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初探
2019-04-18黄颖
黄颖
摘要: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要增强党的群众工作本领,就是扎实处理好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不断增强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仍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因此,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党对群众路线作过三次系统总结。第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第二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将群众路线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章。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第三次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理论总结。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对《党章》进行修改后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新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群众工作面临新的变化和新的形势,认清这些新变化与新形势是我们在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基础。
(一)新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需要发生新变化
我们都知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而科学的新论断反映出群众需要的新特点。经过近40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已经跟随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政治热情不断高涨,文化自信不断树立,需求水平显著提高,对供给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无疑对新时代我们党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农民阶层的巨大变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充实到工人阶级中。随着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科技农业、田园文化体验园等项目把农业、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融为一体,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风采。其次,工人阶级发生巨大变化。工人阶级整体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向着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的工人,展现大国工匠精神。另外,其他社会阶层也发生重大变化,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三)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4.3%。从发展里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及网民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因此,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党听取民意、关注民情的重要途径。但网络的虚拟性、人民群众的高度参与性及信息的随意性无疑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要求党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建设
在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仍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一)解决群众需求差异
始终心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民办事、为民谋利,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让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有更多的获得感。“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特别强调关注、关爱、关心困难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看是否能够有效补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而不是简单地用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数据来衡量的小康,不是用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小康。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制定具有差异性、针对性的措施,实行精准扶贫,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把更多的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倾斜,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以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主要矛盾下的群众需求新特点,为人民提供务实有效的服務,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更好的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2016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焕发光彩的魅力所在。在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必须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拉近党同群众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运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同群众的联系,更好得发挥便民利民惠民政策。首先,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做到“网民在哪,领导干部在哪”。不要惧怕网络事件,要把网络当作“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纽带和渠道,密切联系群众,及时问出真实的民意,吸纳真正的民智,及时正面回答网民的疑问。这样,搭建起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桥梁,把真正的民意和智慧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施政的源泉,与人民群众携手编织网上群众路线。其次,拓宽网络监督新渠道。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互联网+监督”平台。从法规制定、决策施政、城乡规划,到社会治安、环境保护、防治腐败,从谋划发展、推进改革,到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都可以通过“两微一端”、網上信箱、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网上议事厅、网上民主听证会等平台,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策民力。这样,人民群众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行驶监督权,确保政府决策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能力。还有利于政策的落实。同时,还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从网络虚拟空间中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线上线下”共同推进党的群众路线不断走向深入,让群众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在改革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激发群众的政治热情,把越来越多的网民拉到政治生活中,为新时代注入了新活力、贡献了新智慧、凝聚新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2017.
[2]赵笑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创新[J].兰州学刊,2018(7).
[3]冯巧飞.新时代增强党的群众工作本领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析[J].实事求是,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