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

2019-04-16耿靖宇雷雳

心理与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设性危险性适应性

耿靖宇 雷雳

“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要……”

——出自善意的父母教养是如何转化为对孩子的操控的?

“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要……”“如果你这样做/不那样做,我就不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这样做/不那样做,我就不要你了”,相信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曾无数次听到来自父母这样的言语,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在中国,这种现象尤为常见,心理学将这种行为称为“父母心理控制”,即父母通过某些心理战术控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根据依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能够阻碍孩子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破坏孩子自主性与亲子联结的平衡,阻碍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发展,破坏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造成诸多非适应性后果,如内化问题,包括抑郁、焦虑、低自信和低自尊等,以及外化问题,包括犯罪、品行问题、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反社会行为等。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天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是出自善意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原本出白善意的父母教养行为转化为对孩子的操控和控制呢?研究者scharf和Goldner(2018)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总结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有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包括父母的危险性特征、孩子的危险性特征以及环境诱发因素。

1.父母危险性特征

一些父母能力有关的特质会引发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比如,自我价值感不足、感觉无能为力和自我能力不足的父母通常会消极地解释孩子行为,认为孩子无力应对世界,因此更多地干涉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再比如,自尊感较低、经常持怀疑态度和总担心失败的父母也会更多地对孩子采取心理控制的措施。另外,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通常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对孩子有更多的管控。

父母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养行为。有研究发现,当父母处在焦虑、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下时,难以采取理性的、有建设性的教养行为。

父母如何被他们的父母对待,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在童年时基本需要受挫、产生不安全依戀或者遭受了困难或创伤,他们可能会无视孩子的需要、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并且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体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与孩子的亲近程度。

2.孩子的危险性特征

通常儿童早期表现出困难型气质(包括抑制气质、沉默寡言或情绪调节障碍型气质),会使父母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界的人或事,另外,如果孩子出现了非适应性的内化问题或外化问题行为,包括焦虑、抑郁、受欺负、社交退缩、违法行为、多动症、品行问题等等,会引发父母更多的心理控制行为。因为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适应社会、做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行为或表现。

3.环境诱发因素

当父母面对压力性事件/环境(如贫穷)与困难时,他们的资源耗尽,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难以找到并实施更有建设性和适应性的策略来应对孩子的行为,另外,父母需要控制孩子的行为和环境以保护孩子免受环境危害。从这一角度来讲,在这种特殊的压力环境或危险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行为也切实传递了父母的关爱,并且帮助孩子免受伤害、得以生存和发展。另外,父母不和谐的婚姻关系也会导致父母更多地控制孩子,比如单亲家庭和继父母比双亲家庭的父母表现出更多对孩子的控制行为。

总之,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并非是源白父母一方的,还受到孩子特征和环境特征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清晰父母心理控制行为的诸多诱因,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打破这一困境,创造有建设性和适应性的教养方式。

猜你喜欢

建设性危险性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危险性感
危险性感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系
言论
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机械加工工艺危险性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