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版税看鲁迅《两地书》的出版与热销

2019-04-18杨建民

读书文摘 2019年4期
关键词:版税许广平书局

杨建民

在鲁迅的众多著述中,有一部显得相当别异。这就是他与许广平的往来通信集——《两地书》。

不说身后,鲁迅生前,名气就极大。文章无论小说,散文,尤其杂文,出手便“剑气”逼人,引动知识界,甚至普通民众热捧。眼下,鲁迅要出通信集,与爱人的“两地书”——“名人”加“情书”,对于大众读者,吸引力或许会大大超越其小说、散文甚至名萃一时的杂感。这一点,从选题开始,到出版之后的事实,均“不出所料”。这里,我们试着从该书的版税收入角度,观察当时出版情形,同时反映其受欢迎的程度。

《两地书》 的出版,按照鲁迅“序言”所说,是因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逝世,友人想为他出一本纪念册,向鲁迅询问有关信札引起的。鲁迅说:“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复随毁的……”这毁掉的,基本是友人的来函。在寻找韦素园的信时,将自己与许广平的“自己的信倒寻出来了……”韦素园的死,不仅使鲁迅翻出了自己的家信,还使其觉出了珍贵的意味。“我们对于这些信,也正是这样。先前是一任他垫在箱子底下的,但现在一想起他曾经几乎要打官司,要遭炮火,就觉得他好像有些特别,有些可爱似的了。”于是,“夏夜多蚊,不能静静地写字,我们便略照年月,将他(按:原文如此,前同此)编了起来,因地而分三集,统名之曰《两地书》”。

鲁迅与许广平,由师生而恋人,进而最终结合,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 (鲁迅有原配妻子朱安在家),引发“风波”是难免的。可鲁迅有拗劲,加之现代女子许广平的思想解放,终于结合到一起,是值得庆幸的。这一段光景,用他们彼此的书信记录,应该可靠而坚实。

从现存的鲁迅信件看,他收到李霁野等三人告知韦素园逝世函件的时间是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从时间推断,鲁迅所说,他们翻出了自家的“两地书”是确实的。因为很快,他就有了出版这些信件的想法。数天后的八月十七日,鲁迅给老友许寿裳写了两封信。在下午的第二封信中,他第一次对他人表示了出版信件的信息:“上海近已稍凉,但弟仍一无所作,为啖饭计,拟整理弟与景宋通信,付书坊出版以图版税,昨今一看,虽不肉麻,而亦无大意义,故是否编定,亦未决也。”(按:“景宋”即许广平)

多年写作发表作品的经验,鲁迅可以预知这部通信集的大致前景。从后来所存物件大致可以知道,这批书信,是由许广平照着原件抄录的。之后鲁迅又在抄录件上加以删增修饰,(从常情推去,家人间通信,对人对事,评论起来无所顾忌,可一旦出版发行,众目睽睽,就不得不有所删改或调整;其次,尽管鲁迅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其中“虽不肉麻”,可从现在出版的鲁迅全集手稿原件读去,还是很有些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方。虽然在当时男女双方纯属正常,但事后读来,夸饰之辞,激奋心情,繁琐的小趣味……还是需要略加饰润方才合适。) 最后誊清交付出版。交付出版前,鲁迅还颇有兴致地将修改稿抄录一遍,装订起来,说是要留给孩子。其中心态,于此可以想象。

倘若仅仅如鲁迅所言,意外找出了自家信件,便拿来整理,随即出版,理由虽直接,可似乎不很充分。他给许寿裳的信中,有一句近乎玩笑的话:“为啖饭计”可值得推究。这一年,鲁迅的经济方面,出现了一个颇见影响的变化—— 他数年来每月的一大笔进项,到这一年 (一九三二年) 开始,没有了。一九二七年十月,国民政府成立了直属的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院长为著名学者蔡元培。为中国长久学术考虑,蔡元培很快对一些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人物,采取了聘任为该院“特约著述员”,并给予相当补贴的措施。蔡元培与鲁迅同乡(先前曾聘鲁迅在教育部任职),老友许寿裳为“大学院”秘书,再加之鲁迅的影响,他便被聘为该院“特约著述员”。

由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开始,鲁迅有了一笔每月三百元的“特约著述员”收入。虽然其间“大学院”废止,改称教育部 (一九二八年十月),可聘任的这些人薪金毫无影响,依然每月按时付给。一九二九年一月,鲁迅日记中改称此为教育部“编辑费”,可“三百元”依旧。这一送就是四年多。一直到一九三一年底,鲁迅被裁撤,此“特约”方止。

当时的“三百元”是个什么概念?这里恰好有一些统计资料可作参考。根据国民政府工商部对工人生活的调查统计:1928—1929年 (与鲁迅当时收入这笔钱时间吻合)上海 (这也与鲁迅此时生活地点吻合) 产业工人中的男工月工资最高为五十圆,最低为八圆,一般为十五点八圆;女工月工资最高为二十四圆,最低为七圆,一般为十二点五圆。上海工人家庭一般为四到五口人,通常有两人同时做工,一般每月工资收入为二十八圆到三十二圆左右……(转引自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也就是说,这一笔“特约著述员”收入,几乎是上海普通工人家庭工资收入的十倍。

由于“裁撤”,鲁迅的每月收入一下子减了大半。对于已经习惯的稳定丰裕生活而言,肯定会大不适应。这一年 (一九三二年),鲁迅写稿,汇集成书的速度,一下子提了起来。受“一·二八”战乱影响,鲁迅在外躲避一段时间。回家后不久的四月十四日,日记中有“夜始编杂感集”字样。到本月二十四日,“夜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迄,名之曰《三闲集》,并作序言。”《三闲集》收一九二七至一九二九年杂文三十四篇,末附有作于一九三二年的 《鲁迅译著书目》 一篇。第二天给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写了信。第三天,“得小峰信并版税泉百,即付以 《三闲集》 稿……”

还不止于此。交付 《三闲集》 书稿当天,“夜编一九三十至卅一年杂文迄,名之曰 《二心集》,并作序。”短短两三天,两部文集就编了出来。从收录文章时间可以看出,这四五年来作的杂感,鲁迅先前并没有编辑汇聚。此时生活压力来了,他迅速成册,马上付印,并随即获得版税。连出版多年的翻译,编选的东西,也拿出来印制,这当然也是为获取版税的。

当年九月二十三日,鲁迅“将 《二心集》 稿售去,得泉六百”。此書并未由北新书局接受,而经阿英介绍,售与了合众书店,售价不算低。几乎与此同时,希图更大发展的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想通过出版文艺书籍来扩大营业面。为借助大作家打好开头一炮,首先向鲁迅约稿。此时,鲁迅手头已经大致编好一部翻译文集 《新俄作家二十人集》,便即刻答应。由于集子太厚,为顾全丛书篇幅及售价,出版编辑建议可否将此书一分为二,各立书名。虽然该公司希望得到鲁迅的创作文集,但只要有鲁迅之名,即使翻译,也可以保证受到读者关注,所以立即接受。随即,鲁迅也开始了分拆工作。九月十三日:“夜编阅 《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 上册迄,名之曰 《竖琴》。”十九日:“下午编 《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 下册迄,名之曰 《一天的工作》。”

还有,从北平看望母亲后,回家不久的十二月十四日:“自选旧日创作为一集,至夜而成,计二十二篇,十一万字,并制序。”这部 《自选集》,收 《野草》 中的七篇:《影的告别》 《好的故事》 《过客》 《失掉的好地狱》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淡淡的血痕中》;《呐喊》 中的五篇:《孔乙己》 《一件小事》 《故乡》 《阿Q 正传》 《鸭的喜剧》;《彷徨》 中的五篇:《在酒楼上》 《肥皂》 《示众》 《伤逝》 《离婚》;《故事新编》 中的两篇:《奔月》 《铸剑》;《朝花夕拾》 中的三篇:《狗·猫·鼠》《无常》 《范爱农》。共计二十二篇。没有杂文,应该是人们认为较为标准的创作。第二天,鲁迅便“以选集之稿付书店印行,收版税泉支票三百”。此书卖给了创办未久的上海天马书店,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印出。

一下子送出这么多册杂文、译文、创作,还“自选”……远远超出前数年份的出版热情。很明显,每月少了“三百元”,经济压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 《两地书》 的编辑,就容易理解多了。

对于 《两地书》 的抄写和改订,鲁迅一定是愉快的。所以,刚开始抄录不久,他就把消息告诉了长期出版他作品的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从保存下来的函件看,他在当年十月,已经与李小峰谈到了这部集子:“通信正在钞录,尚不到三分之一,全部约当有十四五万字,则抄成恐当在年底。成后我当看一遍并作序,也略需时,总之今年恐不能付印了。届时当再奉闻。”(十月二十日函)从口气上看,应该是交给北新书局出版没有问题,可又不甚肯定,“届时当再奉闻”是留有余地的。可鲁迅编排这部书的进度仍未停下。在十月三十一日,已经“夜排比 《两地书》 迄,凡分三集”。也就是说,此时已经编写完成。

但就在鲁迅给李小峰写这封信后不久,北新书局竟然闹出了一场大麻烦,导致北新书局一度被封。此时的鲁迅,不得不重新考虑 《两地书》 的出路。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给李小峰的信中,鲁迅说:“这半年来,沪寓中总是接连生病,加以北平,实在亏空得可以,北新书局又正有事,我不好来多开口,于是只得自选了一本选集,并将书信集豫约给一个书店,支用了几百元版税,此集现在虽未编成,自然更未交出,但取还的交涉,恐怕还是很难的,倘再扣住,也许会两面脱柄,像 《二心集》 一样。”这就是说,因为家里需要花钱,所以鲁迅已经将 《两地书》“豫约”给其他书店了,还“支用了几百元版税”,只是因为稿子还未编就,没有送出罢了。不对,稿子早已在十月底已经编就。鲁迅这样说,显然有些不满在其中。因为他怕“两面脱柄”,“像 《二心集》 一样”。

前面介绍了,鲁迅几乎同时编辑出《三闲集》与 《二心集》两书,仅从书名也可以看出彼此的联系。但 《二心集》,北新书局因为种种考虑,没有接受。这使得鲁迅只得重新找地方,才售卖了出去。虽然鲁迅的书不愁卖,但遭到北新书局,也就是李小峰的拒绝,鲁迅还是很不“爽”的。此时说“豫约”了另一家书店,应该就是一种不愉快的说辞。李小峰见到鲁迅如此态度,十分着急。他是出版家,当然知道 《两地书》 的销售前景,无论如何,他不能失去这部书。十二月二十八日,他带了一百五十元的版税,亲自交到鲁迅家里。

过了几天,进入新的一年。鲁迅在一月二日,给了李小峰一封比较严正的信,较为深入谈及书稿的有关情况:“书信集出版事,已与天马书店说过,已经活动,但我尚未与十分定实,因我鉴于《二心集》的覆辙,这地步是要留的。”看来,鲁迅对李小峰拒绝 《二心集》,确实很不舒服,不仅一再提及,此时仍不肯就 《两地书》 出版给李小峰一个定准说法。

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曾是鲁迅的学生,互相信得过,并且比一般书店,对鲁迅要诚实可靠,这也是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不过这事情已经过去了,北新又正在困难中,我倘可以帮忙,自然仍不规避,但有几条,须先决见示……二、因为编者的经济关系,版税须先付,但少取印花,卖一点,再来取一点,却无妨。……四、因我支了版税而又将书扣住了,所以以后必须将另一作品给与天马书店。”

不管多少条件,《两地书》总算交到了北新书局手里。虽然条件略显苛刻,即在书店还未售出书的情况下,版税得先行付给。鲁迅在北新书局印制的著述,版税是20%。文人中,这是高的。这部 《两地书》,版税又超出,是25%。可见无论作者和出版者,都对这部书前景看好。

对 《两地书》,鲁迅是格外关注的。三月二十五日,鲁迅在信中说:“《两地书》 的校稿,并序目等,已于下午挂号寄上。”信末,鲁迅附了一句:“《两地书》 不用我的印花,不知可有空白之版权印纸否?”所谓“印花”,是当时的一种版权证明。“印花”上作者盖印,由书店贴在待售书上。此书鲁迅没有用“我的印花”,据可见资料,初版印花用了“广平”二字的白文印鉴。

此书好销在大家预期当中,所以抢快抢早。鲁迅在四月六日“晚校 《两地书》 迄”后,不过十来天,书就印好了。十八日“下午得小峰信并 《两地书》 版税百五十,即付印证千”。第二天,印好的书及全数版税一并获得:“得小峰信并 《两地书》 版税泉百,并赠书二十本,又添购二十本,价十四元也。”速度极快。

此书定价一元,鲁迅交付印花一千,版税应得:头一天付“百五十”,第二天再付“百元”,计二百五十元。正是约定的25%。(一般情况,是书售出后再计版税,此书却约定先付版税,而书店接受,可见双方对此书销售的良好预期) 作者购书七折优惠,故样书二十本之外再购二十,价十四元。

北新书局印制鲁迅著作颇多,故每月都数次送版税来。可 《两地书》 版税,鲁迅总是另记一笔。第一次一千本版税交来不过十三天,五月三日“下午得小峰信并 《两地书》 版税泉百二十五,即复”。这应该是五百册加印版税。那么,前面一千册已经销毕或发出?十二天后的五月十五日:“得小峰信并本月版税二百,《坟》 二十本,又 《两地书》 五百本版税百二十五元,即复,并交广平印证五百枚。”可见这五百册不过十来天又发行或销售完了。十二天后的二十七日:“午后得小峰信并本月版税二百,又 《两地书》 版税百二十五,即付以印证五百枚。”好家伙,不过一个来月,《两地书》 就印了两千五百册,且两千册已经发行销售。

进入六月,《两地书》 销售势头不减。二十四日:“晚得小峰信并 《两地书》 版税一百二十五元,即付印证五百枚。”这之后,出现了一点新问题。由于北新书局前面出书惹怒了回民,书局一度被封。故此影响到生意。为生存,书籍印制时,书店只能化名。《两地书》 即用化名“青光书局”出版。这样一来,生意就不能兴旺,收账有困难,所以李小峰希望 《两地书》 七月后取印花时先交一半版税。这册书是先付版税后销售,确实给书局一定压力,故此鲁迅同意了:“……此后之《两地书》印花先交半税,是可以的。”“但有附件二:一,另立景宋之账,必须于节边算清余款;二,我如有需用现款,以稿件在别处设法的时候,北新不提出要印的要求。”也就是说,此书要单独给许广平列账,且到年节时账须结清。鲁迅其他作品要拿到别个出版机构印制,“北新”不能干涉。(鲁迅大多数作品均在北新书局印制,故在一定程度上有优先出版权。)

由此,七月五日:“下午北新書局送来 《两地书》 版税泉百二十五,即付印证千。”一千印花,先付了一半版税。八月二日:“晚得小峰信,并 《两地书》 版税百廿五,《杂感选集》 版税百,即付印证各壹千枚。”(按:《杂感选集》 即瞿秋白所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 九月四日:“下午得小峰信并泉百二十五元,即付 《两地书》 印证千。”十二月二日:“得小峰信,即付 《两地书》 印证五百……”

这是鲁迅日记中记载一九三三年半年多时间 《两地书》的印制销售情况。总括算一下,共送出印花(印证)六千五百枚。鲁迅应得版税一千六百二十五元。当时已经收到一千一百八十七元五角。余款按照约定 (见前),年节之时便需结清。这么短的时间,印制六千余册,即便在今天如此多的较高(与当时比) 文化程度人群中,销售也并非一件易事。鲁迅的影响,加之“情书”的号召力,显著造成了此书的畅销。这部书,对于作者及出版商,可用得今天一句时髦语:“双赢”。

猜你喜欢

版税许广平书局
鲁迅批阅许广平的“模范文”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北新书局支付给鲁迅的版税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
晚清官书局研究综述
做鲁迅的女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