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9-04-17张蕊郑燕华
张蕊 郑燕华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抓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深入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成立工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构建“双语多能”课程体系;组建双语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资源;深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国际就业渠道。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2-003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高校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为进一步落实这一决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在产教融合机制驱动下,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邮轮乘务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顶级邮轮公司纷纷抢驻中国市场,中国邮轮旅游业迅猛发展。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统计,2017年中国11个邮轮港共接待邮轮1181艘次(同比增长17%),4954960人次(同比增长8%)。2018年,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公司、地中海邮轮公司、公主邮轮公司、諾唯真邮轮公司、丽星邮轮公司、星梦邮轮等在中国运营的外籍邮轮已达19艘。邮轮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急需大量的邮轮专业人才。据《2017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邮轮人才供应缺口将达到28万人。近几年,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增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99所院校设置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院校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河北、山东、黑龙江,数量分别是11所、11所、9所,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规模。深入调研国际邮轮企业及国内开设邮轮乘务专业的院校,目前高职院校在国际邮轮乘务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
对国际邮轮行业、企业调研不够深入,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邮轮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和社会培训之间差异不明显,有些高职院校定位目标过高,雷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邮轮管理人才;有些目标过低,将高职教育等同于社会培训,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综合技能的培养;有些目标定位太广,就业面向国际邮轮、酒店、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旅游企业,就业范围过于宽泛。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通道狭窄,仅注重国际邮轮上的岗位,随着邮轮行业在国内的发展,与邮轮相关的配套产业不断拓展,需要较多的邮轮市场营销、邮轮港口运营与管理、邮轮母港接待配套服务中心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邮轮专业岸上人才的培养尚未引起重视。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沿袭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不高,如“管理学”“旅游学基础”“旅游英语”“人才资源管理”等与国际邮轮乘务职业岗位关联度不大。课程体系没有突出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特色,核心课程的开设与国际邮轮乘务所需职业岗位能力不匹配,专业课程开设偏向国际邮轮乘务员的培养,对于各类线上线下旅行社、国内外邮轮公司的营销、计调、客服、邮轮港接待配套服务中心的服务与管理等岗位,缺乏相关的课程,如邮轮营销实务、邮轮产品开发、邮轮航线设计、邮轮港口概况、邮轮旅游策划与营销等课程尚未涉及。
(三)专业教学资源缺乏
2012年,我国开始设置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最先开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几所院校边实践边自编教材。现已出版部分教材,但均以汉语编写为主,教材内容与酒店专业教材相似,与邮轮乘务实际岗位能力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与邮轮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充分调研邮轮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编写一批适合邮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双语实训教材以及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同时,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较为缺乏,比如院校间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教师互派交流学习,学生跨院校交流上课,学分互换制度等尚未进行探索,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制度尚未形成。
(四)专业实训条件差
目前大部分院校专业实训条件难以满足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校内实训基地多数采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只配有餐饮、客房等酒店类实训室,没有专门针对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来建设实训室,实训室硬件设施与国际邮轮上硬件设施不相符,邮轮上一些主要工作岗位如邮轮客舱服务、酒吧服务、娱乐服务、前厅服务实训无法正常进行。
(五)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大分部专业教师来自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或英语专业,缺少国际邮轮实践工作经历,教学以理论为主,与国际邮轮企业实际需求脱钩。个别条件好的院校安排青年教师上国际邮轮实践锻炼3~6个月,体验国际邮轮工作环境及某一岗位工作,但目前仅有少数教师有这种短期实践经历。国际邮轮乘务人员应具备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娴熟的岗位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批有邮轮实践工作经验、英语交流能力强的双语双能教师,既能开展双语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
二、产教融合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内涵分析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融合为一体。对高校而言,与企业合作,按照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对企业而言,企业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或技术更新换代,主动与高校合作,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与校企合作不同,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主动发力、密切互动整合的过程,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两者没有主次之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培养标准与需求标准深度吻合的重要手段,是最具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品质的重要举措。
2.国际化人才的内涵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国际化的内涵、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等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如Appiah(2006)认为国际化即在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培养全球联系与理解,减少无知和陌生[2]。Stephens(2009)提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交际能力等),并能在不同语言、文化、职业和生活中运用这种能力[3]。施行(2008)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七种素质:金融、知识产权等都有较深的领会;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4]。
总而言之,国际化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外语特长、跨文化沟通能力,富有全球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等的高端人才。
3.国际邮轮乘务的内涵
邮轮乘务员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属性,属于无国界的职业。绝大部分国际邮轮都有多国籍的乘务人员,来自不同国家的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工作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人在同一艘邮轮上工作和生活。国际邮轮乘务是邮轮上为游客提供食宿、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健康保健、体育运动、购物消费等活动的服务总称。邮轮上的酒店部与陆地上的高星级酒店岗位设置相似,除包含前台接待、客房、餐饮、酒吧、商店外,还有赌场、娱乐、美容康体、旅游观光、儿童看护等服务内容。邮轮乘务员应具有流利的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邮轮酒店部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有跨文化交际合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强、抗压能力强。
(二)产教融合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国内人才供给与国际人才需求接轨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对接国际化企业,将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要标准对接,以国际行业、企业标准来培养人才,最具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品质,切实提高学生适岗能力、就业竞争力,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国内人才供给与国际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掣肘因素,以产教融合为纽带,逐步融入国际化人才战略体系,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使国内人才供给与国际人才需求接轨[5]。
2.有利于高职院校封闭式教育理念向开放式培养理念转变
中国正以強大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优秀国际化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而努力[6]。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共建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工作,打造“一基地两中心”,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国际化教育基地、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校企联合培训中心,使高职院校成为跨国家、跨高校、跨学科和跨行业人才培养的新载体,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3.有利于企业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共享共赢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从战略和业务两个层面实现国际化,明晰国际化的程度,提升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打造国际化的企业品牌,形成中国企业特有的价值观。企业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相辅相成,企业国际化需要教育国际化的人才支撑,教育国际化需要企业国际化的路径输出,以产教融合为桥梁,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来培训员工,利用实训室仪器设备做实验、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节约成本。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使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共享共赢。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改革
为了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的内在特质和与工作岗位能力特质相一致,采用产教融合、企业全程介入式订单培养更具针对性。“企业全程介入式订单培养”是指校企深度融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招生宣传、三位一体招生面试、订单组班面试,共同编写教材、实施课程教学、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等,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培养人才。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弥补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缺点,使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深入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一)成立工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由学院领导、企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订单项目负责人等组成。定期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订单合作相关重大事项,负责订单合作项目的运作、管理及全方位推进。由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并实施订单培养合作项目。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明确双方职责义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保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经费保障、评估体系。建立订单培养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订单培养实施方案》等,强化订单培养合作有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建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制度,学院设有专项经费确保校企合作研讨会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健全激励机制,设立订单奖学金、订单班班主任津贴等,按学生成绩及实践表现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评定奖学金等次。激励订单班学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建立综合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对订单培养项目进行评价,不断提高订单培养质量。
(二)突出国际特色,构建“双语多能”课程体系
培养国际化人才,要突出国际特色,注重双语教学,设置双语课程,并推出一系列多能课程,构建双语多能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邮轮乘务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将与主要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如《邮轮餐饮服务与管理》《邮轮前厅服务与管理》《邮轮客舱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作为核心课程,并采用双语教学。多能课程是能力拓展、素质拓展课程,如《调酒》《日语》《韩语》《茶艺鉴赏》《咖啡研磨》《表演艺术》等20余门特色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规定在校期间至少修满16个学分(8门课)。通过双语教学、多能课程素质拓展方式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双语双师教学团队
国际化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开展双语教学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师应具备双语表达能力、双语统驭专业知识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等。
采用“引培结合、产教并进”方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组建双语双师教学团队。合作企业委派企业培训师等骨干人员加入教学团队,真正参与课程教学。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支持并鼓励教师到国际邮轮上挂职锻炼,真正到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工作,既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又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成立双语课程团队,由双语双师型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经常开展课程团队教学交流活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促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与研究,对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给予课时系数上浮,优质双语课作为加分项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四)丰富教学资源,合作开发教材资源
校企合作开发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突出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双语教材。如《餐饮服务实训》《邮轮购物实训》《邮轮客舱服务实训》《邮轮前厅服务实训》等双语实训教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探索项目教学在实训中的深入全面的应用,形成实训教材系列,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双语课程负责人由国际邮轮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课程团队建设、双语实训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双语教学实施等工作。双语实训教材的编写,由课程负责人牵头,成立教材编写团队,并邀请外教、国际邮轮经理、部门主管或优秀员工参与教材编写。确保双语教材编写语言表述准确规范,教材内容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特色选修课程资源库建设,旨在通过对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网站建设,供学生及合作企业员工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实时掌控学生、员工学习情况,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提高实训水平,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参照行业企业所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实训要求,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提供保障。同时也作为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共管方式,把企业员工前期岗位培训与在校生实训教学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功能[7]。
目前学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有邮轮客舱实训中心、国际邮轮综合实训中心、邮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综合素养实训中心,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郵轮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具有沉浸感的国际邮轮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建设一体化具有真实及虚拟仿真工作环境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员工提供实训场所。已与3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作为本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六)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实习就业国际化
学校已与上海华洋、中江国际、厦门海陆等国内知名外派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并已有三年的订单合作,企业定期派培训师来校给订单班学生上课,共同培养学生。订单班学生的实习由学校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国际国内品牌高星级酒店),毕业后由订单企业安排学生上国际邮轮就业。如厦门公司与十余个国际品牌邮轮公司、海外免税店合作,可以把学生推荐到与其合作的国际邮轮上就业,如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意大利歌诗达邮轮、诺唯真邮轮、迪斯尼邮轮等。学校也在不断地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生提供高层次的国际化就业机会。
四、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一)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100%,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技能比赛56人次获奖。本专业已为皇家加勒比邮轮、地中海邮轮、歌诗达邮轮、丽星邮轮等国内外邮轮公司及相关单位输送毕业生618人,有些已成为国际知名邮轮公司的中坚骨干力量。
(二)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建设了邮轮客舱实训中心、邮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邮轮综合实训中心(海邮驿站,属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素养实训中心4个校内实训中心,共有18个实训室。与国际、国内品牌酒店及国际品牌邮轮公司合作建设了3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编写《邮轮运营与管理》《邮轮休闲娱乐服务与管理》《邮轮英语》等6本专业教材,目前正在编写《鸡尾酒调制实训指导书》《餐饮服务实训指导书》《邮轮购物实训指导书》等6本双语实训教材,共同建设专业网络教学资料库,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2016年入选全国交通教指委骨干专业,2017年,确定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三)建设了一支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现有专业教师20人,7位教师具有国际邮轮半年以上工作经历,3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90%;4名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团队成员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专业核心论文3篇。
(四)提高了专业和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
《邮轮服务心理》《邮轮购物服务》《邮轮乘务情景英语》等6本专业教材已在全国邮轮联盟及全国邮轮教学中心所属院校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使用。学校成为全国高校邮轮联盟副会长单位、全国邮轮教学中心副主任单位、亚洲邮轮学院理事单位,全面参与、引领全国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纲要(2010-2020年)[Z].国发[2017]4号,2010-07-29.
[2]Appiah,K.A.Cosmopolitanism: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M].New York: Norton,2006:23.
[3]Stephens,D.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yBuilding: Twenty-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Links[M].Oxford: Symposium Books,2009:36.
[4]王雪梅. 从对接国家战略视角探索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思路[J].外国语文,2014(2):158-163
[5]周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4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规律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16.
[6]王保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主体及影响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29-33.
[7]周小青,陈刚.基于混合所有制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