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新疆为例
2019-04-18黄静余国新胡殿毅
黄静,余国新,胡殿毅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而农业弱质性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社会和技术等风险。这就要求必须发展农业保险来保护农业生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补偿农民经济损失,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内外部环境复杂,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1],发展比较缓慢,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诉求。二者发展的不协调不仅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的推进,还会减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梳理相关文献,在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中,学者们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与评价[2-3]、新“四化”的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4-5]、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6]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针对农业保险的研究涵盖农业保险的支农效率[7]、精准扶贫[8-9]、空间差异[10-11]、市场结构[12-13]、保费补贴[14-15]和参保行为[16-17]等方面,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关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或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诉求。江生忠和张煜[18]提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保险通过赔款和给付环节对农村生产建设的保障作用和对灾害损失的补偿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收入日益增加,家庭生计得到更多保障,农业保险带动农民脱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李凤伟和龚峰[19]认为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将逐步突显。叶明华和朱俊生[20]则提出通过转移和管理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种风险是农业保险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核心使命。林乐芬和陈燕[21]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程度加深,农户尤其是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日益强烈和多样化,同时也对农业保险理赔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针对两者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曹卫芳[22]指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呈现互动能量逐渐增强、运行路径“累积向上”、互动成果不断扩大特征的互动机制。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保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局限于单方面地探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或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诉求,而关于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尚未有学者进行探索。鉴于此,本文以新疆为例,基于农业现代化规划和农业保险政策支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发展的特征,探讨其协调发展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出台支持二者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有益支撑。
1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机理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遭遇的各种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作为重要的支农惠农工具之一,其不仅具备资金融通和经济补偿功能,还可化解潜在农业生产风险,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前提,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和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生产要素、技术和制度等的改善在农业生产中的全方位反映;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直接目标在于稳定和恢复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图1)。
图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耦合协调机理Fig. 1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现代化改变了传统农业保险环境,扩大了农业风险[22]。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农业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农业风险更为集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要承担更高水平的风险。而且,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逐渐趋于一体化,农业风险关联度增加,不仅在农业生产中面临自然灾害、作物产量等风险,还增加了农产品运输、加工等服务部门的风险,整个农业产业链成为风险承担的主体,这种风险范围更大,危害更强。其二,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是单个散户,其生产投入少、规模小、灾害损失少,同时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缺乏风险分散意识,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投入多,种植规模大,相应面临的农业风险也扩大,这些组织和公司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投保意愿,从而增加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其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保险基础的转变。随着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组织的内部,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度大大提高,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约束,明显降低了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使农业保险向更高水平发展。
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首先,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稳定器作用。农业保险作为对农业风险进行事前预防、事后补偿的一种风险转移手段,在农业经营主体发生风险时可以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再生产能力,避免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的脱节。其次,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助推器作用。农业保险可以保护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投资,从而增强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农业保险通过稳定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对工业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并以此促进其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再者,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经营组织利益机制的形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户、企业和中介组织形成了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产业链组织,农业保险保费由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承担,成本和收益由合同约定,这使得各主体之间权责分明,风险降低,一旦遭遇农业风险,农业保险就可以发挥风险分散的功能,保障各主体的基本利益。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参考钟丽娜和李松柏[23]、林正雨等[24]和吕开宇等[25]研究,根据数据可获得性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维度选取12项指标;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农业保险效率、农业保险结构和农业保险持续性方面选取11项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2017年)、《中国保险年鉴》(2002—2016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2—2017年)。
2.2 熵值法
熵值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参考穆哈拜提·帕热提等[26]和刘畅等[27]研究,利用熵值法计算出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系统各指标权重(表1),再对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式中:xij为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为指标权重,U1为农业现代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U2为农业保险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的概念源自于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主要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运动形式或系统之间通过某种联系联合起来的现象,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协调过程和整体的协同性[28]。在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
表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指标体系Table 1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式中:C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系统的互相耦合性程度;U1为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2为农业保险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虽然,耦合度模型能够反映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情况,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耦合度较高的情形既有可能是两大系统发展水平都走低,也有可能是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较高的情况。那么,单纯依靠耦合度模型就易产生误导性的结论,进而出现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反应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应,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两大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应了两大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的贡献系数,二者的取值通常取决于两大系统的相互促进程度和各自的重要程度[29]。本研究认为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大于农业保险的贡献,α、β赋值分别为0.6和0.4。
2.4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处于何种程度,需要一定的判定标准。因此,参考李健等[30]、段婕和孙明旭[31]、曹兴华[32]研究,再结合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耦合协调度大小的程度,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见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各子系统演变趋势分析
2001—2016年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3个子系统得分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图2)。农业产出水平子系统中,土地产出率对其发展水平影响最大,2008年新疆的土地产出率出现较大下滑,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较低,进而导致农业产出水平在2008年出现下降;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越高,则农业生态环保意识越低,导致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下降,其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子系统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子系统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平稳缓慢增长阶段。2014年以后,可能是因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等相关农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系统中除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外,其他子系统和谐有序向好发展,可以看出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Table 2 Division standard of integrated coordination degr ee
图2 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演变趋势Fig. 2 Evolu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bsystems
农业保险4个子系统评价得分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得分在2006年和2011年呈现较大波动(图3)。2006年之前,农业保险4个子系统得分均出现下降趋势,农业保险结构下降趋势最明显,主要是农险占财险市场比重出现下降,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2006—2011年间农业保险4个子系统得分均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农业保险结构和农业保险持续性子系统,主要是由于2007年国家财政拨出1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首次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而新疆被列入了试点省区之一,这对推动新疆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导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增加,农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上升,进而对整个保险市场的结构和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11年以后,面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新疆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效果不断显现。因而从2012年开始,除农业保险持续性子系统,其余3个子系统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新疆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农业保险的持续性得分从2009年开始持续低于其他子系统,主要可能的原因是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年增长率较低,农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年增长率越高,越稳定,农业保险发展的持续性才越强,这对农业保险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图3 农业保险子系统发展水平演变趋势Fig. 3 Evolu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ubsystem development levels
3.2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综合评价分析
新疆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9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010—2016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新疆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最低,仅为0.221 6,2016年上升到0.923 1(表3),增长了近4倍,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009年之前新疆农业生产率低下、无法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业区位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缓慢。但2010年开始,随着我国出台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逐渐发挥其作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大量撂荒的土地被开发利用,再加上新疆及各地州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
新疆农业保险系统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波动较大(表3)。2006年农业保险综合评价得分最低,为0.123 5;2014年农业保险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达到0.887 6。总体来看,2007年农业保险得分增长最快,其主要原因是中央、地方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这对推动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07年新疆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57亿元,增长167.30%。虽然有政府的保费补贴,但部分农业生产者依然受传统小农农业生产习惯的束缚,或是自身保险意识淡薄,严重影响到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2009年开始农业保险综合发展得分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直到2012年,农业保险综合评价得分再次出现增长,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改善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环境,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主要是新疆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承保数量和品种逐渐扩大、户均保障金额和户均受益金额大幅增加,农业保险发展势头不断趋好。
表3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综合评价及耦合协调程度Table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3.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从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耦合度(C)可以看出,各年度的耦合度均为非零(表3),说明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小,基本维持在0.4~0.5之间,属于拮抗耦合,说明两大系统之间一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并通过其自身运行机制的自发作用和政府政策推动,二者的关系一直维持下去,但二者的自身限制又使得其耦合度无法继续提升。
2001—201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耦合协调度在调整中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0.337 1逐渐上升到0.667 8(表3),耦合协调等级从最初的轻度失调阶段发展到初级协调阶段。两大系统的协调情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处于失调阶段,2008—2016年处于协调阶段。具体来说,2008年之前,两大系统虽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二者的相互影响作用较弱,协调程度较低。2001—200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低于0.4,两大系统处于轻度失调阶段,此阶段农业保险的发展除2001年外均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表明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农业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2007年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0.4~0.5之间,属于濒临失调阶段,此阶段U1<U2,主要是2007年实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发挥作用,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此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农业保险发展的贡献小于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2008年开始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发生质变,达到0.507 4,进入协调阶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村改革长期聚焦“三农”问题,特别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2010年和2014年召开的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疆将资源优势逐渐向经济优势转化,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逐渐趋好。201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即将步入中级协调阶段。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2001—201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明显,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加大、农业产出增长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推动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考察期内,新疆农业保险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发展不稳定,易受相关政策的冲击,出现较大波动,且农业保险的发展大部分时间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显现出脱节现象。为促进新疆农业保险稳中向好发展,不仅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保险公司和农户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2001—201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系统和农业保险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耦合协调等级经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共4个发展阶段。虽然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但正逐渐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为了尽快实现两大系统从低度协调向优质协调的发展,需要重视相关政策的配套,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加强农业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两大系统的协调推进。
4.2 政策建议
1)利用绿色理念和先进技术指导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的使用,保护耕地不受有害物质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引进疆外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依托疆内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通过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2)政府、企业和农户形成合力,改善农险市场发展现状,增加农险有效需求。一方面,政府注重培养和引进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推动保险机构和优质人才向农险市场流动,增加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改善农险市场结构,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农险补贴品种,实行差异化的保费补贴,减少农户自缴费比例。保险公司根据疆内农业生产发展情况设计开发不同层次的险种,加大农险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对农险产品的了解程度,提升农户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增加农险市场有效需求。
3)重视相关政策的配套,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的协调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调整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地区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此外,在农业保险稳步推进的同时,加快农村地区土地的有效流转,做好全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传统农民的转型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变,培养有技术、有效率、有文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业保险的正外溢效应反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