(4):134-134.

[8]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2):94-96.

[9]尹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8):16-17.

猜你喜欢

就业观高职学生就业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