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2019-04-18倪刘根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淮南

倪刘根

摘要:推进煤基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是煤炭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淮南市为例,梳理了煤基产业产学研发展的情况,重点分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构建煤基产业的创新链、打造煤基产业现代供应链、优化煤基产业的利益链、完善煤基产业的服务链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为煤炭型城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供研究视野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淮南;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101(2019)01- 0024- 04

淮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围绕发展和壮大煤基产业,淮南已经集聚了一批煤基企业,培育了若干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著名企业,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该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拥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合作非常活跃、产学研合作能力强。围绕服务煤基产业发展,安徽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分别建立了围绕煤基产业的专业、科研中心和实验实训中心。此外,淮南吸引或成立了若干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第八研究所、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其中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是服务煤基产业技术创新的典型机构。淮南依托煤基产业,已经集聚了一批合作能力较强的煤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这为煤基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合作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淮南市作为安徽省创新型试点城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1]。在此背景下,系统地研究淮南煤基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成效与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淮南煤基产业中的產、学、研各方进一步深入合作,进而提升淮南煤基产学研合作水平,还有助于为淮南政府部门促进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淮南煤基产业产学研发展情况

(一)政产学研合作,实现煤基产业技术创新

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及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科研合作,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各类重大问题。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根据淮南市煤电化产业发展要求,开展了煤基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淮南市环保局、淮南市建材所、安徽理工大学、平圩电厂、洛河电厂共同开展“淮南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打造一批矿山机电装备研发创新团队,带动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发展,探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体制,为我省乃至国家矿山机电装备实现由国内进口到自主研制的转变提供应用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淮南围绕煤基产业,联合地方高校共同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淮南矿业集团“十二五”期间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投入1.5余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建有煤矿主体专业73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室116个;建成了职业教育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建有2个省级实训中心——“采矿工程”、“煤矿机电”;校内实习涵盖了矿山机械、井下钻机、数控机床加工、矿电、普电和钳工等6大类;投入巨资建立了煤矿综采仿真工作面。目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以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的二十多个厂矿以及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矿业集团所属煤矿为依托,建立了煤矿主体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这些煤基企业的生产基建设备资源利用度大大提升,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大大增强,有力地提升了人才培养效果。淮南联合大学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公司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开发《化工单元操作》等项目化课程,开展《Zn/二氧化钛/石墨烯的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等科研项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三)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

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打造引才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截至2017年,淮南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重点实施“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建设创新团队39个;已建立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院士工作站等9个工作站。淮南矿业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以来,通过与安徽理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联合,分别于2008年8月和2011年9月先后引进两批共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已出站。第三批博士后于2016年5月启动,对外公开招收引进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EI/SCI收录6篇,编写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2]。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的研究既是企业创新的需求,也是科研探索的需要,是两者很好的结合。

二、淮南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成效

淮南在探索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实践中,形成了“煤基产业联盟、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委托研发、联合开发、全面战略合作”五种产学研合作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

1.煤基产业联盟。组建煤基产业联盟,可以整合产学研各方的技术和产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技术研究院依托安徽理工大学,联合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当前安徽省煤炭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吸纳国内外现代煤炭加工技术和人才,形成一支专业型、创新型的科研团队,以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为导向,以煤炭洗选和分级提质、两淮矿区煤直接气化等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建设煤炭加工共性技术试验平台,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将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煤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咨询服务、分析检测、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2.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在发展煤基产业的实践中,为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淮南通过建立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稳定开展。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整合并充分发挥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深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水、火等安全开采技术重大课题研究[3]。

3.委托研发。项目委托是委托方(一般是企业)将自身所需要的项目委托给受托方(包括大学、科研院所或相关企业的实验室)完成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4]。淮南煤基企业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形式将企业所遇技术难题交由此领域的优势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通过支持研发费用、提供相关支持等获得对方的技术研发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实践。截止2018年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下达直管科研计划84项,其中新增直管科研项目23项,结转直管科研项目61项。

4.联合开发。煤基企业由于自身科研条件所限,难以独立承担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与其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联合开发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高端模式,更容易实现技术与知识转移。如安徽理工大学借助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安徽省淮南、淮北、皖北和新集四大煤炭矿业集团合作研究课题91 项,经费1 930.55 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 余篇,出版专著17 部;获得批准的发明专利3 项,成果转让22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 项,厅局级奖18 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全面战略合作。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国投新集公司)与安徽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从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研发、共建实训基地、校企文化合作等建立全面的校企合作。2011 年,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国投新集公司)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对该公司下一步的人才引进、技术开发、科研、技术一体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淮南市政府先后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交流、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这对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带来了新的合作内容与新的机遇。

(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成效

在产学研合作的驱使下,淮南市政府不断提升了淮南煤基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提出了“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并积极引导煤炭生产企业(淮南矿业集团、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延伸煤炭产业链,增加煤基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了煤基产业竞争力,推动煤炭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淮南矿业集团的原煤产量由2011年的6 751万噸下降到2017年原煤产量5 722万吨,百万吨死亡率由2011年的0.103降低到2017年的0.069。2017年淮南矿业集团获淮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21项。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国投新集公司)通过各类科技成果172项,其中省部级成果14项,地厅(含公司)级成果88项,国家和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科技专著3部,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三、煤基产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淮南煤基产学研合作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试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沟通不对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差异较大,导致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科研成果虽然具有学术价值,但缺乏产业化条件。据了解,淮南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且符合企业迫切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较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思想观念,在科研工作中从技术的发展角度考虑较多,而对该技术应用的现实可能性及市场应用前景考虑较少,造成科研创新的成果不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企业实际需要的创新又提供不了的尴尬局面[4],从目前淮南市情况来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到5%。

2.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不积极。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学研合作各方不能很好的沟通协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难以形成目标一致的研发团队,合作不够紧密,甚至在利益分配上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产学研合作各方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多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只作为技术支撑,因此在研发费用划分、合作利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后产品销售收入的提成比例和各自应当承担的风险等问题上,合作各方的目标值相差甚远,导致政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一方面,企业参与到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热情还不够高,合作力度不够大,多数限于单个项目,而且以短期合作为主。另一方面,政府的产学研科技经费投入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淮南市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2015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比例为3.34%,比2010年的3.71%下降了0.37个百分点。由于缺乏资金扶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再次,市、县、镇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联动性脱节,市级产学研工作抓得紧、扎实,县区、专业镇的产学研工作跟不上,行动比较迟滞。

(二)主要发展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根据淮南市发展现状,从构建煤基产业的创新链、打造煤基产业链、优化煤基产业的利益链以及完善煤基产业的服务链四个方面出发,为淮南转型发展提供思路与优化对策。

1.构建煤基产业的创新链。煤基产业创新链,就是以打造“两型”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技术研发、专利、知识产权以及标准等,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商业化全过程活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创新、公共安全技术创新、传统技术改造创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实现煤基产业创新链的构建。

2.打造煤基产业现代供应链。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档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煤基产业现代供应链就是对这一思想的贯彻落实,不仅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加快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淮南打造煤基产业供应链需要坚持“互联网+产业链”整合策略、开放型经济策略、产业集群化策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新煤炭交易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是淮南市煤基产业现代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3.优化煤基产业的利益链。要使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共赢,就必须在成员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因此,利益链的完善以及合作利益公平合理的分配是维持和巩固产学研合作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政府调节作用、明确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归属、构建产学研的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选择合理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方式是淮南市产学研利益链完善的途径。

4.完善煤基产业的服务链。淮南的煤基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要推动淮南煤基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完善的煤基产业服务链为后盾,服务链上各个服务要素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独立,又融合,并在社会范围内,依照各自的优势,按照各自的分工,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发挥政府在煤基产业服务链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煤基产业服务链中的引导作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煤基产业服务链中的通导作用是完善煤基产业服务链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明姬. 如何认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报告之二[J].中国经贸导刊,2018(1):63-68.

[2]孙刚. 工程科学化服务产业化技术国际化——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纪实[J].安徽科技,2014(3):19-22.

[3]王晓明. 中关村产学研合作的三种典型模式[J]. 中国发展观察,2015(4):36-40.

[4]王艳.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障碍性因素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3.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淮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