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检查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2019-04-16任佳佳牛明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消化道消化内镜

任佳佳, 牛明华

(陕西省安康市人民医院 内镜中心, 陕西 安康, 725000)

消化道早癌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对消化道早癌患者而言,尽早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患者如在早期诊断后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生存率可大大提升[1-2]。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消化道早癌认识的加深以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在逐渐提高,应用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了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女22例,男28例,年龄23~67岁,平均(38.69±5.72)岁,病程1~15个月,平均(4.60±2.30)个月; 观察组中,女29例,男21例,年龄21~65岁,平均(36.72±8.53)岁,病程1~16个月,平均(5.20±2.20)个月。纳入标准: ① 患者符合胃肠道肿瘤诊断标准; ② 年龄18~70岁; ③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 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者; ② 由于其他原因配合度低下者。本研究已征得患者本人同意,且患者签署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在病程、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 应用白光内镜检查患者,检查后如果发现可疑病变组织,即将组织取出,同时结合病理活检和病理分析。给予患者外科剖腹手术治疗,结合具体的肿瘤位置,合理切除病变组织。观察患者的影像质量,包括毛细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和形态影像,做好对应记录。

观察组: 应用消化内镜技术检查患者,诊断方法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和超声内镜(EUS)。NBI可以更细微地检测病变组织,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腺和微血管的形状。EUS可以识别早期胃肠道癌和胃肠道间质瘤,并确定肿瘤浸润的深度。首先给予患者静脉内麻醉或镇静,并通过消化内镜检查进行诊断,以此来确认患者的病变部分。在确定病变组织的位置与范围后,对病灶周围2 mm的范围进行染色处理,标注出具体界限。在黏膜下层,取肾上腺素盐水(1∶10 000)和靛胭脂(3 mL)注射,再通过透明帽法或全套电凝法去除掉患者的病变组织。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质量评分,包括毛细血管影像评分、胃小凹分型影像评分和形态影像评分。评分判定标准[3-4]: 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4、3、2、1分,依次对应质量为清晰、较清晰、暗淡、模糊。②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4]: 分为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肿瘤缩小>50%, 未出现新病灶)、无变化(治疗后无显著好转,肿块缩小25%~50%, 未出现新病灶)、进展(治疗后肿块增大>25%)。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③ 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影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毛细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和形态影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00%, 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5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消化道早癌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癌症,在临床中常见的主要有3种类型,即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和早期结直肠癌。导致消化道早癌的常见原因如下: ① 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消化道早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饮食差异性,总体来说,中国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②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可将硝酸转化为亚硝酸物质,从而导致癌变; ③ 遗传学和基因方面因素,研究[4]表明消化道早癌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大多数消化道早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恶心和呕吐,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体质量减轻、便血和腹部肿块。

中国的消化道早癌发生率比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有效提高消化道早癌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5]表明,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用消化内镜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消化内镜技术手术时间短,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手术后患者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更快恢复。

与传统的白光内镜诊断方法相比,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更具应用价值,且可通过加强没有染色的黏膜组织来诊断光谱情况[6]。不仅如此,消化道内镜技术还有非常明显的放大作用,不仅有助于改善消化道早癌患者的黏膜形态,提升黏膜微血管的清晰程度,而且可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观察病情,并尽早展开对患者的治疗工作。随着消化道内镜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消化道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如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的应用可大大提升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技术水平[7-8]。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用于消化道早癌的主要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而治疗前用于评估病变的超声内镜能够区分胃壁各层结构,不仅能确定病变位置与范围,而且能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9]。消化道内镜技术提高了对于患者消化道早癌浸润深度的判断精准度,使得患者术前的分期治疗更为准确,同时也使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在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患者时,消化内镜技术有很明显的优势,比如切除率高,患者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同时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整个流程,临床研究人员在实验基础上,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操作规范、准入条件和术前准备等。相关研究[10]表明,用消化内镜技术治疗小于1 cm的直肠类癌时,比其他的治疗更加安全,临床疗效更好,应用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中,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7.5%。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消化内镜技术可更加准确地识别肿瘤病变情况,显著缩短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由此可知,消化内镜检查技术具有手术切除后创伤小且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可显著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正确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化道内镜技术应用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中,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能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消化道消化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