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力度
2019-04-18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旧区改造,既关乎城市发展,也关乎民生改善,既影响城市风貌保护,又影响城市安全运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上海始终高度重视旧区改造工作,20世纪90年代提出“365危棚简屋改造”,21世纪初以“政府主导、土地储备”为主要思路推进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根据《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有序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24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是该规划唯一的约束性指标,足见其重要性。同时,该规划辟有专栏论述旧区改造工作,提出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集中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普陀区、浦东新区等主要加快推进旧区规模大、房屋结构差、安全隐患多、群众呼声高的地块改造,徐汇区等在基本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同时,推进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同时探索一级旧里及以上房屋的改造模式。
回顾过去三年的工作,旧区改造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深化了对“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机制的认识,强化了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意识,完成了1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调整优化了相关工作组织机构,加大了旧住房综合改造和里弄房屋修缮保护的力度。
但也应该看到,新时期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市场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又比如,保留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力度亟待加强。再比如,筹资压力与利益平衡的约束越来越紧。这些挑战的核心和关键是机制问题,尤其是利益平衡的机制问题。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保障旧区改造工作持续推进。
破解旧区改造的机制瓶颈,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对旧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认识旧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提高思想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以深刻的思想认识为工作支撑,才不会太过专注于算经济账,才能探寻到破解瓶颈的创新之道。
首先,聚焦改善旧区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2019年将完成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修缮保护10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这将加快改善旧区内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要重点聚焦未纳入旧区改造范围而规划列入保留保护的各类里弄房屋,以解决实际居住困难为出发点,加快提升居住功能和居住品质。
其次,积极探索多元合力新模式。为了改革原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旧区改造模式,上海通过法律、行政和市场等手段,正在探索“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新模式,积极搭建平台为市场主体寻找合作伙伴。这是迈向多元合力的重要一步,还需继续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多方同心协力推旧改的局面。
再次,完善居民自治与社会参与机制。由于旧区改造会触及居民以及相关主体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利益平衡问题的关键是要形成沟通平台、协调机制和参与模式。在前期征询工作中,既要遵循业主的意愿,听取居民意见,又要创新工作方式,有效引导群众期盼。在利益沟通和协调过程中,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找“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