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美食文化:城市认同建构与城市品牌对外传播
2019-04-16吴婷婷邓靓琪
吴婷婷 邓靓琪
摘 要 全球化浪潮中,随着我国各城市和各区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发展,强化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促进民心相通,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倡议为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带来了重大机遇,这种对外传播又将进一步加深城市对本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同时还将有助于城市充分挖掘自身品牌价值,使其在城市竞争中释放出个性化光芒。借由“一带一路”的契机,国内城市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在国际舞台亮相,传播中华文化。美食文化作为最亲和的文化,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合理利用,发挥其文化资源的强大感染力和传播力,以构建城市认同作为跳板,加快城市品牌对外传播的步伐和力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 美食文化;城市认同;城市品牌;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188-04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迎来国际竞争新态势和高速城市化浪潮,城市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城市急需创建和发展城市品牌。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城市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对接世界市场的重要结点,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也被提上重要议程。
民以食为天,美食自带的亲和力和无国界属性,具备直通人心的强大力量,是民心相通的先行官,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饮食特点各不相同,饮食文化异彩纷呈,也即拥有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孙中山先生曾这样比较和评价中国与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开明各国所不及。中国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1 ]。”尽管这一论述发表于100年前,但这一基本判断并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美食文化与该民族的文化联系密切,年代越久远,联系便越是密切。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饮食上的地方特色使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美食因而成为区别城市与城市的重要元素。城市可以利用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由美食文化构建城市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
1 城市品牌研究综述
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象征、计划或其组合,用以辨认一个或一群出售者之商品或劳务,使之与别的竞争者相区别。20世纪以来,品牌理论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和产品品牌,而向地理区域品牌拓广。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当前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不二法宝。现代城市从城市行政发展到城市管理再到城市经营,经历了3个阶段。城市经营大体又从城市形象到城市营销,再到城市品牌的萌芽阶段。城市经营者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都能通过城市品牌直接体现,城市品牌既展现了城市核心竞争力,更是必备的城市经营哲学[ 2 ]。
关于城市品牌传播与城市品牌塑造的研究大同小异,可基本分为3类:1)城市品牌传播过程和步骤的理论探讨;2)不同类型城市品牌传播策略的探讨;3)城市品牌传播实践的总结。以上提到的城市品牌传播相关研究大多讨论的是国内传播,关于城市品牌对外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几篇也只是进行特例讨论,如滁州市针对滁州本身的对外宣传提出了一系列的媒体策略[ 3 ];彭振刚分析了南京市在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品牌建设历程与现状,并提出了南京在其城市品牌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和对策[ 4 ];张坤以成都为例,分析了成都城市品牌建构的优势经验、不足以及针对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5 ];也有学者通过总结3个国际城市的对外传播创新经验,探讨其走向国际、影响世界的创意思维和有效路径来为我国城市的对外传播提供经验教训[ 6 ]。这些研究多以具体的城市为例进行分析,尽管内容上更因地制宜,但宏观上不具备可推广性。到近些年,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分论坛“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就新媒体形势下如何进行城市形象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尽管论坛没有明确引入“城市品牌”的概念,但是仍然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城市对外传播正变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强化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促进民心相通更加必要。
2 美食文化塑造城市品牌
2.1 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即饮食文化,包括食物原料的开发和利用、食物的制作、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学、技术、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思想和哲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积存,汇集了多种文化的成分。五十六个民族、七大地理地区、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都是人类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这些美食经过独特的加工技艺,形式多变、品种丰富、地方风味浓郁,形成了鲜明的文化风格。不论历史传承还是空间移动,美食文化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八大菜系”的形成便是基于各区域内地理、气候、物产、历史及文化习俗的不同,这也是中国美食文化地域性特征的最好体现。美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城市的不同美食文化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美食因而也自然成为了区分不同城市、打造城市独特性的重要元素。
2.2 美食文化塑造城市品牌
美食生产活动具有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人的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三种生产性能。其一,满足饮食消费需求;其二,发挥与利用食品的养生保健功能;其三,鉴于食品的文化蕴涵,将饮食生活升华为文化享受[7]。因而美食文化不仅具有务实的基础层次,还有文化的意蕴层次。正是基于美食所特有的多种内涵,用美食来讲故事、对外传播变得格外具有共通性和亲和力。
从大的国家层面来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美食夹杂着地理、风土、人情等人文气息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实,引发了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海外观众更能从中看到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从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这一纪录片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美食作为全世界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具备强大的展示力和传播力——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于美食中体味一个国家的变迁,利用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推动国家认同。而从小的城市层面来说,国内利用美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以及以美食为宣传手段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如享誉中外的“美食之都”成都。文化是凝聚在美食中的灵魂,美食如今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表现與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类元素,能够让人们体验到城市的文化传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习俗,又同时与经济、旅游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美食文化既是推动城市经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城市品牌的无形内容,是城市用来塑造和传播其特色城市品牌的不二选择。但综合国内研究,学者们更多的还是将美食文化与城市旅游发展联系在一起(如期刊《美食研究》的固定板块“美食旅游研究”),明确提出美食文化构建和传播城市品牌的几乎没有。
根据张燚和张锐的观点,城市品牌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4个组成要素: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良好的城市环境系统;著名产业、企业、个人和景点等支持性品牌;富有特色的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8]。以美食文化来说,首先,美食作为一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习俗和精神表征,能在城市内部的城市居民(内部利益相关者)中形成一种对内认同,同时美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能够形成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城市的正面品牌联想,从而保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最重要的是抓住与国外受者的共通点,在各国价值观不同的情况下,美食是最具包容性的存在,正所謂舌尖上没有政治,美食文化是最利于传播、阻力最小、最容易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形成良好关系的元素,能够使他们对城市产生满意感和愉悦感,树立城市美誉度。第二,在“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的带动下,美食文化能够推动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很多研究的证实。美食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源,体现一座城市独有的生活风貌和文化习俗,是最具特色的城市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种富有特色的城市资源能够有效地塑造城市品牌,为城市品牌的对外宣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美食文化的多层内涵形成丰富的价值体系,能够塑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各个城市的美食凝结的是人与人之间、与故乡、与国家间的感情,是一种天然的、最基础的情怀,是城市文化的最好体现。
3 美食文化建构城市认同
3.1 认同与城市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the same)。在现代汉语中“认同”有两种含义:一是认为与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在“认同”的使用上,作为名词,可以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定词;作为动词,可以加上不同的对象,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地方认同等等,但已有学者认识到某种认同并不纯粹是哪方面的认同,而是与别的认同相互融合、互相共存,认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部分政治、部分文化和心理的“现象”[ 9 ]。
城市认同这个概念在国内更多的是地域认同的一个重要分支。Relph认为“地方”有三个组成成分,一是物理环境,二是地方的人类活动,三是情境和事件以及基于该地方的经历和目的而建立的个人和群体的心理意义[10]。Tuan提出“地方”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既可以是宏观层面上的地区与国家,也可以是微观尺度中的社区和城市,并倾向于将城市整体视为一个地方,认为“地方”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人们对该地方产生归属和依恋[ 1 1 ]。根据国内学者的观点,“城市认同”以城市为边界,是指个体对所居住的城市空间产生的情感依附和情感归属[ 1 2 ],即城市内部成员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本次研究在这个对内认同的基础上还纳入外部认同的层次,即除了城市内部成员之外的外界人士对于陌生城市的认同度和好感度。
3.2 美食文化与城市认同建构
认同的主体是人,认同的对象以及如何寻找认同、感受认同、获得认同都蕴藏在社会之中,社会实建构的,因而认同也是建构的。综合来看,认同建构指的就是个体依照外部世界为其建构的意义框架和现实框架,将这些意义和现实内化,从而在情感上、价值观上以及实际行动中获得与其他事物区隔开来的归属感。据此来说,城市认同的建构对内要形成城市内部人员的归属意识和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则要形成城市外部成员对城市的文化、价值观的好感。
1)美食文化形成对城市的文化记忆。先从城市内部成员的城市认同来说,全球化浪潮带来外来文化的强势侵入,城市本土文化受到挑战,“地方意义”不断被消解和重构。而认同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元素,是制造城市内部共鸣的着力点。美食文化承载着一个城市从古老到现代的变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能够让城市内部居民形成一种“我生长在这里,我是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参与者,我也认同这种文化价值”的内部认同,也更利于城市整体品牌的对外传播。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都应该重视美食文化的文化表征,基于其特有的文化记忆与区域特性,形成内部成员统一的对内认同。
城市内部成员统一的对内认同又极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城市自信,传达一种积极的城市精神面貌。这种积极的精神面貌与美食所承载的城市文化记忆对城市外部人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产生正面的城市联想和城市印象,从而构建城市外部人员的城市认同。
2)美食文化是城市的文化(习俗)展示。美食文化从更深层次上包含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一种人文信仰,因而美食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和习俗的展示。食物和吃是一个永不消亡的话题,尽管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饮食习俗不同,但对美食的追求是相同的,因而美食是打通与其他国家的沟通阻碍、构建外部城市认同的重要手段。美食从古老的传统到现代的创新,既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也孕育着新的生命,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仪式,不断地发展和深化这种文化所带给城市的特殊记忆。这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展示,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3)美食文化是城市价值观的输出。美食文化的多层内涵形成的丰富价值体系是一种城市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从食物中所流露出的人们对过去艰苦生活以及如今越来越富足生活的态度正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城市内部成员通过城市美食文化看到自我形象,进行自我身份确认,实现自我认同和城市认同。城市符号通过美食中的文化生态加以强化,并传递独有的城市生活价值观。城市外部成员借由美食感知城市中的人、文化、价值观和城市形象,并通过美食中所体现的的日常饮食流变体验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共生,以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待城市文化而不仅仅是了解美食。这样美食文化就能够成功地将人们对美食的认同转化为对于城市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进而转化为对城市的认同。
4 城市认同与城市品牌相互促进
4.1 城市认同促进城市品牌对外传播
根据张燚所提出的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认知驱动机理,真正的城市品牌存在于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感知所驱动[ 1 3 ]。这种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感知与城市认同不谋而合。根据前文对城市认同的梳理,城市内部成员统一的对内认同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城市自信,传达一种积极的城市精神面貌。这种积极的精神面貌与美食所承载的城市文化记忆对城市外部人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产生正面的城市联想和城市印象,从而构建城市外部人员的城市认同。可以认为,城市认同对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4.2 城市品牌对外传播推动促成城市认同
“一带一路”倡导区域合作的策略为城市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视野打开了新的大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美食文化能为城市品牌的对外传播打通民心,在美食“外交”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城市文化也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推动促成城市认同。
参考文献
[1]庞毅,王敬武.饮食与文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张燚,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2006,3(4):468-476.
[3]佚名.讲好滁州故事,传递滁州声音——滁州市运用高端媒体全方位打造城市品牌做好对外宣传[J].新闻世界,2013(10).
[4]彭振刚.以品牌建设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城市国际形象——南京市打造外宣品牌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9):17-19.
[5]张坤.我国城市品牌建构的国际定位及传播应用研究——以成都的“熊猫故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175-176.
[6]高建国.基于国际传播的文化名城特色发展之路——以威尼斯、维也纳、名古屋为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33(4):97-101.
[7]邵万宽.中国美食文化特征分析[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3(2):46-49.
[8]张燚,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2006,3(4):468-476.
[9]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8-120.
[10]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1976.
[11]Tuan Y F.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 US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7.
[12]李冉冉.青奧传播与南京城市认同建构——以《现代快报》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13]张燚,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2006,3(4):468-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