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影乱穿朱紫巷 月光斜映鹭鸶桥

2019-04-17宋庆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墓志铭

宋庆新

摘 要:文章通过对郝同燮墓志铭文内容的解读,针对墓主人幼时与其父在中秋夜对出的 “灯影乱穿朱紫巷、月光斜映鹭鸶桥”的对子里提及的皖城旧时风貌、习俗以及古地名,结合史料及常识,对朱紫巷、鹭鸶桥两处古地名的由来作出大胆猜想。

关键词:郝同燮;墓志铭;朱紫巷;鹭鸶桥

2007年,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乡凤凰村凤凰山出土一合清代墓志。该墓志青石质地,长约120厘米,宽约51厘米,厚约6厘米。现由安庆市博物馆收藏。

此墓志成文于同治十年(1871),全文908字,有志有铭,书法工整,行文流畅,撰文与书丹者均为翰林院庶吉士姜球。姜球,“同治戊辰庶吉士户部主事题升员外郎”[1]。

墓主郝同燮,“字汝舟,一字云士。怀宁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通汉儒笺注、宋儒性理,先后在凤阳、含山、广德等地任教”[2]。

墓志铭文中“皖山苍苍,皖水洋洋”,是皖山皖水之描述在墓志铭中首见。可见安庆山水之瑰丽、皖山皖水之秀美深入人心。墓葬所在邬家圩“在渌水乡漳葭港灌田百亩”[3](民国《怀宁县志》记为“障葭港”)。这里原是一处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在凤凰山之南。凤凰山,“西北二十里。在石门湖,形如凤”[4],跟墓志出土的位置相吻合。古人选择葬在圩田之上,真是“无花无酒锄作田”的胸怀。

通篇墓志以“灯影乱穿朱紫巷、月光斜映鹭鸶桥”这一副对联以及苦读于敬敷书院、授教于安徽三地的勤勉为三大亮点,突出反映墓主人生前的少年聪慧、青年才俊、中年执着、晚年修为。

志文用墓主幼时在中秋夜与家人应对的一副工整的对联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月圆之夜。我们查阅资料记载的旧时安庆中秋节的过法,看上去与全国各地的过法大同小异:“是夕,家家在庭院里设置香案,摆上月饼、菱角、石榴、鲜藕、糖芋子、连壳煮毛豆(说是月中玉兔爱吃物),全家点烛焚香恭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拜月后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吃月饼、果品边赏月。”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八月中秋是夕,城中妇女率至枞阳门内百子庵前鹭鸶桥畔摸索砾块占子,石为男瓦为女焉”[5],美其名曰“摸秋”。

而墓志中提到“皖俗是夕街市张灯,士夫步月对语”,则是除了“比户以月饼菱藕相馈遗,至暮设酒果于庭玩月”[6]之外的另一节日习俗。中秋燃灯以及月下散步对诗、张灯祈福在南方较为多见,而“步月对语”应是文人雅士在赏月之余衍生出来的雅好。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高品味的节庆活动,以至于渐渐淡出了中秋的必选科目,不为后人所知。

依据墓主去世时间为同治乙巳年(1869),在世67岁,因古人以虚岁计,推算墓主出生在1803年,7岁时应是嘉庆十四年(1809)。志文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那一年的中秋节夜晚,一轮皓月当空,安庆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拜月、赏月后,三三两两走出家门,踏着月光灯影,文人雅士或三五成群,师友互对,或携家带口,父问子答。一旦对仗工整、贴切则被众人所赞赏和传诵。这是一派祥和而又文艺范儿十足的中秋节之夜。这样的夜晚,弥漫着月饼的香味以及文艺的气息,也与古城安庆的文脉传承所契合,更是今天的我们需要传承下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试将志文标点录下:

敕授文林郎试用训导加三级郝公墓志铭。

公讳同燮,字汝舟,一字云士,怀宁人,先世居望江。

国朝康熙间,有端人公悦皖城山水移家焉,遂为皖城人,公其四世孙也。幼岐嶷读书数行下,七岁属对即工。尊人磻溪公值中秋夕,以“灯影乱穿朱紫巷”句命对,公应声曰:“月光斜映鹭鸶桥”。朱紫巷、鹭鸶桥皆皖城地名,盖皖俗是夕街市张灯,士夫步月对语,工切称赏一时。公为磻溪公少子,磻溪公及汪太孺人愛怜最甚。督责不忍加而公亦弱不好弄,诵读无旷功。弱冠受知于邑宰朱公士达、郡守汪公恩、学使徐公颋。以第一人入泮,逾年食餼(饩)。适金陵邓公廷桢抚皖,阅公试艺欣赏者久之,给膏火令入敬敷书院,肄业时院长为全椒韩公玫,评公课作曰:有雄直处,有疏宕处,此生他日定以能文名,盖与之深矣。邓公抚皖七载而公在院肄业亦历七年,故邓公刻书院课艺及八箴堂诗课,公作入选者居多。每届乡试決科,邓公辄许公以魁选,俱以时会未至,困于有司,而公殊不介意,惟以堂上春秋高未能一第,以为显扬不无怅怅。嗣因贡成均就广文职,又先后丁内外艰。家居十余年,益致力于学,凡汉儒笺注、宋儒性理、三通四史及历朝史鑑、诸家著作靡不研究。于古文爱柳河东,于诗爱李义山,所作亦相近,惟均未付梓,其稿大半毁于兵燹。今其家所藏特吉光片羽耳。鸣呼天靳公以荣世,胡复靳公以传世耶。公自广文后中经冠乱潦倒三十年,至同治丁卯始捷秋试,而公年已六十有五。越二年乙巳公遂卒焉。呼天之报公迟之又久而始验,盖不使攻苦寒窗赍志以没也。公兄紫衢公宦游在远,当磻溪公暨在太孺人弃养时,俱不及亲视合殓,惟公躬肩大事、尽礼尽哀,毫无遗憾。且与紫衢公同产共节五十余年,怡怡然无闲言,孝友之风古矣。性尤方正,不妄交、不苟取、不毁誉,人一语遭际先丰后啬,公处之固然,一无移易。乡里服公之积学,尤重公之励品焉。历权凤阳、含山、广德各学篆务所,至以振兴文教、培养孤寒为己任,从不以修羊之腴瘦稍介于中,故督学诸钜公咸加敬礼,尤见重于姚江朱公兰。他若敦睦宗族,□接乡党,懿行彰彰,在人耳目,正未易更仆数也。公配许孺人,端妍令淑,无违夫子,先公六年卒于保阳寓所。有子三女二:长子秉震,六品衔直隶候补典史;次耀奎,江苏候补巡检,出嗣公从兄琴楼公;三啟斌国学生,出嗣公从弟保之公;长女归庠生王支钰;次女归廪生洪益山;孙一秀春。葬于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巳时,合葬公暨许孺人于邬家圩山之阳,长君辛伯附葬焉。

铭曰:皖山苍苍,皖水洋洋,佳城是卜,合礼高岗,同文有誓,灵魄斯藏,佑尔后嗣,受福无疆。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姻愚姪姜球拜撰并书。

鉴于墓主人幼时与其父在中秋夜对出的“灯影乱穿朱紫巷、月光斜映鹭鸶桥”的对子里提及的皖城旧时风貌、习俗以及古地名,笔者对这副对子产生浓厚兴趣,不得不对其大书特书一番。现结合史料及常识,对两处古地名的由来作出大胆猜想。

朱紫巷“在拐角头至双莲寺街南,通杨家塘、近圣街”[7]。从对子的描述可以想见,当时的朱紫巷周围街巷林立,热闹非凡,俨然为城市中心。由“朱紫”我们联想到古代官服的颜色,自唐以来,朱、紫均为高级官员公服颜色。贞观四年(630),定公服颜色,共分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绯,六品至七品服绿。绯即红色。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代也称朱)。元代百官公服也用紫、绯、绿三色。明代与元代稍有差别,如一品至四品,不用紫色,而用绯色,五至七品,通用青色。故有宋人汪洙《神童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因近圣街靠近孔圣人文庙,得名近圣,是不是因读书人将来能成为国之栋梁的高级官员而着朱紫色官服,从而有了朱紫巷名的寓意?

而鹭鸶桥则是在城内杂街中由“枞阳门循城至北門”的前段路上的一座石板桥。鹭鸶桥位于城东偏僻之处,唯有月光能够与之作伴。方志记载的八月中秋的摸秋习俗也可佐证这里当时光线昏暗,应该少有商铺人家。鹭,辞海释义:鸟纲,鹭科部分种类的通称。体一般高于涉水觅食。常活动于河湖岸边或水田、泽地。如苍鹭、白鹭等。鸶,释义见“白鹭”。总而言之,鹭鸶是一种鸟。安庆这座古城曾经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水鸟栖息繁衍应该也不在少数。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以某个特色为某个地方命名,鹭鸶桥这么由来也说得过去。但笔者不以为然,首先古人命名不会这么简单,且鹭鸶桥所在的位置是既非水田也无湖泊的城中。《禽经》:“采寮雍雍,鸿仪鹭序。”张华注:鹭,白鹭也,小不逾大,飞有次序,百官缙绅之象。原来鹭鸶也是官绅的象征。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明清时期官员的补服上就有鹭鸶的一席之地。从古代官服的规制我们也可了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定职官常服使用补子,即用金线或彩丝绣织成禽兽纹样,缀于官服胸背。文官用禽,武官用兽。所用禽兽尊卑不一,籍以辨别身份等级。如《明史·舆服志》记:文官一品仙鹤……六品鹭鸶……”[8]清代沿用了补服制度,鹭鸶依然代表六品官员。鹭鸶桥在今天的人民路与锡麟街交叉路口的位置,这里往北边不远就有两处状元宅第:世太史第(状元赵文楷家宅)及刘若宰状元府。我们大胆揣测,因状元系从六品官员而以鹭鸶为象征,故而这座小桥以鹭鸶为名。

从平仄看,此对“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符合对联上仄下平之规律。“灯影”对“月光”,“乱穿”对“斜映”,“朱紫”对“鹭鸶”,“巷”对“桥”。单从朱紫和鹭鸶看,不成对,如果朱紫代表官服颜色,而鹭鸶象征官服的等级,那么则是一副绝佳的对子。从对联的寓意是否也能反证笔者关于朱紫巷与鹭鸶桥两处古地名由来的推断呢?如此看来,朱紫巷与鹭鸶桥还真是一副绝对呢。

参考文献

[1][5]朱之英.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1)民国怀宁县志卷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程绍颐.安庆历代名人[M].合肥:黄山书社,1996.

[3][7]江尔维.怀宁县志·卷之六·水利[M].王毓芳,赵梅,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6](清)张楷修,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墓志铭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逝者生前自撰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最后的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