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2019-04-18肖霞
肖霞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随着近年来的规范,无论从资助规模还是资助体系都已经步入正规化、系统化,但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的发挥却仍旧不尽人意。文章从资助工作的诚信育人作用、励志教育作用、感恩育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四个方面的提高来促使高校资助工作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作用;诚信;励志;感恩;心理健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为切实做好教育公平工作,200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多元化混合资助体系。这为各大高校的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政策指导,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3年开始,教育部门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这从思想上为高校的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度。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的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一资助规模大幅增长,其二资助标准不断提高,其三资助经费保障体系得以建立。但资助不仅仅止于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入学,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成人成才。挖掘资助工作隐含的育人功效,也是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资助工作隐含有育人功能。如励志功能,资助工作不限于助学,同样也需助优,挖掘贫困学子中积极、乐观、励志的一面。资助工作不仅能帮助困难学生缓解经济贫困,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缓解精神贫困。物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所谓“人穷志不能穷”。资助工作的励志作用能够长久有效的帮助学生走出贫困。
一、资助工作隐含着众多的育人功效,然而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作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经受考验
目前贫困学生的认定,除由于特殊原因导致贫困有正规的证明如“扶贫手册”、“低保证”、“孤儿证”夕卜,其它困难学生都采用的是在政府部门或者扶贫办公室加盖公章贫困证明。然而当地政府部门或者扶贫办公室对这类文件的审批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抓住这样的一个特点,基本都能够得到一个正规的贫困证明。而实际上,有的学生家里并没有达到贫困的标准,但学生有“不要白不要”的思想,甚至对家庭困难程度进行作假或者夸大,这不仅加大了学生资助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使资助的含义变了味。
(二)资助工作的励志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贫困生评定与等级认定等事务性工作,没有发挥资助工作中隐含的励志教育功效。资助的含义是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而不是“等靠要”。在家庭经济苦难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一部分困难学生丧失自信心,缺乏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与向上性。另一种倾向是家庭经济困难,不仅没有打击学生,却养成了坚忍不拔的精神。而国家的资助并不仅仅限于提供一时的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力更生。而立足现在,我们就要在资助工作中,挖掘困难学生的典型事迹,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资助工作中隐藏的励志作用。
(三)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一部分接受资助的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甚至认为社会、国家、学校对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有享受国家资助的权利,但同时意味着学生应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资助工作中,有一部分受资助的学生滥用助学金,将获得助学金用在非紧急非必需上,这从侧面反应了学生感恩意识薄弱。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学生,深知助学金的来之不易,会倍感珍惜,会将助学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随意挥霍。
(四)资助工作没有做好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困难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
非困难学生的比例高,这是由于家庭因素在心理健康影响因子中占较大比重。而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都是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而这一类学生占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是十分大的。从资助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些隐含着的问题,本着资助的真实内涵,助人自助,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心理,让受资助的学生在心理彻底改变原有的状态。
二、针对以上提到的资助工作育人作用的不足,给我们资助工作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也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一)诚信教育是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民无信不立”的观念,凸显出了诚信的价值。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也突出了诚信的作用。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培养学生的诚信是学校本该有的责任与义务。而资助工作是一次很好的诚信教育的契机,是学生诚信的一块试金石。从《教育部41号令》颁发之后,各大高校都认真学习了文件,并进行诚信班会。但这远远不够,每个学生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诚信档案信息系统,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管理。具体到资助工作中,我们进行贫困生认定时应该参考学生的诚信档案,以诚信记录为参考依据。同时,在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诚信教育,让诚信进入每个学生的心里。
(二)抓好励志教育
要充分发揮助学金导向作用,挖掘受资助的优秀学生典型,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例如,近几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开展“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助学.筑梦.铸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传播了正能量,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培养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学校层面也应该开展各类励志教育活动,如进行励志征文,让优秀学生将自己励志故事写下来,鼓舞全体学生向上向善。还有,开展励志晚会,通过举办国家助学金颁奖晚会,将学生的励志故事感染所有人。
(三)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各校要加强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受助学生要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不忘回报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之恩,不忘回报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之情,不忘承担国家建设之责。感恩是一种内隐的情感,却可以外显为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要注重行为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培养。学校可以组织进行感恩班会、晚会,可以进行感恩行动教育如各类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活动,捐赠活动等。通过对学生感恩行为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大学生背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心理压力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据调查表明,大学生近年来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急需加强的,尤其是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似与资助工作没有关联,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资助工作其实可以相当于一次心理普查,虽然经济困难学生不一定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经济困难学生却给心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方向。将资助工作延顺到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有利于及时排查心理问题学生,同时也有利于预防家庭经济出现学生心理问题。
三、结语
高校的资助工作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效,而这些功效目前却存在问题,如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经受考验,资助工作的励志作用发挥不充分,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资助工作没有做好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维佳.高职高专学生资助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7(8).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2015.
[3]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谢平华.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研究[J].教育论坛,2014,9.
[5]孙茂华.学生资助对接仍存在高校“一头热”情况[N].中国青年报,2017-11-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