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愈之路,还需走出“安全”环境
2019-04-16一静
一静
两年前,肖丹(化名)参加完同学聚会乘坐地铁回家。突然,她感到腹部坠胀并伴随着一阵阵的疼痛,莫非吃坏肚子了?很快的,疼痛感越来越强烈,肖丹迫切地想要上厕所大便,于是她就近下了车。孰料,捂着肚子走到站台尽头才发现那个车站没有厕所!无奈,她又只好弯着腰捂着肚子上地铁,想着坐到下一站上厕所。不巧的是,这一站地铁里的厕所正在施工!肖丹肚子痛得已经无法直起腰来,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拉到裤子里了,急得满身大汗。最终,央求着工作人员,带她去了工作人员的厕所。
那次经历,给肖丹的内心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从那以后,肖丹总是担心自己外出想上厕所时不能找到厕所。上下班路上,她常常觉得肚子疼,迫切要上厕所,可很多次紧急停车去到厕所,却根本解不出来。她也因此不敢搭乘公共交通,生怕想上厕所时却不能让车停下来。中午要到公司外面吃饭,十分钟的路,她也会因担心路上找不到厕所而紧张不安,只好点外卖。就连穿的衣服也因为担心影响上厕所而发生了改变,她不再穿那些不好穿脱的衣服,比如连体裤或者需要系扣子的下装,她生怕上厕所着急时脱不下来。只要一想到上厕所,她就紧张起来,浑身冒汗。
就这样,每天都处于担心中的肖丹失去了往日的快乐,一向活泼开朗的她变得忧心忡忡的,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喜欢唱歌、逛街、旅游的她因为怕找不到厕所,不再参与到这些事情中了。在此期间,肖丹的睡眠也受到了影响,有时整夜睡不着,要么就做找不到厕所的梦。肖丹很痛苦,不知如何才能摆脱担心的折磨。
家人和好友都觉得肖丹的担心很不可思议,纷纷劝导她,可无论如何劝说,只要一出门,肖丹就觉得肚子不舒服,马上就要跑厕所。看着日渐憔悴的肖丹,家人开始担心,于是劝说着她通过休假来放松—下。迫不得己,肖丹跟公司请了两个月的假。本打算跟家人外出旅游一趟,可出發那天刚到楼下,肖丹就觉得肚子绞痛,一定要上厕所。跑回家里,肖丹在马桶上抱着膝盖痛哭,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旅程。那天,旅游的事情取消了,肖丹由家人陪着去精神心理科看病。医生的诊断为“焦虑症”,给她开了一些药物。
每天待在家里,肖丹不用担心找不到厕所的事情,并且有了药物的帮助,肖丹的睡眠有了改善。每天睡到自然醒,虽然有时她还是会莫名地担心,但逐渐地她也能看看电视,刷微博、刷短视频,做做家务,心情也不那么紧张了。
但随着假期即将结束,肖丹又开始紧张了,因为上班又意味着自己要出门,而外出时万一自己想上厕所找不到怎么办?另一方面,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焦虑症到底好没好。于是肖丹很纠结,自己到底该继续休假,还是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去上班呢?
临床上,很多病人和家属都有这样的观点:“我的病治不好,我就没有办法过我想过的生活,只有当我的病治好了,才能好好生活,所以我好好生活的前提是把病彻底治好。”
其实,肖丹休假在家,不出门就不涉及找厕所的问题,所以,避免了紧张、担心。但另一方面,她相当于把自己保护在了一个“安全”的真空环境中,而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除非她可以做到不出门,否则,她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判断病好没好,只有走出那个“安全”环境,到现实世界中才行,而只有走出那个“安全”环境,才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痊愈。
在焦虑症的病程中,当焦虑症状非常严重,我们无法直接面对时,可能需要策略性的回避,比如通过不出门来避免需面临找厕所的情况,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的痛苦。但回避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另外,就像肖丹所疑惑的,自己能不能走出家门?自己的病到底好没好?回避并不能给出答案,相反,越回避,越害怕面对。习惯了每天在家的肖丹,觉得下个楼都有点担心,而在休假之前,肖丹尽管担心外出找不到厕所,却不至于担心下楼,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环境助长了疾病的严重性。
如果焦虑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还继续采用回避的策略,就阻碍了康复的进程。其实,此时的肖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紧张和担心才是出现肚子疼想上厕所的原因,因此她可以尝试着逐步地离开那个“安全”的“真空”环境,去面对真正的问题,逐步耐受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比如她可以先到楼下或小区里转一圈,通过重新体验来修正条件反射式的恐惧。然后逐步增加可以离开家的时间与距离,以此获得新的经验来重新获得掌控感。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药物只是一方面,可以帮我们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转,但现实生活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摆平”的。只有不畏恐惧,勇敢地迈出“安全”的“真空”环境,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痊愈之路。因此,不要等疾病好了才开始新的生活,而是尽可能早地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