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慢阅读
2019-04-17程英俏
程英俏
【摘要】“碎片化”的阅读意识、“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习惯、“快餐化”的阅读指导使得小学阅读指导课存在着“反季节催熟”等现象。化零为整的阅读指导课的“融合”策略,由外及内的阅读指导课的“五步”范式,为慢阅读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慢阅读 阅读指导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阅读正变得碎片化,它逐渐延伸至“全民”“全天候”“全方位”。数字化时代,这种阅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低头族”越来越多。那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没有“碎片化”现象?我们的小学阅读指导课要如何适应?
一、閱读指导课的“碎片化”现象
小学生阅读“碎片化”现象早已存在:“碎片化”的阅读意识、“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习惯、“快餐化”的阅读指导……使得小学阅读指导课看似在“方便快捷”中得到了某些“丰收”,实际上却存在着“反季节催熟”现象。仅就阅读指导课来谈,存在如下“碎片化”问题:
1.目标追求短平快
课外阅读,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把它列进计划、写进课表,但是由于冠以“课外”的称号,很少有统一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很多“阅读指导课”仅仅流于形式,即使有一两节“公开课”,也是随性而选的“昙花一现”的指导课,投影、视频、音响,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来切入信息,追求“短、平、快”的效益,因缺乏对年段系统整合思量、学科内外衔接深度拓展等呈现出碎片化。
因为急于呈现“阅读效果”,或者说“阅读效益”,快餐化阅读使得学生对阅读缺乏持续的动力和发自内心的渴求,也造成学生阅读行为的“碎片化”。如,不求甚解地读:读读翻翻,只看轮廓,只图情节,满足惊奇,一睹为快;浮光掠影地读:不假思索,不做笔记,读过算数,一读了之;功利色彩地读:紧随老师,被动而读,考啥读啥,不考不读,为分而读,等等。
2.实施方法散杂乱
“碎片化”阅读体现在阅读指导课上,是指导的片段性、不连续。这种“剪刀式”的快速课堂,使得学生阅读存在着“散、杂、乱”等倾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随意,系列读本中信手拈来;随意安排阅读时间,注重课内小读,忽视课外长读。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假期中阅读,或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阅读,这种阅读的指导作用几近缺失;杂——一些教师为了展现所谓的教学的丰富性、完整性,阅读指导中混搭着“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作品欣赏、交流展示”等多项内容,多种环节混杂,让单纯的指导课背负着多项任务,使得指导流于形式,如走马观花,无法深入落实;乱——劣质口袋书等文字快餐在课外阅读中浑水摸鱼,使得名著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没有建构长久阅读评价体系,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阅读指导如一枚石子,只在指导课时在学生们阅读心灵中荡起一圈圈涟漪,课后逐渐恢复平静。
二、化零为整——阅读指导课的“融合”策略
“融合策略”是指教师整合学校办学特色、班级优势、学生情况、教师特长等诸方面因素,结合年级段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用多途径融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1.由欣及心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强,但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弱,他们很难对消极的作品做出鉴别,而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对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这种零碎化、标题化的阅读是对耐心的一种消耗”(作家毛尖)。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是灵魂的参与,他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那么,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唤醒学生们内心的阅读欲望,引领学生们走进优秀读物的丛林,在文字之间自由地呼吸,欢欣地舞蹈。由对“新奇内容的欣喜、曲折情节的欣赏”转化为“发自内心地平静地与文字的心灵对话”——“由欣及心”是一个对阅读由表及里地深层融合的过程,教师的阅读指导课要善于发掘优秀文本的“悬疑点、动情点、兴奋点”等引领学生在读书中“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阅读和养心合一,已达到定心静读、心安熟虑、读有深思、终有所获的目的。
2.由点及线
独立的阅读指导课,是“点”式课堂,完整性的阅读指导课应该是“线”性课堂,是螺旋式上升的融合性课堂。时间融合:阅读指导课从时间上讲应该是“长线”课程,无论是“从习惯的培养、方法的完善”,还是“内容的丰富、表达的多样”等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指导,既要有“课内”的专题指导,更要有课外甚至是日常的跟踪指导,是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大整合。学科融合:阅读指导课应该是有“根”的课,它的根基是深植于学科教学的沃土,可以有学科延伸性阅读指导课、学科综合性阅读指导课等多种类型。学科融合的阅读指导,有利于阅读课摆脱“课外”阅读的外壳,得以良性生长。主题融合:以语文单元学习为例,可以将教材重组,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阅读相关文本或者整本书。此时的“阅读指导课”,已经是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的完美融合。
3.由漫及蔓
“碎片化”阅读,造成了“漫读”,被动、无目标地读,散漫地、无深度地读。阅读指导要由此“漫”引领学生到“广泛的涉猎”之“漫”;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阅读指导课需要培养学生“慢”读,像小河的水一样静静的、缓缓的、潺潺的,将阅读流入心田,流向生命的纵深;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漫读”侧重于博览,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慢读”侧重于思考,读有所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蔓读”,使得个人把读书当成生命成长支柱,在阅读中经历和变更,像藤蔓一样攀缘向上,自由生长,侧重于体悟自然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由漫及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单纯某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无法达成如此长远的目标而忽略渗透,而应该把这种观念作为阅读指导“基因”融会贯通在教学理念中。
三、由外及内——阅读指导课的“五步”范式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提醒我们,阅读指导课,要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课外阅读指导课有多种范式,“碎片化”阅讀时代,更需要我们的阅读指导课有明晰的目标、清晰的脉络、可操作性强的路径。一堂实实在在的阅读指导课,应该做到以下五个循序渐进的层次:
1.兴趣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指导课上,老师要像捧出神圣的食物一样,把好书呈现给学生。比如:指导课上,搜索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长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课外可以组织参观新华书店、图书馆,感受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等等。当学生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向往时,阅读便慢慢开启了智慧之门。
2.批注留痕
有调查表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少有人会做些标记和批注。读书时做些批注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批注时一方面可以使思想高度集中,在读书中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并选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儿童在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时,边写边思,有利于把读到的内容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3.思悟入心
泛读、速读是碎片化阅读的常见形式,阅读指导课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品味性精读。名篇名著是文学作品中的“维生素”,是儿童语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遇到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阅读指导课,要引领学生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边读边思,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4.积累运用
课外阅读指导课,可以教给学生多种积累方法,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积累兴趣和习惯。常见的积累方法有:读书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妙词佳句等写在卡片上,以便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读书笔记——做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5.重迁移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加强引导点拨,让学生动手仿写。比如: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的衬托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机械仿写到变通仿写,乃至创造性仿写,在“仿”中出“新”,迁移运用,使得读书得以“升值”。
信息时代带来了碎片化阅读,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样,不断地整合、深化课外阅读指导也是时代的需要。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做好学生们的阅读指导,相信会带领学生们读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