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度综述
2019-04-17罗先慧
罗先慧
【摘要】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年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得出:207篇论文来源于51种刊物:论文平均篇幅约为3.5页;作者以一线教师为主,而且集中在东南沿海省市;论文课题成果占比较小。年度研究热点和重点集中在语文学科价值观教育、阅读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习作教学传承与发展、课程开发与新教材教学、学生思维培养等方面。文章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研究 热点 重点
一、2018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论文转载数量
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207篇,分布在51种刊物上。年度转载量排名前8位的依次是:《小学语文》(16篇)、《小学语文教学》(15篇)、《语文教学通讯》(14篇)、《教学月刊(小学版)》(13篇)、《教育研究与评论》(11篇)、《小学语文教师》(11篇)、《江苏教育》(10篇)、《小学教学设计》(8篇)、《福建教育》(7篇)、《教育视界》(7篇)、《小学教学》(7篇)。以上11种刊物共被转载论文119篇,占转载总量的57.5%;另外40种刊物被转载论文88篇,占比为42.5%。
2.论文篇幅与内容
通过对207篇被转载论文在原发期刊的页数进行统计后发现:篇幅为3-4页的论文共123篇,占总量的59.4%,字数在4000-6000之间;篇幅为5-6页的论文61篇,占总量的29.4%,字数在7000-9000之间;篇幅为2页和7页及以上的论文23篇,仅占总量的11.1%。在《小学语文教与学》中,平均篇幅约为3.5页。对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教学理论类36篇,占比17.4%;课程教材类38篇,占比18.4%;教学实践指导类99篇,占比47.8%;教师专业发展类16篇,占比7.7%;学业评价类11篇,占比5.3%;其他类7篇,占比3.4%。比较而言,探讨教什么、怎么教的实践指导类论文将近一半,凸显了刊物对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更多年级的使用,对新教材的分析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近两年课程教材类论文连续递增,2018年比2017年增长了2.8%。
3.论文作者地域与单位
以被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上海五省市的作者分别占总量的33.8%、23.2%、14.0%、8.2%、4.8%,广东、重庆、湖南各占总量的2.4%,其余省市作者共占总量的8.7%。同2017年相比,江苏作者数量下降6.3%,浙江作者数上升6.0%,北京增长3.6%,福建、上海略有下降。从作者单位情况看,52.7%的论文作者来自小学,20.8%来自各级教科院、教研室等教科研单位,20.3%来自高等院校,4.8%来自出版单位,1.4%来自其他单位。
4.论文基金项目
2018年《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的207篇论文中,有25篇分别属于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级别的课题成果,占总量的12.1%;与2017年(14.1%)相比,减少2%。
二、2018年研究热点、重点问题回顾
1.语文学科的价值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诉求,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决定其在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优势。俞明雅、范蔚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科书是教科书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科书要避免出现两种倾向:内容过度“政治化”,形式过度“口语化”。价值观内容要渗透在典范的、有文化内涵的文本中,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为旨归,通过选文的价值负载、练习设计的价值引领、单元编排的结构化呈现等方式(俞明雅、范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科书的限度及实现》,《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10.以下引自该刊的文章只标注期数)。陶小草运用价值观量表分析人教版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后得出,教材中体现的价值观内容丰富、時代感强,但是在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不足,忽视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可采取以下对策加以改进:在价值观内容选取上适当增设同辈文化,利用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优化课文主题编排,叙述上采用儿童话语使教材心理化(10期)。曲志强以中日两国小学一年级上册母语教材作为比较对象,对明显含有道德教育与对价值观形成具有影响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相同点是:为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即开始对儿童施加道德和价值观教育,选文以动物的内容为主。不同之处表现在:日本较为注重集体协作能力培养,中国注重个人素质及为他人做事能力锻炼;日本比较注重儿童如何接受教育,中国则注重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10期)。付宜红研究指出,为了将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寻找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然后是挖掘教材选文蕴含的育人价值,并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领域找到其生长点和着力点,自始至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将之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10期)。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早在十多年前就将价值观列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剖析文本主旨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习作教学中也会围绕核心价值观内容命题立意,但真正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语文学科要进行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进一步探究价值观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2.阅读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理念,早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已经提出来了,2012年正式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又再次重申,十七八年过去,这一理念仅为少数教师所领会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自2016年以来,主治“读书少”弊病的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逐步使用,教材中围绕阅读而设计的新内容、新形式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阅读策略”“和大人一起读”“整本书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统编语文教材大部分单元都会渗透阅读策略意识,并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依照小学生的年龄发展阶段及获得阅读策略的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单元,这些单元把阅读策略当作核心目标、外显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培养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以认知主义为基础的阅读策略教学模式通常包含“直接解释、示范运用、指导练习、独自练习、总结反馈”五个阶段,阅读策略教学方法有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两种,前者如“多重策略教学、互惠式教学、交互式策略教学、KWL技术”,后者如“合作问题解决”。大量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无法从间接教学中获益,因此,中等及以下水平学生需要直接教学,能力较强学生则可以通过合作问题解决掌握阅读策略(伍新春,12期)。刘晶根据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编写特点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关注单元的目标定位,关注策略的学用结合,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允许学生差异化发展,实施有起点的教学(12期)。何捷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介绍教读课文如何根据文本内容教给学生预测的基本方法(12期)。梁俊则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阐释阅读过程中如何渗透“边读边想”“对比阅读”和“质问作者”阅读策略,以及阅读策略教学的具体流程:形成认知落差,揭示阅读策略;渗透阅读策略,探索写作目的;回顾阅读策略,明确运用目的(12期)。
(2)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在“语文园地”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栏目,编写意图是“提倡亲子阅读,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陈畅,3期)。该栏目的教学价值,具体体现在课外读书的价值、读书引导的价值和合作读书的价值等方面(汪潮,3期)。陈畅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探索,认为将儿童阅读推广做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激发热情;创造校园阅读环境,营造共读氛围;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培养共读习惯;开发图书馆课程,构建共读模式(3期)。范美芳就具体开展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觉得困难的“亲子阅读策略提示”“阅读记录点评”两个环节做了具体阐述(3期)。为了解决农村学校一些学生无人陪读的问题,徐恒明建议,由学校统一部署,采取“定时定点定人定书”措施,即每天下午上课前或放学后,利用15分钟时间,把这些“特殊弱体”学生集中到读书交流室,由当天值日教师或学校大队委主持朗读活动;朗读的书本由学校统一发放,人手一册(3期“观点摘编”)。
(3)整本书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一些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教材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方略,力求让整本书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郭学萍不仅运用多样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嗨起来”;还借助“特色微书评”“创意读写绘”“网络漂流贴”等形式让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与创意表达结合起来,增强学生长久阅读整本书的兴趣(5期)。郭敏由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引出《鲁滨孙漂流记》整本书阅读,阅读过程中以游戏方式引导学生聚焦整体把握,关注细节打磨,追求形象重塑,男生普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阅读兴趣(5期)。除了对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探索,教师们还将研究视角转向读物本身及学生读者。王玲湘聚焦文本《没头脑和不高兴》,从好玩的作家任溶溶、作品版本的选择、独特的艺术成就等方面深度挖掘作品独有的文学价值;聚焦儿童,二年级处于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渡期,作为内嵌于统编教材的第一部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核心是培养良好习惯,激发持久兴趣,渗透适宜方法(5期)。朱丽玲、韩沐霏通过抽样访谈获得学生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真实障碍,将其与读物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相勾连,确定教学目标,依據目标中问题的不同成因有针对性地突破阅读难点(5期)。
(4)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一种重要阅读方法,比较见异同,比较分优劣,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拓宽阅读视野,而且能将思考引向深入。吕映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如故事类、景物类、信息类和说理类文本,比较阅读的内容具有规律;多个文本之间,比较阅读的视角是多元的(6期)。沙珠双从“情境”“目标”“时机”“思维”四个维度,提出了如下比较阅读策略:从关注理趣到创设情趣来优化比较情境;从指向内容到指向形式来优化比较目标;从按部就班到精准投放来优化比较时机;从纵向求证到横向发现来优化比较思维(6期)。王婷以五年级的两组群文阅读“童年的读书滋味”“小古文中的语言艺术”为例,分析比较阅读策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最实用的策略”(6期)。陈莉通过对具体课例的评析,阐释了比较阅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6期)。
(5)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对于语文教学乃至课程改革做出了诸多贡献,接下来要走的路是朝着建构群文阅读课程的方向努力,把群文阅读课程自觉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进行基于统编教材的群文阅读课程探索(崔峦,7期)。罗柏生、曾扬明通过对当前“1+X”群文阅读的多元化教学进行梳理,提出指向“表达型教学”的“实践型‘1+X阅读”,对精读(教读)和略读(自读)应区别对待,重迁移或重积累,实现组文的教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7期)。群文阅读不能止步于“读”,应对其进行更新和优化:突出言语表达在群文阅读中的地位,逐渐融合“群文阅读”和“群文习作”的概念,从语言出发,聚焦言语表达现象,发现言语表达规律,围绕言语表达展开群文教学,通过连贯、系统的言语表达训练实现群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何黄海)。
3.习作教学传承与发展
(1)交际语境写作继续受关注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7年曾设置专题聚焦“习作语境创设”,2018年交际语境写作继续受关注,多位研究者认为,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当前写作教学问题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不同写作指导策略。荣维东对交际写作的本质做了理论阐释,并强调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任务设计,要重视写作任务的读者、目的、话题、可参与性以及写作的交际功能(10期);翟利岳提出基于儿童生活的交际语境作文,可采取“任务设计”和“真实写作”两个操作策略(2期);陈欧、陈宇则提出小学语文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策略包括情境创设策略、要素提问策略、目的导向策略、多元评价策略(11期)。
(2)写作序列创新发展
吴立岗、杨文华努力构建科学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体系: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系统是发展儿童语言交际能力,三个子系统分别是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系统、思维能力训练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系统(6期)。张化万指出,新体系作文是吴立岗先生作文教学思想引领下全国优秀教师的群体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其灵魂是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为主线,重点是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下习作(8期)。施民贵根据新体系作文教学主张,以统编语文教材一二年级单元说话写话为例,提供童话体作文的许多教学设计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0期)。
(3)“后作文”概念被提出
管建刚提出,“后作文教学”有三个实践点——作后发表、作后指导、后读写结合,六条核心理念——永远相信写作动力第一,永远相信文心技巧的价值,永远相信学生有母语潜能,永远要教在“学”的起点上,永远要控制“教”的欲望,永远要相信学生能读懂写什么(6期)。周一贯认为,作文教学的深度拓新表现在以假话、空话、套话为基础的应试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已开始转变为以写真话、抒真情为追求的自由表达,但是“写真”还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写真之后的反思、自我修改、互相修改、教师批改、提升表达的纯洁,交流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成长推力;“后作文时代”更应注重的是“作后教学”,让“写真”变得更“真”,达到“求善”“尚美”的“真”,并从中让儿童的人格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实现生命与写作的共同成长(9期)。
4.课程开发及新教材教学
(1)绘本教学
绘本作为一个独特的儿童文学样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作为课程资源引进课堂。绘本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促进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和科学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教师也需要更加理性冷静地使用绘本,认识绘本的局限性,如绘本质量和水准问题(姚颖,2期)。何捷结合自己对中国本土原创绘本的阅读与教学实践,从读故事、读绘本、教绘本三个方面感受本土原创绘本的中国魅力(2期)。朱萍则基于儿童绘本阅读,利用绘本设计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绘本习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迁移、填补空白”“聚焦悬念、推测联想”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通过“串联图画、概括主题”“借助暗示、构思重组”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2期)。孙韵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绘本,借助绘本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期)。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和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遇到不少困难。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立足学校师生阅读实际,开发师生共享阅读校本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起对话、交流、分享的平台,助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桑凤华,4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在阅读考级中确立课程目标、推进课程实施、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学校阅读课程整体规划,确立了四种阅读课型和对应的评价体系,逐步由表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吴璀、魏阳莉,4期)。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采取七大阅读举措,多维度、立体化地构建以儿童阅读为主渠道的阅读课程体系(唐晓芳,4期)。海门市东洲小学则基于母语教育的时代需求与“微课程”的独特优势,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与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运用“主题·整合”思想,构建与实施“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比如低年级的“蒙学经典微课程”、中年级的“声律对韵”微课程(吴建英,4期)。谈永康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类型单一、知识本位、实施粗糙等弊病,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体现语文味、生活味、文化味、儿童味(4期“观点摘编”)。
(3)新教材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年级在使用,2018年被转载的38篇课程教材类论文中,有22篇围绕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设想展开分析。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既撰文分析整套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3期)、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型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5期),还对以狐狸为主要形象组织单元内容进行思考(1期)。其他研究者分别对统编教材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阅读策略、“和大人一起读”特色栏目及课后习题编排特点进行研讨,并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5.学生思维培养
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尤其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辨能力关注更少。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培养未作具体要求,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以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为主,说理文数量极少。多数教师认为,多读多写了必然有思考,让学生思考是“放羊”,这样的课没看头(张田若,1期“观点摘编”)。统编教材编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教材编写中做出了新的尝试,二年级上册集中编排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狐狸养鸡(一)》《狐狸养鸡(二)》四篇课文,试图打破学生对狐狸的固有认识,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去認识狐狸以及更多其他事物,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陈先云,1期)。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在积极探索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邵庆廷以《金色的脚印》《再被狐狸骗一次》《银狐托米》三本与狐狸有关的动物小说为例,通过高效导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悟“不一样的狐狸”形象(1期)。周子怡、叶黎明在赏析赵志祥执教的群文阅读课例《狐假虎威》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多元化解读中学会思考、学会辨析、学会说理,让他们的思辨力在阅读过程中萌芽、生长(7期)。莫国夫提出阅读教学中进行审辨式思维培育的如下策略:培养敢问、真问、善问的课堂氛围;以挑战问题推动独立理性的发生;以可视化阅读策略建构思维的事实证据;在多角度思考中催生思维的辩证完整(1期)。张达红分析指出,推理能力培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筛选信息,梳理文脉,快速领悟文本的主旨;比较辨析,丰富想象,理解句段的多重含义;提取整合,假设验证,熟知基本的归纳演绎;追问因果,言必有据,学会严密规范地论证(1期)。随着近年来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推广以及对深度学习的倡导,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等的诉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势必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
2018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以上所述不免挂一漏万,读者朋友欲知更多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小学语文教与学》各期转载的论文。
三、2019年研究方向展望
1.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一个明显不同于2011版课标的地方,增加了“祖国”一词,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语文的民族性和母语学科性质。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更多的古诗文被纳入语文课程,学习目标要求明显提高,在思考如何教、如何学的时候有必要到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寻找借鉴。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对象在发展变化,语文学科功能及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化,我们借鉴传统时不宜全盘照搬,应实事求是,有所创新。
2.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文本教学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从不缺少这类选文,统编教材中更是有40余篇,但少有文献将其作为一类文本加以探讨。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学生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有必要引领他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学习革命精神,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做准备。未来研究可以对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根据文本文类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统编教材内容解读和教学实施
2019年秋季学期,体现国家意志、新课标理念的统编教材将覆盖全国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对新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实践将成为关注热点。以下问题有待继续思考:教师面对崭新的教材会遇到哪些难题?教参编写内容操作性大大增强,教师们如何创造性使用教参?统编教材中增加的“語文要素”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正确进行教学?如何避免再度陷入机械训练死知识的泥淖?
4.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深入研究
2018年围绕统编教材的阅读新理念、新内容,从概念理解、过程操作到评价实施等方面做了一些正面阐释和积极建构,但少有文章谈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倡导大量阅读的背景下,单篇教学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与单篇阅读如何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又如何协调配合?在追求阅读量的同时如何做到不损害阅读的质?在学习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效果?农村地区开展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学生的阅读资源如何解决?大班额、小班额课堂会有怎样不同的教学策略?
5.学习方法策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过去“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转向“以学为中心”,关注具体学情,重视学习方法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然而,像复述、预测、朗读、默读等学习方法策略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大多仅仅作为一个个概念术语被提出,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运用效果如何测评,则往往语焉不详。现有文献一般也是泛泛而谈,极少用到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加以分析和论证。因此,为了对各种学习方法策略理解到位、指导到位,有必要查阅诸如心理学、阅读学、朗读学等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分析方法策略的学习规律,检验学习和运用效果。
6.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与提升
新课标、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挑战,为确保新课改的有效推进,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为提升教师研训效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对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及名师工作室等团体工作进行价值探讨、指导模式研究及问题分析。
除了以上列举的六个方面,教师在识字写字、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及学生学业测评等方面遇到的真问题,如果从现有文献中找不到可借鉴的成果,都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