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新华日报》自办纸厂始末
2019-04-17王小龙
王小龙
摘要: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份在国统区面向全国创办发行的且最有影响力的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存在好比是一把插在国民党顽固派心脏上的一把利刃,从创办时起,国民党顽固派无时无刻不想把它给拔掉。为了报纸的生存与经营,在报馆经理熊瑾玎的率领下,报馆自办纸厂,自力更生,粉碎了国民党对报馆原材料的封锁。保证了报馆印刷报刊有了充足的纸张供应,解决了后顾之忧。
关键词:抗战期间;新华日报;自办纸厂;自力更生
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诞生于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它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从1938年报纸的诞生到1946年报纸的停刊,无论是在南京还是随着战场局面的变化而不断的西迁,它始终都处于国民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面向全国的报纸,也是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在国共合作中经历周恩来等中共人员艰难谈判后,中共获得了报纸在国统区的创办权利。但即使是被允许出版了,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时的给报馆的营运制造麻烦,总是想借各种契机把报馆关停,让其在国统区永久的消失。
一、自办纸厂的背景
(一)国统区资源有限,僧多粥少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内作为一个言论的宣传机关,除了好的文章和吸引入的消息最关重要外,在报纸的原材料上最大的困难还有纸张问题。没有纸张的充足供应,以广发行,即使有好的文章,采集到了好的新闻,报纸也是办不下去的。一方面抗战期间大片国土沦陷,上海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全国工业中心先后沦落敌手,国民党政府被迫一步步西迁,最后偏处西南一隅,国统区经济凋敝,随政府西迁的纸厂数量稀少,故而在重庆提供给报馆所用的纸张供应十分的紧张。出于战时物资的管控,大部分的纸张都掌控在国民政府手中,在纸张分配方面,国民政府会刻意偏袒自己所创办的报纸,对于《新华日报》等报刊,则会克扣,刻意刁难以压低数量。况且,随着西迁的报馆数量多,集中在陪都的重庆就有百家报馆,本来有限的纸张分配到各家都极为有限,即使是分得多的报馆也是不够用的。
(二)国民党反共封锁
另外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对于《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内的新闻宣传感到害怕。即使在国共合作,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之时,国民党顽固派一直制造不得民心的反共摩擦,企图置中国共产党于死地。国民党为强化自己一党专政,不断的限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在其五届五中全会上决定秘密设立“防共委员会”作为专门用于反共的指挥部门。这次会议在继续抗战的前提下,对国共关系方针进行了调整,在坚持抗战的同时提防着中国共产党,并开始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总方针。国民党对日抗战不断失利,但其独裁和反共不断加深。这也给日后《新华日报》的发展制造了极大的麻烦。
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共合作非常重视,即使是在迫不得已反抗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也是以民族利益为先,在中央下达的指令中强调“反击过程中,应注意程度和策略,不能危及统一战线。”所以在《新华日报》的文风上就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抗战大局出发的态度,期待国民党“总结过去之经验,昭示今后之方针,严整抗战阵容,密切军民联系,刷新政治,发展民运,以慰全国国民如饥似渴之望,以固国共两党长期合作之基”,强调“团结为无坚不摧之利器”。为了防止挑动国民党顽固派的敏感神经,减少与国民党之间的摩擦,以免加深国共内耗从而便宜了日本侵略者。《新华日报》在报道中共军队所创造的战绩时,言辞较为委婉。即使是如“百团大战”这样的重大战功,也仅仅是以抨击日军对重庆无差别轰炸造成我国平民死伤为报道先导,引出华北八路军对日作战,破袭华北等地的交通线,偷袭日伪军,以此告慰重庆遇难同胞。且在报道转发的电文中,对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百团大战”这样的字眼只字未提。对于其他在敌后根据地所发起的不同规模的战役,也仅仅是以敌后根据地地名缩写暗喻中共武装的战绩。就算是《新华日报》如此含蓄的表达,国民党顽固派依旧设法消灭其存在。《新华日报》在其抗战报道中不仅仅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对日作战所创造的光辉战绩,同样也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业绩作了忠实的记录。照理说《新华日报》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即使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也将部分篇幅用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报道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但蒋介石对于《新华日报》确是除之而后快。甚至连《新华日报》刊登的胡愈之与郭沫若对于国际青年节纪念性诗词文章,蒋介石都作以圈画和书写批骂的旁白,还特地专门召见郭沫若对其进行批评。
国民党对《新华日报》采取重重压制。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新闻检查部门对新闻舆论实行严格管控,尤其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党报党刊。国民党新闻检查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对于《新华日报》报导的内容凡是涉及中共的理论宣传或者中共领导人的文章或讲话,一律的扣押报刊原稿,对于涉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对日作战的不允许宣传,或者删除与中共有关的字词章句。但《新华日报》总是采取灵活斗争的手段,利用“开天窗”,强行破检等方法报道中共消息。于是蒋介石变本加厉,针对《新华日报》制定了《对违检案件处理步骤方案》对其“违检行为”作以严厉的处罚。不仅如此,国民党特务还会打砸报社的营业部和印刷厂,在汉口的府西一路和在重庆的民生路都先后被打砸过。同時国民党顽固派还企图利用各种契机想让《新华日报》永久停刊,比如在日军轰炸重庆的时候利用国难创办《联合版》机会,迟迟不公布各个报刊的复刊时间,想彻底关停《新华日报》。经过报馆上下努力斗争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于是国民党想阻断《新华日报》的原料供应来扼杀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新华日报》作为合法报纸,可以去国民政府申请纸张,但国民党顽固派用推、拖、扣、压等卑鄙手段,多方刁难。
二、突破纸张封锁
由于知道纸张对于报馆发展的重要性,在报馆从南京迁至武汉以及后来西迁重庆的过程中,报馆始终在迁移的过程中注意购买和囤积纸张,并将纸张和重要的人员和设备一起运送。转移至重庆后,国民党顽固派分配纸张不公,对《新华日报》尽可能的少派发。报馆领导在报业公会上提出抗议,据理力争,《新华日报》于是可以购买一部分公派纸。报馆将这部分公派纸用来印书。除了公派纸,《新华日报》还努力在市场上零零碎碎的收购纸张。但由于每次购买量不多,只能积少成多的攒。此外报社经理熊瑾玎寻找四川的几处产纸地,如乐山、梁平和大竹等地,为防止国民党特务的阻挠和破坏。报馆派熟悉当地的苏云同志乔装抵达梁平,经过其认真调查研究。经过细心地工作,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报社人员主动团结当地各界人士,联络里面具有正义感、愿意秘密与《新华日报》合作的纸商。由于报馆苏云同志的耐心工作,纸商王炽森长期秘密的给《新华日报》供纸,一直搞到抗日战争结束,矢志不渝,并和报馆交谊甚笃。这成为报社一个重要的原材料来源。
三、自办纸厂自力更生
《新华日报》营运过程中随时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骚扰。出去收纸张的同志会被盯梢或者威胁,而愿意卖纸给《新华日报》的商人同样会遭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人被扣押和纸张一起被没收的情况。为了确保同志们的安全,同时也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维持纸张供应的稳定性。由于经过慎重细致的考察,《新华日报》社同志发现梁山地区很适合创办造纸厂,一旦报馆有自己的纸厂就不必受制于人,可以为报馆提供充足的纸张供应。于是在熊瑾玎的指示下,由苏云和王炽森共同创办了“川东纸厂”。纸厂由苏云担任经理,王炽森任副经理见会计主任。纸厂投资经费十万元,苏云代表报馆出资百分之八十,王炽森代表垫江股东投资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十招募当地屏锦铺的股东欧仲武等参加。股东们在当地的人际关系就为纸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保证了报社的供货基地的秘密性。有了自己的纸厂不仅满足了报馆自己的开销,还为附近的出版社提供了原料,也为上级组织提供了部分的经费。国民党当局当然不会放松对报社纸张来源的调查和破坏。在一次企图抓捕苏云同志并查封纸厂的活动时,由于报馆提前得到消息,立即同志苏云连夜转移,并紧急组织搬运工人把纸厂的纸运送到报馆和书店,使国民党顽固派一无所获。随后纸厂更名“文华纸厂”继续为报馆供货。除了这个大型的纸厂,报馆还让工作人员以普通资本家面貌出资在渝北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纸厂,虽然超量不是很高,但相比较“川东纸厂”更为稳固可靠。
由于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又加之民众对报馆的支持。所以《新华日报》在重庆的办报途中,尽管是困难重重,不断遭受国民党顽固派的侵扰,但报馆从来没有一天因为缺纸而不能出报的事情出现。反而是拥有国民政府这样强大后台的《中央日报》因为存纸用尽而求助《新华日报》。虽然两报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而且是为各自不同性质、不同立场、不同政治主张的党派服务。但报馆觉得都是宣传抗战的机构,以大局为重,还是借给了他们四十令纸张。《中央日报》经理借纸的时候态度很好说:“一个星期必定还纸”,但他们拖拖拉拉有一个月依旧没有上门还纸的意思。随着国民政府西迁的报馆数量多,本来有限的纸张分配到各家的数量都极为有限,《中央日报》用纸也捉襟见肘,无法按期归还《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经理由于拖欠纸张,不好意思见面,只好电话告知《新华日报》馆无法还纸,唯有照价还钱。《新华日报》经理熊瑾玎答应了其请求,由于刚好报社需要一副字模,但在重庆只有《中央日报》一家有全套设备,故而熊瑾玎借机让《中央日报》帮忙铸造一副标题铜模。双方就愉快的完成了此次合作,新铸造的字模使用起来让报纸的版面更加的清晰,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中央日报》的此次借纸事件被国民党上层知晓,国民党顽固派很生气还批评了《中央日报》经理。占有天时地利的《中央日报》都要向《新华日报》求纸,充分体现了报社工作人员杰出的办报本领。经过他们的努力,不仅仅为报馆创建了自己的纸厂,还为报馆在油墨、汽油、报纸运输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证了报社独立自主办报的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526-572.
[2]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5.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34.
[4]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N].新华日报,1940(08):26.
[5]韓辛茹著.新华日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1.
[6]潘梓年等.新华日报的回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