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

2019-04-17李瑞娜刘小乖雷玲侠彭晓康李亚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洛韦单核细胞干扰素

李瑞娜, 刘小乖, 雷玲侠, 舒 畅, 彭晓康, 刘 攀, 刘 希, 李亚绒

(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 儿科,陕西 西安,710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以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要特点的传染性疾病,以原发性EB病毒感染为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症状,属于儿科常见疾病[1-2]。抗病毒治疗是针对IM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干扰素与更昔洛韦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比较了更昔洛韦与干扰素治疗儿童IM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12月入院的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部门审批认可,且在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患儿纳入标准[3-4]: ①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 ② 年龄3~16岁; ③ 无严重循环与神经系统疾病等。排除标准[5-6]: ① 入院前有相关抗病毒药物使用史或非EB病毒感染患儿; ② 存在远期失访风险; ③ 有药物禁忌证等。更昔洛韦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15岁,平均(5.20±1.20)岁,病程2~10 d, 平均(3.80±1.00) d, 存在症状为发热30例、咽峡炎33例、淋巴结肿大32例、肝肿大28例、脾肿大18例等; 干扰素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6岁,平均(5.70±1.90)岁,病程3~11 d, 平均病程(4.10±1.20) d, 存在症状为发热31例、咽峡炎34例、淋巴结肿大30例、肝肿大27例、脾肿大19例等。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与存在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接受相同的对症与支持治疗。此外,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37)治疗,每次给予5 mg/kg更昔洛韦+5%葡萄糖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20 min, 每12 h进行1次, 2次/d。干扰素组则给予干扰素(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268)雾化治疗, 2次/d。2组疗程均为3~7 d。

1.3 观察指标[7]

观察指标包括退热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与脾脏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单核细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谷丙转氨酶(ALT)、CD4+、CD8+水平与CD4+/CD8+、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WBC)、异型淋巴细胞比例(ALY%)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个月。总体治疗效果参考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用药3 d后体温正常,肝、脾与淋巴结肿大缩小50%以上为显效; 用药3 d后体温正常,肝、脾与淋巴结肿大缩小33%~50%为有效; 用药5 d后体温仍>37.5 ℃, 肝、脾与淋巴结肿大缩小不明显为无效。以显效+有效人数为总有效人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更昔洛韦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干扰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d

CK-MB: 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干扰素组比较, *P<0.05。

2.2 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更昔洛韦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儿总体治疗效果[n(%)]

与干扰素组比较 ,*P<0.05。

2.3 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后,更昔洛韦组患儿ALY%、ALT与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 CD4+与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ALY%: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 ALT: 谷丙转氨酶。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干扰素组比较, #P<0.05。

表4 2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n(%)]

2.5 随访结果比较

更昔洛韦组患儿治疗后复查WBC>20×109/L与ALY%>10%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组患儿随访结果比较[n(%)]

ALT: 谷丙转氨酶; LDH: 乳酸脱氢酶;CK-MB: 肌酸激酶同工酶; WBC: 白细胞;ALY%: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干扰素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EB病毒感染是引发IM的主要原因, EB病毒广泛存在于成年人体内,隐性携带率约为90%, 且可经口咽分泌物传染至儿童或青少年群体,中国3~5岁儿童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G抗体阳性率为90%以上,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儿科传染疾病之一[8-10]。IM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主要侵犯扁桃体B淋巴细胞并通过gp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CR2结合并增殖而在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是由B、T细胞交互作用、免疫复合物沉淀与病毒直接损伤等机制联合造成单核细胞增多,多呈自限性,潜伏期为10 d左右,可并发肺炎、肾炎、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及时治疗[11-13]。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的糖蛋白试剂,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应答、抗肿瘤与细胞抑制性等作用,主要应用于毛细胞白血病、肾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应用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域,具有一定疗效,但有部分学者[14-16]指出干扰素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质疑。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干扰素的临床疗效已无法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上对IM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更昔洛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7]。更昔洛韦的有关物质为9-(1, 3-二羟基-2-丙氧甲基)鸟嘌呤,是针对EB感染的针对性药物,尤其适用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群体,进入人体后迅速被磷酸化为单磷酸化合物,并在细胞激酶催化下形成三磷酸化合物,从而竞争性抑制DNA多聚酶,延长EB病毒与宿主细胞DNA链,抑制DNA的合成,因此具有极高的针对性[18-20]。

本研究数据显示,更昔洛韦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干扰素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0.05); 治疗后,更昔洛韦组ALY%、ALT与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 CD4+与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0.05); 更昔洛韦组治疗后复查WBC>20×109/L与ALY%>10%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P<0.05); 2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更昔洛韦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异型淋巴细胞,提升细胞免疫力,改善治疗效果,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相较于干扰素雾化治疗方式,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更优。

猜你喜欢

洛韦单核细胞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血单核细胞在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进展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泛昔洛韦联合微米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