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2019-04-17谢友豪

赢未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阅读语文

谢友豪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科仅次于写作的构成,阅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更要有教师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语文;多元解读

一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可从以下“五点”切入:

(一)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有琴棋书画,有诗词曲赋,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先让学生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

(二)抓住文本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汉语又是最朦胧、模糊的,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的模糊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親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三)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就可有多种解读。

(四)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的思考争鸣。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人,可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

(五)补充文本“空白”。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也使语文课变得空灵和鲜活。孔乙己的结局,作者没有明写,只留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迷局,而“我”的叔叔于勒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莫泊桑也留有一手,这些大作家的作品主题深刻、写作目的深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行补足这些空白,并且争论不休,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在某些细节上,大家的理解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哈姆雷特绝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获得审美的愉悦,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冯渊.培养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课外语文,2019(12).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阅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