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嵌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2019-04-17于明远范爱军
于明远 范爱军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不同方式及其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有助于制造业获取基于结构软化的动态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各类生产性服务的关系及其嵌入方式不同,因而通过生产性服务嵌入获取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存在行业路径差异;不同经济区域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及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因而通过生产性服务嵌入获取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存在区域模式差异。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价值链;区域差异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9(02)-0088-09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劳动力和资源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服务、信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在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性服务作为“软要素”嵌入制造业能够改善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而当前生产性服务“软要素”投入的不足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系。第一,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研究方面,Hansen[1]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分析了制造业创新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论证了制造业的创新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Shugan[2]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他主要是强调了规模经济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性。唐国兴等[3]在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共生关系的显著性。高觉民等[4]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论证了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二,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研究方面,陆小成[5]从知识链模型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通过加强组织构建、激励约束、文化创新及技术支持机制建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王成东[6]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为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系统,分析了“两业”融合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了“两业”融合效应。第三,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方面,Wolfmay[7]运用制造业行业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与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白清[8]分析了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实现机制,并总结了生产性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本文提出了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能够使制造业获取基于结构软化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摆脱对低端生产要素路径依赖的观点,揭示了生产性服务嵌入与结构软化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路径差异,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嵌入与结构软化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地区模式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当摆脱静态比较优势成本理论的束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谋求动态的竞争优势。就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说,其根本措施在于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各类“软要素”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程度,增加各类“软要素”在价值增值中的贡献度,使制造业结构不断“软化”。
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分为结构性嵌入与关系性嵌入。其中,结构性嵌入是指部分生产性服务在功能上直接嵌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并与制造业产品融为一体。结构嵌入型生产性服务能够使制造业获取技术创新优势并形成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关系性嵌入是指生产性服务未直接嵌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但与制造业最终产品形成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外部相关性。关系嵌入型生产性服务能够使制造业获取营销与品牌、融资、物流配送等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获利能力。
(一)结构性嵌入、结构软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以科学研究服务、信息传输及计算机与软件服务等两类较为典型的结构嵌入型生产性服务为例进行分析。科学研究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转让,一般为科研院所、高校出让某项生产所需技术,制造业企业受让该项技术;二是项目委托,制造业企业由于研发创新能力的限制,委托科研院所、高校等学术机构对某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研发;三是联合研发,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科研院所、高校、制造业企业各方派出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对科研项目共同攻关。科学研究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后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产品的性质与功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与有形部分价值之比不断上升。信息传输及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与加工、储存与搬运设备形成柔性制造系统,适应不同的加工对象与批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与各类生产监测设备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條件。因此,信息传输及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条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加工制造系统从刚性向柔性的转变,从而不断地提高适应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关系性嵌入、结构软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以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等三类较为典型的关系嵌入型生产性服务为例进行分析。商务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市场分析,商务服务业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团队与较为完备的商业数据库帮助制造业企业对产品市场容量、特点等进行分析,并对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人力资源培训,商务服务业具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团队,能够为制造业企业进行专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经营能力方面的培训;三是广告服务,广告服务是商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企业为寻求专业化经济,将自身的广告代理、制作、发布、广告效果评估等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四是催生新兴业态,商务服务可以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制造业企业营销手段与渠道的多样化。商务服务嵌入能够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使产品内含的品牌价值与有形部分价值之比不断上升,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金融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银行业对制造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委托债权计划;
二是证券行业对制造业企业实行资产证券化;
三是信托行业对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托投资计划与债券转让回购;
四是保险业对制造业企业实行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金融服务嵌入能够拓宽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融资能力,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形成一定的融资优势,将更多资金流入企业,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为将自身较为先进的运输、仓储技术与管理方式与企业订单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环节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物流配送系统的功能,配合柔性加工制造体系使产品加工制造多样化与个性化,使企业产品价值能够快速实现。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条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制造业获取物流配送优势,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并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生产性服务软要素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有助于制造业获取基于结构软化的动态比较优势,显著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各类产业对于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及其技术特征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分析生产性服务嵌入的作用机理时应充分考虑到制造业内部的行业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大,产品最终消费特征明显。因此,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最终消费服务的生产性服务嵌入的效果相对于其他生产性服务更加明显。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与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对资金数量与大型生产设备要求相对较多,技术操作要求较高,产品的中间性质较为明显,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因此,金融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等嵌入的效果更加明显。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产品兼具中间性与最终消费性。因此,科学研究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嵌入的效果更加明显。
假设2:制造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特征及其对于各类生产要素依赖程度不同,通过生产性服务软要素的嵌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着行业路径差异。
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会倾向于利用自身供给能力相对较强的生产性服务嵌入需要重点发展的制造业价值链中。因此,通过软要素的嵌入获取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存在区域模式差异。本文选取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三个典型且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为例进行分析。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制造业部门相对齐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2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比重相对较高。其中,劳動密集型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生产性服务较为发达。该地区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0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比重相对较高,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生产性服务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供给能力相对较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10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比重相对较强,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由于不同经济区域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不同,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存在差别,生产性服务嵌入实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区域模式差异。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
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关于经济行业划分的标准与中国的经济行业划分有所差异,本文将部分行业合并后最终选取了16个行业,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等8个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为金属制品业等3个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为通讯设备等5个行业。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及中国投入产出表对生产性服务业外延进行了界定,科学研究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中间需求率均大于50%,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各地区面板数据为省际面板数据。每个经济区域选取出口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
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分为结构性嵌入与关系性嵌入。前者强调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产品融为一体,而后者强调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外部相关性。因而在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嵌入的指标选取上不能一概而论。科学研究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类型为结构性嵌入,本研究选取能够较好体现产业融合的投入产出关联度来测算以上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程度。租赁与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类型为关系性嵌入,本研究选取能够较好体现产业外部关联的直接消耗系数来测算以上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程度。在研究假设3对应的实证研究中,采用各地区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表示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本文所选用指标的具体解释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理论假设1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实证结论以FGLS的估计结果作为分析基础。理论假设1实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制造业整体两个模型中,科学研究服务嵌入程度,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嵌入程度,租赁与商务服务嵌入程度,金融服务嵌入程度,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嵌入程度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经济自由度在两个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无论是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层面还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层面,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的提高均能够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经济自由度在模型1中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但在模型2中却显著为负。可能的原因在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制造业产品的升级,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层面提高了竞争能力。但是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层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具有强大的研发优势与品牌营销优势,往往能够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使中国制造业处于“微利化”的境地,从而获取的增加值较为有限。因此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来说,经济自由度的提高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资产利润率在两个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高资产利润率意味着较高的管理水平。这说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层面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层面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为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促进研发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而使制造业企业获取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产品销售收入在两个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产品销售收入代表了企业的规模程度。这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使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时获取规模经济效应,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以上的实证结果与分析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1。
(二)理论假设2实证结果与分析
理论假设2的实证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两个模型中,租赁与商务服务嵌入程度回归系数明显大于其他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且较为显著,说明该类生产性服务嵌入劳动密集型行业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效果较为明显。由此可见,租赁与商务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条程度的提高能够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市场控制与品牌建设能力,使制造业产品内含的品牌价值与实物形态部分价值之比不断上升,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的嵌入程度回归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但回归系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信息处理系统不够完善,无法较好地与交通运输、仓储等环节相配合。第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物质资本配置主要集中在生產环节,而对物流环节的增值作用重视不够。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两个模型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服务、金融服务嵌入程度回归系数明显大于其他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且较为显著,这说明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资金数量与大型生产设备要求相对较多,技术操作要求相对较高,上述各类生产性服务嵌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效果较为明显。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两个模型来看,科学研究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嵌入程度回归系数明显大于其他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且较为显著,说明以上三种生产性服务嵌入程度的提高能够相对有效地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以上的实证结果与分析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2。
(三)理论假设3实证结果与分析
理论假设3实证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来看,在东北地区,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嵌入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程度从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效果相对明显。原因在于:一方面,东北地区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水平相对其他生产性服务较高,因而其服务制造业生产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另一方面,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提高金融服务嵌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程度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效果相对明显。提高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嵌入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程度并提升其效果较为明显。然而租赁与商务服务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东北地区商务服务规模不足,其带动相关制造业的效果尚不明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提高租赁与商务服务嵌入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的程度效果相对明显,提高金融服务嵌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程度的效果相对明显,提高租赁与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嵌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效果相对明显。这表明了该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各有所侧重,因而三类制造业企业在优化其价值链并最大化其国际竞争力时所需求的相对应的生产性服务类型有所不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提高租赁与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嵌入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的效果相对明显,提高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嵌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效果相对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嵌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以上实证结果与分析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理论假设3。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结构软化的视角入手,从制造业整体、分行业、分地区三个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嵌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得到以下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有助于制造业获取基于结构软化的动态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应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意识,增强“两业”的协同定位效应,构建和完善“两业”互动平台。
第二,生产性服务嵌入获取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存在行业路径差异,应进一步提高各类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通过完善政策和市场机制建设提高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合理调整运输结构。各类制造业应充分转变单纯以产品加工、制造为中心的格局,加大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的嵌入程度,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三,生产性服务嵌入获取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存在区域模式差异。因此,区域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在规划制造业发展战略时要避免出现同构化。各经济区域应充分结合地区资源发展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创造内部与外部条件。各地区优先发展的制造业应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并提高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ansen N.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0, 30(4): 465-476.
[2] Shugan S 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M]∥ Rust R T, Oliver R T.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CA: Sage Publication, 1994.
[3] 唐国兴, 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1): 72-94.
[4] 高觉民, 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 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 2011(6): 151-160.
[5] 陆小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 2009(2): 117-124.
[6] 王成东.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及保障策略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7] Wolfmay Y.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R].FIW Research Reports, 2008.
[8] 白清.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 2015(4): 17-23.
[9] 劉维林, 李兰冰, 刘玉海.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14(6): 83-95.
[10]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 2009(9): 126-131.
[11]聂玲, 李三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与中国的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4(12): 102-113.
[12]张蕴萍.公平竞争审查视野下中国政府规制治理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刊, 2017(5): 81-86.
[13]何青松, 杨川.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3(3): 68-73.
[14]Daniels P W.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er services growth: The APEC experience[J].Asia Pacific Viewpoint, 1998, 39(2): 145-159.
[15]Juleff L E.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Just a service to manufacturing?[J].The Service Industries, 1996, 16(3): 38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