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探索
2019-04-17吴丹云蔡桂英张晓宇李珍妮王慧萍邵海亚
吴丹云,蔡桂英,张 妍,张晓宇,李珍妮,王慧萍,邵海亚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2.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临床综合能力是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之一[1]。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赋予更高要求和更多内涵,但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仍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我院探索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测评提供一种可应用或借鉴的评价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以“医学教育”“临床能力”“评估”为关键字,通过万方、知网等数据库查阅2000-2014年文献38篇,了解国内外关于医学生应具备的临床能力及评估指标最新研究动态,确定本研究理论基础。
(二)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院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临床综合能力的内涵,并初拟指标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一步筛选。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确定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数理统计法论证指标信度及效度。
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进行论证。
二、研究步骤
(一)指标初拟。
在对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在校医学教育的七大目标》以及美、英、加等国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相关评价指标[2-4]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院临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确定初始指标条目如下(见表1)。
表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
(二)指标体系确定。
通过头脑风暴、脑力激荡,请本院临床带教老师及实习生代表对评价指标条目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形成层次相对清晰的指标内容。
遵循德尔菲法程序组建咨询专家组。我院是外资三级医院,汇集了来自两岸的资深医学专家。故本研究在确定咨询专家团队时从专业背景、教育背景及年龄职称结构多方面考虑,最终遴选了由6名台籍医师、11名大陆医师、3名管理人员组成的20人团队。
编制调查问卷并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给专家,被咨询专家间无相互交流,不受他人或权威影响,避免了屈从、盲从缺陷,保证指标体系科学性。问卷回收率100%。
经过三轮咨询意见趋于统一,将 “现代信息获取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整为“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技能操作”除考核操作的规范性及无菌意识外还应注意病患安全和舒适感。
(三)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因素划分成相关联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方法[5]。本研究在第三轮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过程中采用AHP法。下面简要说明指标权重确定过程。(1)一级指标权重比例分配。一级指标“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权重比例分配由专家直接给出,经计算权重比例分配分别为29.20%、29.45%和41.35%。(2)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AHP法最关键的是以一定的标度把人的主观感觉数量化。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含义清楚的表格,请专家对三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五分制评分。下面以“实践能力”指标为例说明权重计算过程。第一步: 以“实践能力”为决策目标,二级指标为7个中间层要素,三级指标为备选方案在yaahp软件中建立实践能力的三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将各项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重要程度评定等级并赋值,Aij为要素i与要素j重要性比较结果。根据结果构建判断矩阵。第三步: 利用软件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判断矩阵的计算方法为幂法,计算权重结果。 第四步: 将计算出的权重值与权重比例41.35%相乘得出对应指标在评价初始指标体系中实际权重。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表2)。
表2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指标体系的信度及效度论证。
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及矩阵一致性等指标来综合衡量[4]。问卷回收率100%,三轮调研中专家修改率分别为40%、25%、20%,可见专家对本研究较积极。根据专家的学历、职称、对指标熟悉程度计算出专家权威系数为0.72>0.7,在可以接受范围内。三轮专家的协同系数均在0.7-0.8之间,意见较统一。
对本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分别为: 0.0455,0.00,0.0139,均<0.1,检验通过。
三、讨 论
本研究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当代医学生教学和评价的理念。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 加强医教协同,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本研究确定的临床综合能力内涵及指标体系与教育部文件精神吻合。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评价体系指导临床教学工作以及各项指标具体通过何种评价考核方法进行评估更合适,以期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本研究通过函询方式征求专家意见带有主观性,且专家仅为本院,故存在局限性。未来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征询国内外专家意见,以期更好地修正指标体系。
本项目咨询涵盖两岸专家,从调查过程中发现台湾专家在病患安全、医学伦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视度高于大陆专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文属性提示医学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借鉴国际理念,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