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加工业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

2019-04-18薛莹吕杰韩晓燕陈迪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加工业东北加工

薛莹,吕杰,韩晓燕,陈迪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食品加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和工业融合联动发展的纽带。食品加工业又称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从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纵观世界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食品加工业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原料,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地就业特别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食品加工业绩效评价是衡量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早在20世纪,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食品加工业绩效及增长因素的研究。Connor等[3]和Gopinath等[4]从农业投入、外国投资、食品需求结构、市场结构、技术变化等方面研究了食品加工业增长的影响作用。Goetz[5]应用不同计量模型测量食品加工业不同增长因素的影响和贡献。与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发展经验相比,我国对食品加工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王凤霞和江雪梅[6]、冯蕾等[7]、王海波[8]和刘合光等[9]通过借鉴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应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农产品深加工竞争力等建议。二是研究食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余艳峰等[10]和张俊娜[1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生产要素、企业规模、相关及辅助产业、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方面研究了江西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河南省食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徐晓丹和支大林[12]则是利用省级层面统计数据从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对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聚进行了系统研究。三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绩效及影响因素。王秀清[13]从增长、结构、绩效三个方面揭示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并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食品工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李鹏和曾光[14]、李崇光和陈诗波[15]、王艳华等[16]和杨兴龙等[17]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全国、湖北省和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行业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发现食品加工业全要素的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胡鞍钢[18]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李鹏和曾光[19]运用DEA模型预测法对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效率进行评价,提出存货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其效率。张谋贵[20]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全国各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从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化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从现有文献来看,食品加工业绩效及影响研究是学者近几年关注的热点。然而,学者们对绩效的研究更多是关心其动态绩效即生产率方面,而对静态经济绩效关注的较少。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率差异较大[21],东北地区拥有我国15%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和畜牧业生产最重要区域,为发展食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原料来源[22]。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提升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和城乡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东北地区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各种压力,如何利用农产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提高食品加工业绩效,加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东北三省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推动东北食品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根据2005—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历年统计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所得,分别获得了每个省食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目前为止,这是较全面的食品加工业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统计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统计内容主要包含食品加工业的企业数、就业人员、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利润额、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深度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指标,来测度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其中市场占有率是根据产品销售产值占全国产品销售收入比例计算得到,加工深度是由当年价格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相比计算所得。另外还包含东北三省的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进出口总额、财政支出总额、农林牧渔总产值、全社会商业零售总额和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指标来反映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

1.2 模型选择

1)食品加工业绩效评价方法。绩效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进行表示,需要选择几个指标测度权重。一般来说,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较强的主观臆断性,是通过专家或者少数代表赋值的方式进行,不太适合大样本数据的测度[23]。相比较而言,因子分析法能够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较好的进行科学测度。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提取食品加工业绩效初始公因子得出因子分析模型,最后算出各个公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即食品加工业绩效。

2)食品加工业绩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面板数据能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的特征,可以用来构建并检验更为复杂的行为模型[24]。根据模型截距项和解释变量系数是否固定不变,面板数据有两种基本形式: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一般来说,先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研究适合哪种具体模型。本研究通过检验,运用东北三省2004—2016年食品加工业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以食品加工业绩效作为因变量,从东北三个省的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和资源因素3个方面引入自变量,构建的随机效应模型为:

式中:Y是被解释变量,表示东北地区食品加工业绩效。下标i表示第i个地区,i= (1, 2, 3),分别表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下标t表示第t年,t为2004—2016年。下标1~8分别表示解释变量相应的系数,变量的具体描述详见表1。uit是随机干扰项。

1.3 变量选择

1)食品加工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前人对绩效的测度主要围绕全员劳动力生产率、价格成本离差程度、全要素生产率、产品质量、资产利润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25-26]。本文根据产生绩效的来源进行划分,考虑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经济绩效,然而经济绩效这个指标根据某一个指标来反映不够全面。刘晓丽[27]在分析产业经济绩效中,从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环境、经营效果、投入产出比、政策制度等指标反映经济绩效。雷振丹等[28]在研究兵团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从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来反应经营绩效。李博和贾志永[29]在研究我国食品加工业区域比较研究中,选取15个指标反映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将这15个指标分为规模因子、盈利因子、动力因子和潜力因子4类。本研究借鉴文献,分别从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选取10个指标共同反映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表1)。

表1 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northeast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2)食品加工业绩效影响因素指标选取。本研究借鉴以往文献,分别从经济因素、市场需求、资源因素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指标选取(表2)。关于影响食品加工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张谋贵[20]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化因素及其它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支出额和农产品产值对食品加工业有显著影响。丁建松等[30]在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中,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政策制定环境等方面。本文经济因素用东北三省的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和财政支出额表示。市场需求主要依据地区的资产投入数量和外贸总规模,因此选取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两个变量。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全社会商业零售总额和15~6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分别代表自然资源、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表2汇报了各变量具体统计特征。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绩效主要要素发展分析

企业规模是直接影响行业绩效发展的主要指标。东北食品加工业企业数量从整体上看呈先急速上升后平缓下降的趋势(图1)。黑龙江和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数量虽然看似平稳,但其增长率逐年下降,而辽宁省食品加工企业数量波动较大,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由此可知近几年东北食品加工业发展态势并不稳定,尤其辽宁省食品加工业近几年经济发展滞缓[31]。数据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整体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从2010年3 549家到2016年减少了421家。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企业数量虽然比同期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要高,但是到2016年已经低于另外两省,比2010年减少了52%。截至2016年,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增长了3.03倍,黑龙江食品加工企业数量2016年比2004年企业数量增长率为269.80%,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企业数量虽然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边际增长率逐年下降。

图1 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对比Fig. 1 Comparison chart of the number of foo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从整体上看,东北食品加工业就业情况与企业规模变化趋势相同,就业人数从2004年大幅增加到2012年以后开始减少(图2),且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就业人员变化波动较大,走势与东北整体一致,吉林和黑龙江食品加工业就业人员平缓增加,但就业人数增加幅度不大。由此可知,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出现从繁荣走向了衰落的迹象,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吉林省食品加工业2016年就业人数为12.74万人,比2004年食品加工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57倍;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就业人数从2004年到2016年增加了1.12倍;而辽宁省的食品加工业就业人数2016年比2004年仅增加了67%,就业人数与吉林省、黑龙江省基本持平(图2)。

图2 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就业人数对比Fig. 2 Comparative chart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employment f gure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2004—2016年期间,东北三省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的销售收入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到2013年之后开始下降(图3)。这表明东北食品加工企业整体上生产力水平发展迅速,但在近几年有剧烈下降趋势,可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在近13年内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辽宁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变化较明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3)。东北食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由2004年787.15亿元持续稳步增加到2013年10 483.82亿元,达到食品加工业这一时期变化曲线的峰值,数量翻了12.3倍,峰值之后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开始以15.68%的速度下降。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35%、22.65%和12.32%,到2016年辽宁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仅为1 673.39亿元,比同时期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都低(图 3)。

图3 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对比Fig. 3 Comparative chart of sales income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东北三省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的资产总额整体上由2004年的601.5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 141.38亿元(图4),增长5.88倍。整个增长过程,只有在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波动,在2009年之后开始迅猛增长,直到2014年开始缓和,并有下降趋势。其中吉林省、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趋势与东北整体一致。这说明,在过去的13年里,东北食品加工企业的资产先是在不断增值,但近几年东北经济不景气可能也影响到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图4 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对比Fig. 4 Comparative chart of total assets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综上,从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可以看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相同,而辽宁省波动较大。其中辽宁省曲线波动呈现正态分布态势,在2013年以后有下降的特征,说明在2013年以前食品加工业是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优势产业,这与李专[32]研究结论一致。最近几年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发展趋势明显下滑且生产力低下。因此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目前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发展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变。另外,东北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食品加工业规模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最近三年,企业数量、就业人数、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反应了东北食品加工业发展急需关注,来挽救经济衰落的态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2.2 东北食品加工业绩效测度与评价

信度与效度检验。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都需要对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一般来说,KMO值越接近1.0,越适合做因子分析。由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可知,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KMO值分别为0.720、0.673和0.690(表3),都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另外东北三省的P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也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Table 3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载荷矩阵累计方差贡献率。本研究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只提取一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1.19%和92.06%(表4),说明这一个公因子就能涵盖所有指标的信息,将其命名为经济绩效,得分分别记为Y2和Y3。而辽宁省按照特征值大于1.0的标准选取,提取了两个公因子,经过旋转因子得到方差贡献率高达96.21%,研究将成分1命名为规模因子,成分2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这两个因子都代表了经济绩效,最后计算综合得分Y1。

东北食品加工业绩效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普遍表现出这一现象,其中辽宁省食品加工业绩效波动幅度最大,黑龙江次之,吉林省较小。在2010年以前绩效得分出现负值,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食品加工业绩效综合水平处于近13年来平均水平之下,但是这并不代表在2004—2010年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绩效在同时期水平低,只是低于2010年以后的年份。在2012年前,辽宁省食品加工业绩效水平要高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到2012年以后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绩效水平开始领先(图5)。然而2013年以后东北三省食品加工业绩效均出现下滑的现象,其中辽宁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这与食品加工业绩效主要要素描述性分析一致。东北三省的食品加工业整体绩效情况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食品加工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表4 特征值与方差贡献表Table 4 Contributions of eigenvalues and variances

图5 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对比Fig. 5 Comparative char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2.3 东北食品加工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食品加工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得到了经济绩效得分Y,将其作为因变量,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基于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进行设定检验,通过进行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通过检验发现,P值为0.21,并不显著,所以本文模型适合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更好。从表2中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平均值均大,而被解释变量数值较小,所以先对8个解释变量取对数。由于随机效应模型本身就考虑了异方差性并进行修正,所以不做检验,并且所有回归结果的组内拟合优度均超过90%,说明模型中已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解释变量,遗漏变量可能性较小,故内生性问题忽略不计。为了使模型估计结果更准确,避免模型出现的随机效应、序列相关和截面相关等问题,本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修正处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修正,使估计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合理性(表5)。

表5 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随机效应估计Table 5 Random effect estim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northeast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人均GDP、地区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和15~64岁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对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增加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表5)。这意味着随着人均GDP总量的增加,食品加工业的经济绩效会增加,说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情况直接影响着该地区食品加工业的经济绩效质量。地区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对东北食品加工企业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农林牧渔总产值越高,食品加工业的原材料极大丰富,其经济绩效就越好,这与张谋贵[20]研究结果一致。15~64岁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对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在10%水平上显著,劳动力对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的增加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东北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地区进出口总额对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的增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会阻碍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居民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食物消费支出比重不断降低,而且食物消费总额中农产品直接消费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这与王秀清[13]研究结果一致。地区进出口总额对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有显著负影响,这可能因为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能会选择更优质和有知名度的产品消费,说明当前东北食品加工产品与居民生活需求存在着一定的不相适应,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有所下降。

此外,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财政支出额、地区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对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分析结果说明东北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支持,还需要食品加工业的内涵建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是解决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更是农业拓展产业链条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缓慢,迫切的需要关注和改变,振兴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研究表明,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普遍表现出这一现象,其中辽宁省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波动幅度最大,黑龙江省次之,吉林省较小。东北食品加工企业经济绩效趋势是由企业规模、资产总额、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平均利润额、劳动生产率、加工技术水平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等指标表现出来的。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发展态势不容乐观,经济指标均逐年下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东北食品加工企业经济绩效受经济因素和资源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和15~64岁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对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有积极的影响,而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地方贸易发展会影响本地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对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有阻碍作用。由此说明,区域经济形势和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推动东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而由于食品加工业本身在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不足,本区域消费水平和进出口的发展却带来了相反的作用。鉴于此,面对目前东北食品加工业经济绩效下滑态势,行业发展竞争力低下,东北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应该从食品加工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保障两个方面入手。

3.2 建议

目前,东北地区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同时面对中央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机遇,探寻东北地区食品加工业绩效波动的外因和内因,对充分利用东北农产品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和完善食品加工业各类支持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一是要从农产品原料质量上入手,保证加工原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二是要适度扩大企业规模,改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注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品宣传引导居民消费。

2)转变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式。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食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的质量,同时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食品加工原料资源,对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于当前东北产业结构的现状,应该转变东北经济发展中过度重视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业的思想意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进而有重点地加大对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增强食品加工业产品竞争力。进出口贸易影响着区域食品加工业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影响到居民对区域食品消费的选择。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加工型农产品专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积极完善食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食品加工业,强化区域品牌建设,提高食品加工业及产品竞争力。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加工业东北加工
东北铁锅炖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Make ’Em Laugh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大东北的春节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