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反思

2019-04-17胡伟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模块化课程体系

胡伟玲,韩 魏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以1910年Flexner报告为标志,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过了百年历程,其中更是诞生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改革[1-3]。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当今欧美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1]。但我国对于医学整合课程的探索始于21世纪初期,尚处于早期,且对于整合课程的改革,更多的重心在于学科的贯通、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对于教学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则较少。

一、背 景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的帮助下,浙江大学医学院于2007年开始实施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的形式,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驱动,贯通基础和临床,整合医学、公共卫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

模块化课程由8个模块组成(见表1),第一学年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第二学年则侧重临床知识与技能,各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知识深度逐渐加大,与临床的关系也逐渐密切。

表1 模块化课程8个模块及主要内容

由于模块化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贯通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壁障,其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教学内容是基于器官系统,依托于临床案例进行的多学科的整合,教学进度也是多学科的齐头并进,而且PBL也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可见传统的按学科或学科系来设置的教研室或课程组已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需要。同时,往往一个模块就涉及几十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使得模块课程运行的难度、复杂度急剧上升。因此,为保障课程高质量的运行,有必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教学组织架构。

成立了以模块课程组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架构。模块课程组在医学院模块课程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下,在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见附图)。

附图 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架构

1.模块课程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各模块课程的主任、教学专家、管理专家和学生代表担任委员,负责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决策和协调等工作。

2.医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监督模块课程组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成效考核,以及资源保障、部门协调等工作。教学办公室是医学院的常设机构,统筹医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下设本科生教育办公室、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毕业后教育办公室和留学生教育办公室。

3.模块课程组。模块课程组是整个模块化课程运行的核心管理部门,设组长和助理各1名。在课程委员会的总体规划下,具体负责模块课程业务的指导、设计以及教学的运行和管理、质量保障等工作,并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配备课程秘书1名、PBL秘书2名和网站维护员1名。其中课程秘书负责模块课程的日常事务处理、资料归档和管理等工作;PBL秘书负责PBL的日常运行与管理等;网站维护员负责模块课程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包括网络平台、手持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的发布与管理,平台使用培训等。

4.模块主任和模块协调员。各模块运行实行整合课程组协调下的模块主任负责制,每个模块课程设模块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各模块中主要学科的相关专家通过竞聘产生,在整体框架下,负责所属模块的教学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大纲修订、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落实、考核评价工作等。同时每个模块还设模块协调员1名,协助模块主任开展相关工作。

(二)模块课程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对保障模块课程的顺利同样实施极为重要。学校对模块课程组组长及助理、模块主任、模块协调员、课程秘书、PBL秘书和网站维护人员均设定了详细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对在模块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各个阶段、各角色均规定了非常详尽的工作内容,职责明确(见表2)。

表2 模块课程运行机制

(三)标准化、闭环式的质量保障系统。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在于建立了标准化、闭环式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包括标准建立、实施监督、收集信息、分析反馈、持续改进等。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质量标准的建立,下一层标准对照、匹配上一层标准,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牢固支撑。同时课程体系通过各种反馈,建立了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各模块课程设立了周反馈和终末反馈制度,模块主任、协调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起动相应的机制,如协调和完善学科间教学内容的衔接、合理调节教学安排、调整授课教师等。

(四)其他保障和支撑。

组建了横跨各临床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委员会,旨在遴选出整个医学院最优秀的临床师资承担临床内容的授课;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由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推荐优秀资深教师,并由课程组会同各模块主任最终确定。

为支撑模块课程的运行,建立了一体化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平台。模块课程中的学习导航、PBL教学、自主学习、评价考核等内容的部分环节依托于平台开展。截止目前,网站总访问量达500余万次,利用平台开展的PBL相关教学达4万余人次。

三、实践效果

在教学管理体系方面所做的创新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程的平稳运行。自2009年起实施模块化课程以来,通过闭环式的持续改进,也使得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在各模块的终末反馈和每学期师生座谈中,师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对课程在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中所起的作用,都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和支持。

四、反思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模块课程中内容的整合和融合。

医学整合课程改革,旨在面向临床,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的内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医学生胜任力的发掘和培养[4-5]。同时通过课程融合,提前接触临床知识,缩减理论授课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医学院从2007年启动整合课程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学科内容间不可避免的仍存在前后衔接有空档,内容有重复等问题,部分是原先设计存在的问题,部分则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局部调整而产生。因此需要在一定周期内,由管理部门对模块课程进行整体性回顾、梳理,以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完善。

(二)根植整合理念到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行动中。

由于现任绝大多数教师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下的教育,因此部分教师仍存在学科本位主义,都认为自己的学科最为重要,而忽视学科间的配合与整合,造成模块课程合而不整,仅是内容的拼凑,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加大培养力度,普及先进教学理念,根植整合理念。

(三)探索多学科整合教研室建设。

我校的模块课程采用模块主任负责制,同时模块任课教师由推荐遴选产生,但任课教师在主体上仍归属于各学科教研组,模块主任对于任课教师的管理,无论在体制机制,还是管理力度上都有一定局限性;同时由于模块课程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根据一定内在逻辑进行打散和重组,使得教师的教学时间节点较为分散,一方面导致一项教学改革牵涉面过广,一方面导致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缺乏激情和投入,因此很有必要探索建立多学科整合教研室,从基本教学组织层面解决相应问题[6]。

整合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到教学各个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改革,经过10余年的摸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随着在不断的反思中砥砺前行,我院的课程改革必将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并将为兄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猜你喜欢

医学院模块化课程体系
新乡医学院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