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渗透数学课堂,学生体验数学温度

2019-04-17叶如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圆规画圆圆心

叶如明

数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学科,教师必须关注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元素,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世界之美和数学学习之乐。

一、背景与导读

(一)“圆的认识”教材在编排思路上安排了五个“观察与思考”

1.“观察与思考”通过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初步感受圆与以前说学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即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的套圈游戏方式初步感受圆特性,即各点的均匀性,半径相等。

3.“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集合,并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

4.“观察与思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活动掌握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半径相等,直径相等;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特征。

5.“观察与思考”通过动手实践感受车轮做成圆形的理论依据。

(二)教材更强调通过学生的经历与感受来渗透本单元的数学核心思想

1.广泛的对称性: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轴对称、旋转对称。

2.各点均匀性:每一点的弯曲程度是一样的——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集合;所有的半径相等。

3.以曲带直的思想。

4.普遍存在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圆,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圆规、手指、线等)画圆。圆之美,美在其本身。圆内在的独特性及对称美所吸引,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过程方法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推理、想象、思辨等方法来走进圆的世界。圆之美,美在其实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乐于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圆那无与伦比的美,不禁让人产生美好遐想……

3. “圆”有中心且对称,有极强的规范性,优美的外观下蕴藏着科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圆”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圆中基本概念的认识。

难点: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圆

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圆”字

师:对于圆大家一定不陌生,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上找得到圆?

……

师:是呀,生活中圆无处不在,让我们再走进大自然中去找一找。

师:平静的湖面上,一粒石子落入水中,湖面上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炎炎夏日里,那一朵朵向日葵面朝太阳展开圆圆的笑脸;远处,一轮太阳光晕散发着神秘的光辉。

师:圆美吗?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了解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是啊,透过这三幅画面我们觉得圆不再是单调的线条,它似乎还是运动的,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的确“世界因为有了圆才变得更神奇、更美丽。”

(二)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

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和认识圆的兴趣,带着对圆形的喜爱走进课堂,出示了一些圆形的手工作品,如贺卡、书签、钟面、五环、车轮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必然兴趣倍增

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分析,体会圆的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画一幅基于圆形的生活日用品,并全班交流展示,再次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是无處不在的。

(三)借助工具尝试画圆,初步感知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画圆。

四、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乐趣。这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出示:半径决定圆的( )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我们的教育更是应该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猜你喜欢

圆规画圆圆心
带露的风轻轻跟着我
画圆的月亮
圆规画圆
圆规
用两圆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解题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在借鉴中寻找另一种可能
圆规小姐圆梦记
圆规和直尺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